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唐騎

第三零八章 一路向西

更新時間:2024-06-05  作者:阿菩
“元帥的腦袋是不是抽筋了?”

對于這次張邁的西巡,除了軍方那些將張邁崇拜為神的人,朝野上下幾乎就沒有不反對的!

就連楊定國,也對屢勸不聽的張邁怒不可遏。

作為六印的掌管者之一、“代萬民印”的掌管者、天策老軍地位最高資格最老的國老、他幾乎將口水都吐到張邁臉上去了,卻還是改變不了張邁的決定。

四月初,鄭渭與張毅帶著一大幫子官員抵達燕京,他走的是水路——從峽北口到敕勒川再經過云州的那條路走過來的。

鄭渭也是反對張邁西巡的,書信阻止不了他,就將東行的日期提前。結果張邁仿佛是為了避開他,在鄭渭抵京之前就南下鄴都了——他走的是南路,準備從鄴都—洛陽—關中一直走過去。

作為“大唐總理大臣印”的掌管者,鄭渭一到燕京,那便宣告東西兩樞合并,從此為東樞量身定做的臨時印璽效用廢止,鄭渭自然而然就成了群臣之首,在群臣的委托下,帶上那顆華東總理大臣印到西山來見郭汾。

郭汾收回了華東總理大臣印后,又指著身邊捧著傳國玉璽的李昉說:“他倒是說走就走了,只是把這勞什子留下,說什么若有什么事情,讓我代他拿主意。政務上的事情,若我拿不定主意,便請教翰林院的先生。軍務上的事情,若我拿不定主意,便派人去定遼城。”

鄭渭眉頭大皺,張邁這話。分明就是一句授權,又問:“兩顆金印呢?”

郭汾道:“他都帶走了。”

天策大唐如今是二銅、二玉、二金的至高六印體系,兩顆金印,“天策上將印”管的是軍務,“天可汗印”管的是邊務。

鄭渭道:“邊務也就算了,最多轉給他就是。他要去西域,到時候必定要敕封各族,帶著天可汗印也是應該。但天策上將印也帶走,萬一有事,怎么調動大軍?按照他自己剛剛頒下的規制,樞密院的印璽,可調不動都督以上將帥、軍區以上大軍。”

郭汾道:“我也這樣問他,他說近兩年也不會發生什么事情,萬一有事。就由廷議主席簽押再加蓋東西兩院印璽便可。”

鄭渭不悅道:“那終究是名不正、言不順!”

郭汾嘆了一口氣,道:“這次我也真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了。他只是讓我便宜行事。”

兩人聊了一會國事,郭汾又幽幽道:“他固然任性,薛珊雅也當真狠心,為了陪他,竟然丟下一雙兒女,都扔給鄭湘照看了。鄭湘也是剛到這邊,水土還沒服呢。這兩天身子不大舒服,你待會記得去看看你妹妹。有時間時也多照看著她。”

鄭渭道:“兩樞剛剛合并,我現在哪有時間。也就是去看一眼罷。”

郭汾道:“那我接她上山住吧。你公務上心,但也要多想想自己的事。你如今是我大唐冢宰,一直單身,太不像話,就如這次一般。若有個嫂夫人,就可以去幫忙照顧鄭湘了。”

鄭渭神色微微一黯,告辭下山了。

若不計算天策八年那場幾乎對經濟沒有很大影響的洛陽戰爭,河北、山東可以說已經和平了三年,第一年的免稅令讓百姓緩過了一口氣。接下來連續兩年的和平發展,更讓百姓家中有了一點積蓄。而原本的西樞那邊,也積了三四年的收成,所以天策大唐在糧食方面已經沒有很大的問題。

隨著商路的開通、海貿的繁榮,光是燕京新城、天津新城那有限商業地皮的放出,就為大唐政府回籠了巨額的資金,天津、登州兩個港口,更是源源不絕地輸送著關稅,更別說內河的關卡厘金,更是一筆巨大的收入,所以鄭渭接掌整個政府,在和平東西兩樞時,財政上也是相對寬松的。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人事,原本東樞西樞各有一套人馬,許多部門功能上幾乎完全重疊,只是在地域管理上劃成兩塊,如今要將兩班人馬整頓成一班,這里頭就要花費鄭渭很大的精力與智慧。

