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天府傳說

佛教資料

更新時間:2012-02-09  作者:從來不知死
天神名。為密教十二天之一,護世八方天之一。即西方的守護神。為梵語嚕拏(Va乳n!a)之譯;又稱縛樓那、婆樓那、縛嚕拏龍王。《大日經》卷一〈具緣品〉云(大正18·8a)︰‘縛嚕拏龍王罥索以為印。’卷五〈秘密漫荼羅品〉云(大正18·35b)︰‘縛嚕拏罥索,而在圓壇中。汝大我應知,種子字環繞。’此天在金胎兩部為始的諸種曼荼羅中,為守護西方的龍王。其中,在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位于外金剛部院西門的北側,其身赤色,頭上有七龍頭,右手當奶持輪索,左拳叉腰,面向左而坐。其左方有水天后,頭上有九龍頭,右手當奶執輪索,左掌叉腰,面向左而坐。其左方有水天妃眷屬,頭上有八龍頭,右臂屈而把戟,左拳當腰持輪索,面向左而坐。又,西門的南側另有兩尊稱為水天及水天眷屬者,然其形像很明顯地并非龍王,故古來頗多異說,或認為是七曜中的水曜星。在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等之外金剛部二十天中,水天為北方地下天之一,安于最下端。《賢劫十六尊軌》云(大正18·340a)︰‘水天執罥索。’為其本說。現圖的形像為身淺青色,左拳安腰,右持蛇索,坐荷葉。又,成身會五解脫輪的外側西南隅亦安此天。關于水天的形像,諸軌所說不一。如《攝大儀軌》卷二、《廣大儀軌》卷二、《玄法寺儀軌》卷二等謂其以龜為座;《圣無動尊安鎮家國等法》云(大正21·30b)︰‘西方作赤色旗,旗上畫水天,乘龜,右執蛇索,左手叉腰。其天頭上有七龍頭,狀如蛇形。’《瑜伽護摩儀軌》云(大正18·923c)︰‘西方水天住于水中,乘龜,淺綠色。右手執刀,左手執龍索,頭冠上有五龍。四天女持妙華。’《陀羅尼集經》卷十一云(大正18·881c)︰‘以白檀木刻作其像,身高五寸,似天女形面有三眼,頭著天冠身著天衣,瓔珞莊嚴,以兩手捧如意寶珠。’此外,以水天為本尊作請雨等修法,稱為水天法,乃依《陀羅尼集經》卷十一所說水天印咒法,以及《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等所修。水天的起源頗古。最初,在《梨俱吠陀》中被當作司法神,相對于司宰白晝的同伴神密特拉(Mitra),是掌管黑夜的神。原住在天界,后在《阿闥婆吠陀》之中又成為水神,在《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之中則為水界之主(即龍種之王),又被認為是西方的守護神。在佛典中,水天的名字很早就出現,如《長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提到四大天神之一的水神;《雜阿含》卷三十五將其與帝釋伊舍那列為人民擁護的神;《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九〈諸天藥叉護持品〉列出日天、月天、風神等以及水神;《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提到住于無熱惱池的龍王;《大三摩惹經》則列出了嚕尼、穌摩、地天、水天等十天;《宿曜經》卷上認為此天是司掌二十八宿中的危宿。但這些多僅列其神名,至密教,始將其當作守護西方的龍王,畫在金胎兩部曼荼羅等中,充分發揮了后世印度教神話所說嚕拏神的屬性。

