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第三百二十八章 慶歷六年新的規劃

更新時間:2024-03-06  作者:玩蛇怪
聞知大宋有能一日千里的利器,亦是讓他心中駭然不已,沉默了良久沒有說話。

不管是對于他還是對于李元昊來說,留給他們的時間顯然已經不多。

唯一的好消息是大宋似乎完全沒有與夏遼交惡的意思,年關不僅他們向大宋派去使者,大宋向他們也進行了回饋。

為此耶律宗真想起了月初他還詢問大宋使者,說如今他大宋只在河北駐兵不到十萬,就不怕他大遼鐵騎?

當時宋國使者只是笑了笑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大宋秉承著與遼國友好的關系,不會派重兵把守。

現在看來。

這句話顯然只是客套話。

也許是因為人家根本不需要再在河北派重兵。

二月份,李元昊的使者也到了中京。

雙方交談之后,耶律宗真決定在三月份以西狩為名,前往云內州,也就是后世包頭市。

說是西狩,其實就是前往遼夏邊境與李元昊進行會盟。

眼下的局勢已經不是雙方派使者溝通就能做好,必須要親自見面才能商談的了。

而就在西夏與遼國之間哥倆好的時候,大宋這邊則依舊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他們自己的計劃與變革。

慶歷六年二月的時候,去年各項數據都已經出爐,年初就要準備開始進行今年的計劃了。

二月二日,中和節。

這個節日始自唐朝,也是后來的龍抬頭。

不過如今這個節日并不是重要的大節日,也不會放假,所以大家該上班還是上班。

今日天朗氣清,政制院內滿是一股慵懶的氣息。

這個年過得確實容易讓人懶散。

畢竟后世除夕不放假,而大宋不僅放假,假期還非常多。

從冬至日到來年元宵節,中間有好幾個節日加上趙匡父親祭日、趙禎母親生日以及趙恒天慶日,加起來三十三天。

十二月初到一月底,兩個月的時間有一半都在假期,上班的時間就很少,想不讓人懶都難。

這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七天假剛剛放完,政制院里上班也才沒幾天功夫。

此刻屋內諸多宰相除了蔣堂和蔡齊以外都在。

因為假期都需要兩名宰相值班,趙禎體恤老臣,像張士遜、李迪、呂夷簡、王曾等幾名上了歲數的老臣不用值守。

其余人則輪流值班,元宵節的時候是蔣堂跟蔡齊,所以元宵節過后就得給他們補幾天假。

等時間差不多,各部的公文都匯報上來,眾人就前往會議室開會。

“這是今年統計部上交的去年國內生產總值報告,這是財政部上交的去年稅收報告,這是工商部上交的去年商業報告,這是農業部上交的去年農業報告”

晏殊把今年早上各部門統計上交的公文放在了桌案上,環顧四周,笑著說道:“我剛才初略看了一下,增長非常喜人呀。”

呂夷簡看向趙禎,垂垂老態亦是笑著說道:“此情此景,漢龍覺得大宋去年成績如何?”

“還需要努力呀,跟我們后世比起來,我只有一句話要說。”

趙駿說道。

“什么話?”

眾人好奇。

“需要一個大宋笑話鞭策一下。”

“免了免了。”

大家連連擺手,這東西容易讓人血壓高。

趙駿笑了笑。

最近幾年來他好久沒說大宋笑話了。

一是沒什么地方好諷刺,二是大宋笑話存貨已經不多了。

特別是趙光義的段子,說得太多反而顯得太啰嗦,實在是沒什么好講的。

開個玩笑之后趙駿也隨手翻了翻這些公文。

去年財政總收入是近幾年來最高的了,達到了1.3925億貫。

其中農業稅在攤丁入畝之后不降反升,從慶歷四年的2400萬貫提到了3973萬貫,商稅增加了700萬貫,為6506萬貫,外貿增加了300萬貫,為3446萬貫。

慶歷四年的時候農稅是2400萬貫,商稅為5800萬貫,外貿稅是3100萬貫,總計應該為1.13億貫。

但實際上其中30左右的商稅和農稅要被截留在地方用于大基建建設,而外貿稅也有約20要留存在各大港口做地方支出。

因此算上外貿,去年商稅實際收入為6500萬貫,農稅為1680萬貫,總計8180萬貫。

到了今年去掉地方截留的話,那么朝廷國庫的收入就算是正式破億,達到了1.00921億貫。

這也是為什么去年呂夷簡說去年財政收入可能破億的緣故。

“這個成績不錯,如果算國內生產總值的話,就是農業總值約4億貫,商稅總值約16.2億貫,外貿總值4.9億貫,去年總值為25.1億貫,比前年22.3億貫提高了12。”