權力這東西,放下去容易,要收回來就難了,任誰拿到了手都不肯放開的,當初設立東樞,原是為了應對快速擴大的疆域而采取的便宜行事,按理說西樞才是真正的中樞,但這兩年張邁長期呆在東面,靠近權力源頭的東樞自然權力日重,隱隱已有喧賓奪主之勢,如今張邁忽然又跑了,把攤子丟給掌握政務總理大印的鄭渭,形勢又反了過來。

兩樞合并雖是大勢所趨,但也不得不因此而面對歷史遺留問題。這期間不免有人歡喜有人愁,歡喜的自是那些仍然保留正職的,愁的卻是那些成了副手或者外放的,就連范質其實也不大習慣。

兩樞調整帶來的負面效應,再加上張邁西巡事件,兩相攙和,便為天策十年本應無比光明的政治環境,蒙上了一層灰霾。一些流言不知道從哪些角落里竄了出來,很快就引得燕京議論紛紛,余波所及影響到了整個河北。

這些事情張邁卻都不知道,他的人已經到了鄴都。

這次西巡,他帶的人馬真是不少,中軍是陌刀戰斧陣五千人,左邊是龍驤鐵鎧軍一萬人,右邊是鷹揚鐵騎一萬人,前面是衛飛所率領的三千騎射為前鋒,后面是馬呼蒙率領的汗血騎兵團三千人繼之,此外還有九千其他人馬,共計四萬人的部隊,浩浩蕩蕩地南下。這個規模,簡直是精銳大出,和上次征討洛陽相比,也就少了幾十萬民夫而已。

也虧是張邁一路上沒有干出類似于絲綢鋪路的鋪張浪費,否則隋煬帝第二的名號肯定是跑不了的了。

饒是如此,士林也是無比擔心。張邁在這次事情上的獨斷專行。讓許多人看到了隋煬帝的影子——想當年,楊廣那可是多么的英明神武,論功業,現在的張邁只怕還有比不上隋煬帝的地方,論國勢,今日的新唐也還及不上隋煬帝的全盛時期。那時候也是天下賓服,那時候也是四夷來朝,那時候國君也是不顧勸諫遠行西域,然后再征高麗,當國力耗盡后,國事崩壞遂一發不可收拾!

幸好張邁并未擾民,也并未鋪張浪費,沿途各地也只需要提供糧草而已,以現在天策大唐的財政狀況并不吃力。

大軍行進于官道上。日則行軍,夜則安營,不得外出,違令者斬!只有在鄴都、鄭州、洛陽三地才停留三日,許士兵輪流出營放松一下神經。

兵馬開到潼關,關中一下子緊張起來,長安城的方向兵馬調動得很明顯,劉知遠分明認為張邁是要來討伐他的——甚至天下人都認為應該如此。

結果令人大感意外的是。張邁竟然沒有!

四萬大軍過了潼關之后,便大搖大擺從渭北走了過去。

張邁在耀州見了慕容春華。又在鳳翔見了郭威,檢閱了兩人的部隊,然后又沿途西行,然后到了秦州,停住三日,經過蘭州。再停三日,終于到了涼州。

大軍抵達涼州時,滿城男女老幼互相扶攜,幾乎是傾城而出地在張允文的率領下,來迎接他們的元帥!

所有人眼中都含著熱淚。張邁也是感慨無比,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涼州就變成了他的“老家”了,盡管風起于西域,但所有安西舊部卻都在這里扎根了啊!

到了這里,不只是他,安西的故人們哪怕已經把家業遷往燕京的,也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他在下令全軍,輪流解散,張邁也在這里停駐了下來,和張允文一起陪伴著臥病的福安公主。

六月初二,本來要繼續前行的,考慮到盛暑炎炎,福安公主的病情又有反復,張邁便下令等天氣轉涼以后再繼續趕路。

一直到七月底,秋風起時,西巡隊伍才又重新出發,一路迤邐,過甘、肅、瓜、沙,在敦煌又停留了半個多月。

這時候的沙州,在遷出大量人口之后,這個地區反而沒有當初那么繁榮了,然而也因此有了一份難得的平靜。

于闐國主李圣天聽說張邁來了,親自趕來朝見,這一天正是八月十五。當初天策與于闐乃是盟友關系,但如今李圣天身為老丈人,見到張邁也都自稱臣屬了。

翁婿兩人歡聚了十日后,李圣天辭別,跟著張邁繼續西行,走的是天山南路,在伊州見過了安守敬,然后繼續一路向西。

在張邁的西巡隊伍過了玉門關之后,流言就像雜草一樣瘋狂地長了起來,今天有人說張龍驤在絲路遇刺了,明年有人說張龍驤在河西病倒了,再過兩天又說西域出了瘟疫。

總而言之什么樣子的流言都有。

曹元忠察覺到流言的源頭,一部分似乎與在選官中落選的石晉舊官有關,又有一部分可能與境外勢力脫不了干系,而那些近來不得志之輩則樂于傳謠,但他管的是樞密院軍務,沒法到坊間捉人,便行了文書,邀政府學府連同監察臺廷議。