十二天之一,亦為護世八方天之一。又稱風神、風大神、風大大神。風神的起源甚古,早在《梨俱吠陀》就已出現他的名字;與日天(Surya)、火天(Agni)合稱為吠陀三神,是給予人們名譽福德、子孫或長生的神祇;后被列于護世八方天中,成為西北方守護神。佛典中也常提到風神,如《長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說他是四大天神之一;新譯《華嚴經》卷一則列舉十種風神︰無礙光明主風神、普現勇業主風神、飄擊云幢主風神、凈企嚴主風神、刀能竭水主風神、大聲遍吼主風神、樹杪垂髻主風神、所行無礙主風神、種種宮殿主風神、大扒照主風神;同經卷三更說此十種風神得有各種解脫門,出現于世間,使重蓋密障迷覆的眾生皆得解脫。又,《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云(大正21·383c)︰‘風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輕安舉動隨心意;二者器界安隱無有傾動,而隨世間有冷風和不損情非情等。此天嗔時亦有二損,一者人身及音而不隨意;二者大風吹滿散破世間,或不吹風,草木不順時也。’按,風天一稱Vata,皆由‘吹’之梵語va轉化而來,即將風急速吹動的威力神格化。密教奉他為十二天或八方天之一,列于胎、金兩部曼荼羅中。在胎藏界曼荼羅,是位于外金剛部院的西北隅,《大日經疏》卷五云(大正39·634c)︰‘最西北隅置護方風天眷屬。’在胎藏現圖曼荼羅的形像是通身赤黑色,戴冠披甲,右手執幢幡,左手握拳插腰,面向左方,天衣幢幡飛揚,左方有眷屬及風天妃。胎藏舊圖樣所繪與此略同。在金剛界曼荼羅,是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位于西方。在成身會中是四大神之一,位于大圓輪的西北隅。《賢劫十六尊》云(大正18·340a)︰‘風幢西北隅,羅剎形,灰色。’《秘藏記》敘述成身會四大神之一風神的形像,說其左上角有風天,淺青色。關于此天的形像,還有其它說法。如《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云(大正18·923c)︰‘西北方風天,云中乘獐著甲胄。左手托胯,右手執獨股頭創,創上有緋幡。二天女侍之并藥叉眾。’《十二天供儀軌》所述內容與此相同。《迦樓羅王及諸天密言經》云(大正21·334b)︰‘次下風天,兩臂右持播青色。’又,《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九〈廣大解脫曼荼羅品〉云(大正20·271c)︰‘西北方風天神,左右一切孽嚕茶王而為眷屬。’[參考資料]《陀羅尼集經》卷十一;《大教王經》卷十;《大日經疏》卷十;《供養護世八天法》;《華嚴經探玄記》卷二;《胎藏界七集》卷下(末);《金剛界七集》卷上、卷下。

即太陽的神格化。又作日神、日天子。佛教以之為居止于日宮的日天子。隸屬四天王。依《長阿含經》卷二十二〈世本緣品〉所載,日天子因宿世以善心供養沙門、婆羅門,濟貧紓困,而感得生于日宮之果報。其居所為純金之宮殿,能放身光照四天下,享壽五百天歲。其外出時有諸大天神為其前導,歡樂不倦。后世密教以日天為十二天之一。現圖胎藏界曼荼羅列之于外金剛部院的東方,形像為赤肉色,左右手各持蓮華,著天衣,乘五馬車,左右各有天后侍坐。金剛界曼荼羅列之為外金剛部院二十天之一,位在南方。真言為‘南么三曼多勃馱喃阿你怛夜耶莎賀(Namah!samantabuddhanamadityayasvaha)’。[參考資料]《法華經玄贊》卷二(本);《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大日經疏》卷十;《大樓炭經》卷六;《起世經》卷十;《陀羅尼集經》卷十一。

密教護世天部的十二尊。為一切天、龍、鬼神、星宿、冥官的統領者。原是古代印度神話的神,密教以之為守護方位的守護神。即八方天、上下天及日月天。八方天指東方帝釋天(Indra)、東南火天(Agni)、南方焰摩天(Yama)、西南羅剎天(Nair!iti)、西方水天(Va乳n!a)、西北風天(Va玉)、北方毗沙門天(Kubera)、東北伊舍那天(Icana)。上方是梵天(Brahma),下方為地天(Pr!ithivi)。以上十天加上日天(Aditya)、月天(Candra),合為十二天。此十二天之中,帝釋天為蘇迷盧等一切諸山所攝天鬼之主,火天為火神及諸持明神仙眾之主,焰摩天為五道冥官太山府君司命行疫神諸餓鬼等之主,羅剎天為羅剎食血鬼眾之主,水天為川流江河大海龍眾之主,風天為風神無形流行神之主,毗沙門天為藥叉吞食鬼神之主,伊舍那天為魔眾之主,梵天為色界靜慮一切諸天之主,地天為地上諸神及樹下野沙諸神之主,日天為星眾七曜諸執游空一切光神之主,月天為住空二十八宿十二宮神一切宿眾之主。此十二天乃總攝一切諸天鬼神之護世者,若供養之,能免除種種災厄,且得利益。密教中有修供養此十二天之法,稱為十二天法,或十二天供。其供養方法,隨所求不同而有區別,如息災法須以帝釋天為主,增益法以梵天為主,降伏法以伊舍那天為主,敬愛法則以毗沙門天為主。