趙駿拿出毛筆在紙上用公式計算了一遍,國內生產總值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長,這已經非常夸張了。

但他放下筆后就又說道:“不過這個稅率波動還只是初略估計,畢竟去年農稅提升是因為攤丁入畝,我開始給地主殺豬放血,讓地主多交了至少8以上的稅,所以總值應該沒那么高,大概在24億貫左右吧。”

“那也很好了。”

“是啊,我記得漢龍說過,后世很多國家每年能增長個位數就很不錯了。”

“老夫對這個增速還是很滿意。”

大家說著。

如今數據為王,趙駿也把數據納入了考量當中。

GDP雖然不能完全代表國家的發展,卻也代表了大部分發展速度,光從去年數據看,三項增速都尤為明顯,特別是農稅。

不過趙駿卻知道農業稅的增長是怎么回事,完全是靠攤丁入畝把稅收攤派給地主才造成了這一結果。

如果正常年歲下,從2400萬貫,增長到2800萬貫就算是不錯的了。

但攤丁入畝之后擁有全國大量土地的地主納稅要比以前多交一倍,那自然是增長明顯。

“去年這個發展水平如果在古代那自然是非常不錯,但我們的目標不是在古代社會提升,而是要向前看,向工業時代進步。”

趙駿沉吟片刻,然后想了想道:“統計部并沒有統計去年國內的鋼鐵產量,這是我的疏忽,以后必須要加上這一條,如此才能衡量一個國家的鋼鐵水平。”

“去年雖然放開了政策,全國各地興辦鋼鐵廠和水泥廠,但從尋找資源到挑選地方,還要修路和修河,現在全國大部分地方的鋼鐵廠和水泥廠可能還處于建設階段,并沒有正式投入生產。

晏殊說道:“所以咱們現在的鋼鐵廠產量還是主要依靠武安鋼鐵以及原有的其它冶煉廠,要統計這個數據應該不難,我待會去跟吳育說說,讓他派人去查一查。”

“嗯。”

趙駿說道:“這些鋼鐵廠今年就應該走上正軌,今年政制院的重心應該調整一下,開始大煉鋼時代,我要在五年之內,讓大宋鋼鐵產量達到世界鋼鐵產量的90以上,讓大宋正式步入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

“啊?”

眾人傻眼。

宋綬啞然道:“這可能嗎?豈不是說大宋一年產鋼鐵要達到以前的百倍以上?”

“怎么不可能?”

趙駿笑道:“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1850年,鋼鐵產量為250萬噸每年,占世界鋼鐵產量的一半。當時世界的生產力已經提高不少,但全世界的年產量也不過五百萬噸。在如今這個時期,世界年產量怕是十萬噸都沒有。”

這并非夸大其詞,而是事實。

后世網上有人說宋朝元豐年間鋼鐵產量就已經達到了15萬噸。但這其實是宋粉捏造的虛假消息,實際按《宋史》記載,應該在年產約一萬多噸的樣子。

要知道根據后世考古學者李京華先生的研究,整個西漢時期的總鋼鐵產量也才四萬多噸。

直到東漢出現炒鋼法,接著唐朝出現灌鋼法,一年的產量也才達到三千多噸,大宋就算有黑科技,也不至于夸張到年產十五萬的程度。

所以按照《宋史》記載,大宋年產一萬多噸才是正常的現象。

而當時的大宋已經是全球經濟、科技、文化、生產力最高的國家。連大宋年產量都才一萬多噸鋼鐵,全世界其它國家加起來鋼鐵產量能有個五萬噸都是個未知數。

因此一旦全國各地鋼鐵廠興辦起來,只需要讓鋼鐵產量達到每年百萬噸,就能夠實現目標。

即便每年百萬噸跟后世我們年產10億噸比起來不過是個零頭,可在大宋這個時期,五年內做到全球第一,總攬超過90的鋼鐵產量,還真就不是在胡說八道。

“唔”