鄭渭東來后,燕京的中樞系統越發完善,政府方面,有鄭渭總領政務院,下面張毅范質李沼三個執政,個個位高權重,處于強勢地位。

樞密院這邊,因為統兵權重,所以按照規制需由一名通軍事的文官掌院,不得由功勛卓著的武帥出任,所以天策盡管軍威無敵、名將云集,樞密使一職卻是空缺,只有兩個在軍方處于邊緣地位的副樞密使,在聲勢上完全無法與鄭渭抗衡。

翰林院這邊除了馮道之外,還多了一位武學士丁寒山、一位商學士奈布、一位法學士張中策——這是張邁臨走之前加進來的。其中奈布是胡漢混血且漢家血統已經很少的大商人,那個張中策于士林之中名不見經傳,卻是在涼州地區最早的一批老資格法官,有將近十年的執法經歷,為人中正,斷案嚴明。甚得地方上父老的尊敬。

張中策也就算了,雖然并無文名,聽說做法官之前畢竟還是讀書人,草圣張芝派下子孫,中原士林勉強也還能夠接受。但對于武人和商人進入翰林院,燕京士林當初的反應就極其激烈。認為這是有辱斯文,馮道也頗有微詞,但張邁卻不管他們的反對,并且對馮道說了自己的規劃:在未來翰林院除了掌院大學士之外,下面將設各科學士以備顧問,每科一到二名,備問文化的文學士只是其中之一,其他者不但包括涉及軍事的武學士,還有涉及法律的法學士。涉及工業的工學士,涉及商業的商學士,涉及農業的農學士,涉及數學的數學士,涉及醫療的醫學士,涉及格物的格物學士等等。

作為學術頂層的翰林院如此分科,作為正在建設的各級學校也是如此。學校用以培養人才,科考用于遴選人才。馮道這才知道,張邁所要建立的科舉取士。再也與過去偏重詩詞、文章、策論的科舉不同了,科舉科舉,竟是真正要分科舉士了——其實這倒是“科舉”的本義了,隋之科舉就包括“才堪將略”和“膂力驕壯”,唐之科舉更包括明法、明算,只不過后來的發展中各科偏廢。讓明經、進士兩科為世所重,最后更是進士科獨大,“分科舉士”變成“進士舉士”,這才遺禍天下。

作為當代屈指可數的大學者,馮道自然明白科舉的這種演變軌跡。知道張邁的這個決定從某種意義上乃是“復古”,但于復古之中又有所推進創新,所以也就沒有激烈反對了。

天策十年秋,曹元忠無意間發起的這次廷議,是廷議規制定下來后,天策大唐有史以來第一次正式廷議,廷議連座位也是有禮制規劃的——政務院的人坐在正東,樞密院的人坐在正西,翰林院的人在東北,監察臺的人在西北,南面是留給糾評臺系統的,這次沒有參與,正北方有個寶座是給天子留著的,這時也空著。

東木位掌生,西金位掌殺,君在北,民在南,君之兩側為協肋,華夏文化博大精深,通常光座位就將幾方面的政治地位也表明了。

這次參加會議的人包括政務院四重臣,樞密院兩位副樞密使,翰林院的掌院大學士與三位議政學士,以及監察臺的都御使魏仁溥。會議中有四個主位,天子位、萬民位和大司馬位都空著,宰相位上的鄭渭就成了這次廷議的主席。翰林院是顧問系統,監察臺是監察系統,都是附屬。

少司馬位上的曹元忠作為發起人就說了近來之事,希望各方出力,將流言壓下去。

“壓?怎么壓?”