天臺宗寺院供奉之諸神。據南宋行霆所撰‘諸天傳’記載,天臺宗之伽藍自古奉列十六天像,后增日、月、娑竭羅龍王、閻摩羅王四天,總為二十天。即:(一)梵天王,統領梵眾,主大千世界。(二)帝釋天主,居須彌山頂,即忉利天主。(三)毗沙門天王,即多聞天,為北方天王。(四)提頭賴吒天王,即持國天,為東方天王。(五)毗留勒叉天王,即增長天,為南方天王。(六)毗留博叉天王,即廣目天,為西方天王。(七)金剛密跡天,此天手執金剛寶杵,識達如來一切秘密事跡。(八)摩醯首羅天,為三界尊極之主。(九)散脂大將,乃鬼子母之次子,能護持正‘法,消滅諸惡。(十)大辯天,具無礙辯,護世利生,流通佛法。(十一)功德天,能令眾生福德成就,常居金幢最勝園。(十二)韋馱天將軍,南方天王八將之一臣,外護佛法,統護三洲。(十三)堅固地神,主大地之神。(十四)菩提樹神,守護如來成道處之菩提樹。(十五)鬼子母天,為一切鬼之母,與人子息。(十六)摩利支天,常行于日月之前,救護兵戈等難。(十七)日宮天子,此天除冥破暗,成熟萬物。(十八)月宮天子,此天夜發光明,功次于日。(十九)娑竭羅,即堿海中一百七十七龍王中之第七龍王,為大權菩薩。(廿)閻摩羅王,為地獄之主。

梵名Mahabrahmadeva,巴利名同。位于色界初禪天之第三天。又稱梵天王、梵天、梵王、大梵、梵童子(梵Brahmasanam!kumara)、世主天、娑婆世界主(梵Brahmasaham!pati)。音譯作摩訶梵、梵摩三缽。大梵天以自主獨存,謂己為眾生之父,乃自然而有,無人能造之,后世一切眾生皆其化生;并謂已盡知諸典義理,統領大千世界,以最富貴尊豪自居。大梵天為梵書時代以來之神格,爾后婆羅門即以大梵天為最尊崇之主神。蓋于印度梨俱吠陀時代之末期,以祈禱主神(梵Brahman!aspati)為至上神,并視之為宇宙生成之原理。至梵書時代之初,則以生主神(梵Prajapati)為最高神。未久,興起梵之崇拜,系由祈禱主神所進化之神格。初時,梵天為生主神之子,其后漸次得勢,遂取代生主神之地位,成為創造世界之原理。至奧義書時代,大梵天具有實有(梵satya)、知(梵jnana)、妙樂(梵ananda)等三種性質,而為唯一常住獨存之絕對原理,此一絕對原理與個人我(梵atman)結合,產生‘梵我一如’之說,此乃奧義書之中心思想。至摩訶婆羅多(梵Mahabharata)時代,由于‘一體三分’(梵trimurti)思想之興起,遂以梵天(梵Brahma)與毗濕笯(梵Vis!n!u)、濕婆(梵S/iva)二神為同體,其初,梵天位居三尊之首,后則漸居下風。于佛教所倡三界之說中,將此等外道之諸天配列于欲、色二界,梵界即位處色界之初禪天,通常有三處與四處之別。三處即大智度論卷九、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八等所說之‘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四處則如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所載之‘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三處與四處均總稱為梵天。據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八載,大梵天身長為一踰繕那(由旬)半,壽量為一劫半,彼于五中劫獨一而居,復經五中劫與眾共住,再五中劫又與眾別,屬初靜慮地(初禪天)之中間禪。又阿含及諸大乘經中,常載此王深信佛法、助佛教化等事,每值佛出世,大梵天王必先來請轉法’輪,手持白拂,于會座參法聽受,常以法義與佛問答;后與帝釋天同受佛之付囑,護持國土,而為顯密二教所共尊崇。密教以梵天為十二天之一,或千手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列位于現圖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東門之南方,身呈白肉色,頭戴發髻冠,有四面四臂。據大日經疏卷五載,具四臂之中,右一手持蓮花,一手持數珠;左一手執軍持,一手作‘唵’字印,此印為修行者之吉祥印。其種子為揬(pra)。據大日經真言藏品所載,其真言為:南摩(皈命)缽羅阇(praja,一切生)缽多曳(pataye,主)娑縛訶。

梵名S/akraDevanamindra。音譯釋迦提桓因陀羅。略稱釋提桓因、釋迦提婆。又作天帝釋、天主。并有因陀羅、憍尸迦、娑婆婆、千眼等異稱。本寪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時,稱因陀羅;入佛教后,稱為帝釋天。據諸經論所載,帝釋天原為摩伽陀國之婆羅門,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為三十三天之天主。此類記載系印度自吠陀以來,至佛教時代,將其因陀羅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其于佛教中之地位,與梵天同為佛教之護法主神,乃十二天之一。鎮護東方,居于須彌山頂之忉利天,其城稱善見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衛其側。于每半月之三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萬民之善惡邪正,若聞世間眾生惡多,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貧乏,則愁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增益。若聞多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布施貧乏,則皆大歡喜諸天眾增益,阿修羅眾減損。又若多修德精進不怠者,則敕伺命增壽益算,反之,則不復營護之,或奪其命。釋尊成道后,帝釋天成為釋尊之守護神。佛陀升于忉利天為母說法時,帝釋天手持寶蓋,任佛陀之侍從。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執三鈷杵、左手置于胯上。于密教胎藏界外金剛院中,另有神王形等各種造像。