眾人互相對視,這才明白什么叫工業社會。

一旦工業化開始,那么以前的任何數據跟工業時代比起來,那都是無數倍的差距。

“工業化時代之后,先是鋼鐵產量提升,接著就是鋼鐵應用于各行各業,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

趙駿說道:“鐵路、工廠、船廠這些都是蒸汽機和鋼鐵產業的大頭,歸根到底,工業發展離不開衣食住行這四樣,所以明年的首要任務是把鋼鐵產量提上來,同時推進全國招商引資,開辦各類工廠的事項。”

“嗯。”

大家紛紛拿紙筆記錄下來。

幾輪慶歷新政改革之后,國家的弊端也慢慢在除掉。

雖然還有一些患處,但已經好了許多。

現在的主要發展重心,確實應該放在工業革命的生產上了。

“京西南路那邊的鋼鐵廠從前年就已經在建設,去年年底正式投產,他們的意思是希望朝廷再撥些款下去,他們想自建鐵路。”

李迪說道。

“地方官府有主觀能動性是好事,這事我會派人去視察一下,如果沒什么問題就批了。”

“好的。”

“說起來既然進入工業化之后,我們又該成立新的部門了。”

趙駿沉吟片刻,然后說道:“今年開始組建工業部和鐵道部吧,以后這樣的事情就由工業部和鐵道部對接,不然地方上什么事情都要等政制院批示的話,那效率也太慢了點。”

以后像這樣的事情肯定會越來越多。

政制院就這么點人手,主攻方向肯定也是國家發展戰略,不能地方上申請匯報還要他們批示,還是應該有直屬部門管轄。

“那籌備這兩個部門的建設讓老夫來吧,老夫年紀雖然大了些,但也想為國家發揮點余熱。”

呂夷簡一點都不想放過抓權的機會。

趙駿瞥了眼就說道:“王相也是國家棟梁之才,這事就交由呂相和王相一同協辦。”

他可不想讓呂夷簡多摻沙子。

由于呂夷簡以前就管人事,大宋五十多個部門里,他的門生故吏可不少。雖然基本上等呂老登掛了,人走茶涼這權力就少了大半。

可呂夷簡的次子呂公弼已經是河北路轉運使,三子呂公著也已經是知制誥,升遷速度很快。

老呂頭這哪是發揮余熱,顯然是想給兒子鋪路。

“嗯。”

老呂頭只是應了一聲,也沒有反對。

現在這形勢,能拿點權就算不錯了,畢竟他的身體越來越差,誰也不知道還能活多久。

“那今天的會就先這樣,接下來讓各部籌劃一下今年他們自己的發展計劃交由政制院批示,收入是越來越高了,但還是有很多固定支出,錢還是要花在刀刃上才行。”

趙駿站起來散會。

別看去年財政收入一億,但教育部建學校,推廣教學體系。工部修河渠、修道路,還有地方上興修水利和道路建設,都要朝廷大撒幣。

再加上官員俸祿、軍隊支出,每年固定支出還是要個五六千萬貫,剩下的一半,就能用于其它投入建設了。

不過就算是這樣也挺不錯了,至少比以前大宋六分之五的財政投入到軍費里強,剩下的六分之一由官員俸祿和其它冗費支出占用,國家完全就沒有建設資金,徹底歇菜。

當下政制院就在新的一年做出指示,要各部門上交自己本部門今年規劃,比如教育部今年要招多少老師建多少學校,工部要修多少河渠、開辟多少道路等等。

規劃交上來沒有什么問題之后,政制院才會讓財政部批款作為經費。

如此種種。

慶歷六年,大宋就又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

在搜索引擎輸入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龍之谷中文 或者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