說話的是執政位上的李沼,他十分敏感,這次的事情他也不是不知道,但如果動手,牽連得最多的必是河北士林,所以他不愿意此事擴大。在免稅令事件中他在后期雖然果斷地站在了張邁這一方,但并不意味著他背叛了河北士林,相反那次事件只是河北士林的一次洗牌,不識時務者因之淪落,識時務者趁勢而起,成為了河北士林新的主宰,而李沼也就成了他們的代言人。

曹元忠道:“這次謠言的背后,有境外勢力的介入,我的意思是追蹤尋源,將可疑的人監控起來。”

李沼道:“有實證沒?”

曹元忠皺了皺眉頭:“流言這東西,來無影去無蹤,我們也只能靠著各種推斷來測定而已。但什么人忠,什么人奸,就算沒有證據,我們心中其實也清楚著。”

李沼道:“是忠是奸,有罪無罪,都要講究證據。沒有實證,那就是莫須有。只因一個謠言,就以莫須有之罪用之國內,乃是妨礙言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我大唐立國以來,可還沒聽說有因言罪人的。”

范質亦不愿意大動干戈,說道:“謠言止于智者,元帥這次西巡,各方本來就不贊同,現在人心紛擾也屬自然,我們不能安撫人心也就算了,如果反而因此大開言獄之路,只怕會為后世子孫開了個惡頭!”

他也是執政。但執政也分位序的,作為曾經東樞的執掌者,在整個中原士林又有更加深厚的根基,便于兩樞合并之后,力壓資格更老的張毅一頭坐了第二把交椅,他說出來的話分量自然比位居執政之末的李沼重得多。

曹元忠會發起這次廷議。原本以為會很順利,沒想到才開了個頭,就碰到了兩顆硬石頭。

張毅來自西北,與河北這邊糾葛不深,看了范質李沼一眼,說道:“我們大唐的確沒有以言罪人的習慣,不過這次的事情,依我看可不是那么簡單吧。我聽魯樞密日前說起,這次的謠言與桑維翰大有關系。此人亡我之心不死,在洛陽圍城之后就下落不明,但幾個線索都指明他與契丹仍有來往。如今元帥不在,若是有人暗中搗鬼,那就要謹慎對待了。”

魯嘉陵點頭道:“據線報,桑維翰很可能躲在長安。這幾年元帥以寬治天下,商旅往來頻繁,我們也不敢說已將他與外界的聯系完全切斷。不只是契丹。就是我朝內部,也有不少人與桑維翰眉來眼去。”

曹元忠道:“桑維翰勾結契丹。這些人又勾結桑維翰,此事與叛國何異?不加嚴處,何以震懾效尤!尤其是那些為官做宰的,更是容不得!”

范質道:“對官員的內部監察,權在監察臺,魏總憲怎么說?”

魏仁溥道:“只要有證據。我監察臺自會處理。”

“證據,證據!哪有證據!”曹元忠道:“這些人會那么笨留下證據?全都是口頭來口頭去,若能拿到證據,我還召開這個廷議做什么,直接都抓起來了!”

“沒有證據。那終究只是臆測。”魏仁溥道:“我們監察臺可不是你們樞密院的密子,沒有證據,我們抓不了人!”他轉頭問張中策道:“張學士,你說是不是?”

翰林院如今的設定分為三級,大學士,議政學士與普通學士。只要入得門墻,咸稱學士,名額不限,但各科另設議政學士一到兩名,只有議政學士才有進入廷議的資格。

作為法科的議政學士,張中策為人中正而謹慎,毫無立場地道:“按照民法來說,的確如此。”

丁寒山接口道:“但若按照軍法,只要是涉及國家安全,這幫人就該監視起來。”

馮道忽然截口道:“曹少司馬剛才也說了,如今尚無實證,也就是說這些人是否真與境外勢力有所勾結尚屬未知之數,未定性之前,還是不要搞得人心惶惶的好。”

翰林院雖是顧問機構,若不兼實缺就不涉實務,但馮道是翰林院的掌院大學士,相當于是承認其天下學術領袖的地位,十分崇高,乃是天子的總顧問,他說出來的話任誰也不得等閑視之。

曹元忠冷笑道:“若按這么說,我們就只能放任謠言橫行了?”

馮道說道:“如今中原初定,人心思安,而且元帥平定亂世,上至百官,下至黎庶,大家的日子都過得比石晉時好,更別說契丹治下了。眼看盛世將臨,若說有多少人想回到石晉去,或者說想去契丹的鐵蹄之下做奴隸,老夫都是不信的。所以眼前的謠言,最多只是一小撮有心人無事生非,掀不起什么大風浪的。只要鎮之以靜,久而久之流言自散。我們沒必要自亂陣腳,沒事也鬧出事情來。”

曹元忠冷冷道:“如果現在元帥坐鎮燕京,這些謠言我就當是街邊聽到一個狗屁!但現在元帥人在西北,不免就有些渣滓趁機要泛起來了。所以我樞密院才提議要防微杜漸!”