多聞,梵名Vais/ravan!a,巴利名Vessavan!a,音譯為吠室羅摩拏、毗舍羅門、鞞沙門、毗沙門。又作普聞天、種種聞天。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乃閻浮提北方之守護神。住于須彌山第四層之北面。率領夜叉、羅剎等二神眾兼守其余三州。由于時常守護道場,聽聞佛法,故稱多聞。此多聞天王為印度及西域地方所信奉,然有時亦被視為戰勝之神而受到尊崇。一般之形像呈神王形,腳踏二鬼,左手持寶塔,右手捧寶棒。除為十二天像之一外,亦被單獨尊崇。又因能賜予福德,故亦為七福神之一。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所舉,可知于闐國對此天之信仰極盛。又據宋高僧傳卷一所載,我國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亦有此種信仰。另于敦煌千佛洞中,有絹本著色之毗沙門圖出土。在日本,鞍馬寺中藏有左手托額之秘佛,又有兜跋毗沙門,此即為密教傳入后,被視為單獨一尊神而受到尊崇之例。另收藏于教王護國寺之多聞天像(唐代作),相傳本為守護王城而置于羅城門之樓上;其形像為西域式,頭戴多角形冠,身披堅韌皮革甲胄。又日本嵯峨棲霞寺(清涼寺內)藏有另一遺作。此外,多聞天王之形像,尚有雙身四臂、十臂等多種。另據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十二天供儀軌等所舉,多聞天之種子為勥(vai),三摩耶形為寶棒,真言為‘南莫三曼多沒馱南吠室啰縛拏野娑縛賀’。又毗沙門天王經載,若修多聞天王法,可得十種利益。

忉利天。梵名Trayastrim!s/a,巴利名Tavatim!sa。音譯多羅夜登陵舍、怛唎耶怛唎奢。又作三十三天。于佛教之宇宙觀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釋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須彌山頂;山頂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釋天所止住之善見城(喜見城),共有三十三處,故稱三十三天。據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五載此三十三天為:住善法堂天、住峰天、住山頂天、善見城天、缽私地天、住俱吒天、雜殿天、住歡喜園天、光明天、波利耶多樹園天、險岸天、住雜險岸天、住摩尼藏天、旋行地天、金殿天、鬘影處天、住柔軟地天、雜莊嚴天、如意地天、微細行天、歌音喜樂天、威德輪天、月行天、閻摩娑羅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眾分天、住輪天、上行天、威德顏天、威德焰輪天、清凈天等。此天之有情身長一由旬,衣重六銖,壽一千歲(以世間百年為一日一夜),食凈摶食,有男娶女嫁之事,乃藉身身相近而以氣成就陰陽,初生時,如人類六歲模樣,色圓滿,自有衣服。又此天具足種種妙寶,有殊勝之樓閣、臺觀、園林、浴池、階道等,詳載于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據俱舍論卷十一載,此天位于須彌山頂,四角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有藥叉神名金剛手者,止住其中守護諸天。此外,尚記述此天境界之莊嚴情形,然與阿含經所述略異。忉利天為帝釋之住處,此信仰自古即盛行于印度。傳說佛陀之母摩耶夫人命終后生于此天,佛陀曾上升忉利為母說法三個月。

菩提樹之守護神。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五載,昔有一王毀滅佛法,漸至菩提樹時,菩提樹神自化現殊勝女身,佇立其前,彼王見已,尋生貪染,護法善神遂得其便,殺王及其軍隊、惡神眾。

婆伽羅龍王,梵名Sagaranagaraja。又作娑伽羅龍王。娑竭羅,意譯為海。八大龍王之一。依其所住之海而得名。龍宮居大海底,縱廣八萬由旬,七重宮墻,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皆以七寶嚴飾,無數眾鳥和鳴。然諸龍皆為金翅鳥所食,僅娑竭羅龍王、難陀龍王等十六龍王幸免此難。此龍為降雨龍神,古來祈雨皆以之為本尊。又此龍為千手觀音之眷屬,為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身呈赤白色,左手執赤龍,右手握刀,狀甚威武。其女年八歲,智慧利根,以持法華經之功,即身成佛,現男子身,具菩薩行。海龍王經、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等諸經,皆為佛對此龍王所說之法。

本文來自中國作者素材庫,原文地址:

在搜索引擎輸入 天府傳說 龍之谷中文 或者 "天府傳說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天府傳說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