李沼道:“說來說去,都是元帥不該西巡,否則便沒有這些事情了。”

丁寒山暴喝道:“李執政!你什么意思!這次廷議議的是謠言,不是讓你在這里背后非議元帥!”

李沼冷冷道:“什么背后非議!元帥還在燕京時,我當面也是如此說!”

眼看謠言之事論而未決,廷議幾方面卻就要鬧起來了,鄭渭道:“都給我住口!”他聲音不大,全場卻一下子靜下來了。他不但是政務院首腦,而且如今張邁不在,天子缺位,他這個宰相作為廷議主席,便也有權力通過廷議干涉軍方要務。

鄭渭道:“如今與會個人的意見大家也都知道了,各位可還有什么要說的沒?”

會上所有人幾乎都發言了,只有奈布一直不作聲,這時也是搖了搖頭。

鄭渭道:“曹少司馬既然發起廷議,想必是有應對的辦法,且說來參議。”

曹元忠道:“我以為此事必須嚴辦。第一,所有涉謠官員,一律停職,由我樞密院諜務司查辦……”

他還沒說完,李沼已經啊了一聲,范質魏仁溥也十分不滿。

曹元忠不管他們,繼續說道:“第二,這次的事情,無論是消息傳遞,還是謠言散發,全部都通過商人進行,因此幽州、天津、鄴都、洛陽、開封五處市集,也都要清查一番!若有商戶涉事,從嚴查辦,以起到殺雞儆猴之效!”

奈布忍不住啊了一聲,原本打算沉默到會議結束的他也沒想到事情會牽涉到自己的頭上——在這次廷議中,不算鄭渭的話,他就是商人階層唯一的代表者,如果廷議最后做出了不利于商人階層利益的決定而奈布不發一言,傳出去會被罵死。

曹元忠又道:“最后,我們要順藤摸瓜,扯出流言最后的首腦,做出一點威懾。我估計最后的源頭,不是長安,就是遼東,若不做出一點反應,別人非以為元帥不在,他們就可以胡作非為了!”

馮道說道:“你最后這一條,莫非要動武?”

曹元忠道:“不需要大行動,但也要讓郭威慕容春華警戒一下劉知遠,讓柴榮耶律安摶警告一下契丹!若是太原、徐州有人牽涉在內,不妨趁機收了他們。”

馮道說道:“如此一來,只怕會鬧得天下騷動。”

“那可未必!”丁寒山道:“我們立場越硬,那些魑魅魍魎才會畏服,天下反而會因此安定。”

鄭渭道:“一條條來吧,曹少司馬建議的第一條,各位以為如何?”

魏仁溥第一個就否決道:“不行!監察官員,由上至下有我監察臺,由下至上有糾評臺!沒有實證,只靠臆測就要查辦官員,此例一開,遺禍無窮!此議我絕對要否!萬一今日廷議通過,我就算將之拉到糾評臺交由天下公論,也斷不教此議成行!”

他反應得如此激烈,范質李沼也都跟著附議,張中策也覺得此事繞開律法,甚不妥當,馮道更是點頭稱是,因此曹元忠這一條動議,除了魯嘉陵丁寒山之外都找不到支持,連張毅也棄權了。

鄭渭道:“曹少司馬建議的第二條,各位又以為如何?”

魏仁溥道:“商賈賤業,與我監察臺無關。”

馮道看看曹元忠一臉不忿,知他方才受挫心中不平,他初入天策,正要結好各方,不好不安撫一下他,說道:“這兩年元帥的確有些太放縱那些商人了,我看是應該查一查。”

眼看范質、李沼也都不說話,似乎要默認了,奈布急了,沖口道:“天下間就沒有比大唐更善待商人的國家了,所以商戶們也根本沒有理由會叛國啊。”

李沼道:“就大勢而言,的確如此,但具體到某些人,那可未必了!自古商賈之輩目光短淺,為逐眼前之利,便是性命都不要了,何況國家。”

在搜索引擎輸入 唐騎 龍之谷中文 或者 "唐騎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唐騎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