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麹義,先要從他的姓氏說起,麹姓,原為鞠姓,唐代林寶所撰《元和姓纂中介紹:“漢有鞠譚,生閟,避難湟中,因居西平,改姓麹氏。”元代胡三省在為《資治通鑒做注時,引用了《姓譜中的資料也稱:“漢有平原鞠譚,其子閟避難,改曰麹氏,后遂為西平著姓。”而二書中提到的西平,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一書卷三十九中說:“昭帝元始元年置金城郡……后漢獻帝分置西平郡,屬涼州。”再加上陳壽《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說麹義“久在涼州,曉習羌斗,兵皆驍銳”,對照這幾個資料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推斷:麹義的祖上原本是姓鞠,涼州人氏,是當地的豪族大姓。他所統帥的士兵應該就是他在和羌族作戰時的部曲。
漢末戰亂不斷,麹義從久居的涼州來到中原,成為了當時的冀州刺史韓馥的部將。不過在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七月,麹義與韓馥反目。韓馥派兵征討,但是被麹義打敗。這是得袁紹正想乘機奪取冀州,麹義的叛亂給了袁紹一個難得的機會。《后漢書·袁紹傳中說:“馥將麴義反叛,馥與戰失利。紹既恨馥,乃與義相結。”通過與麹義的聯合,袁紹手中又多了一支驍勇善戰的勁旅,這也給原本就怯懦無能的韓馥以沉重壓力,加上公孫瓚對于冀州的強大軍事壓力,不得已,韓馥將冀州拱手相讓。在袁紹奪取冀州的過程中,麹義這支力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紹與公孫瓚在爆發界橋(今河北威縣東北)之戰。鞠義受袁紹之命率領八百士兵作為為先鋒,并以強弩千余張對抗公孫瓚的部隊。而麹義面對的公孫瓚則是“步兵三萬余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雖然在麹義的后方有袁紹率領的數萬步兵,但作為先鋒的麹義,他要面臨的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戰斗。果然,戰斗一展開,公孫瓚就發現麹義兵少,便以騎兵沖擊。麹義的部隊匍匐在地,等公孫瓚的騎兵距離他們不到數十步時,同時跳起,一直向前猛沖,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公孫瓚的部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及所屬一千余人被消滅,公孫瓚大敗,率兵逃走。麹義乘勝追擊,在追擊過程中,再次擊潰公孫瓚,并且一路追到公孫瓚的軍營,拔掉軍營中的牙門旗。公孫瓚的兩千潰軍在逃跑過程中,與袁紹不期而遇。此時的袁紹“惟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余人自隨”,雙方又一次展開激戰。幸虧麹義及時趕到,終于解了袁紹之圍。在整個的界橋之戰中,麹義幾乎是僅憑一己之力,就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也許是因為麹義在界橋之戰中的突出表現,從此麹義便成為袁紹集團中對抗公孫瓚的主要力量。幽州牧劉虞被公孫瓚殺害之后,引起幽州各地方勢力的強烈反抗。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烏桓峭王率領七千騎兵,與劉虞的從事鮮于輔迎接劉虞的兒子劉和,并與麹義一起合兵十萬之眾,在鮑丘(今北京密云附近)一帶大敗公孫瓚,斬首二萬余級。公孫瓚被迫退守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麹義又率兵圍攻,雙方相持近一年時間,最后因為軍糧用盡,不得不退兵。在撤退的過程中,麹義的軍隊遭到公孫瓚的偷襲,損失了全部的車輛輜重。這場攻堅戰可說是麹義生涯之中最為慘重的失敗了。這場戰斗也是麹義命運的一個最為重要的轉折點。
關于麹義的結局,有點撲朔迷離。陳壽的《三國志里沒有記載,裴松之在《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中云:“麴義后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范曄的《后漢書·袁紹傳則說:“麴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并其眾。”從這兩段記載可以確認的是:麹義最后是死于袁紹之手。《三國志·公孫瓚傳注引《漢晉春秋中稱是袁紹寫給公孫瓚的一封信。信中說:“前以西山陸梁,出兵平討,會麴義余殘,畏誅逃命,故遂住大軍,分兵撲蕩。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橋奉旗拔壘,先登制敵者也。”也就是說,麹義之死是因為背叛袁紹造成的。麴義所以被殺是出于某種“不軌”圖謀的暴露。十分明顯,勾結“黑山賊”,占據鄴城,一舉顛覆袁紹的統治,這即是麴義的圖謀。
至于麹義被殺的時間,由上面所提到的袁紹給公孫瓚的信來分析,筆者認為麹義之死似乎是在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公孫瓚被袁紹消滅之前。因為從《三國志、《后漢書來看,袁紹和公孫瓚除了戰場上刀兵相見之外,還有一定的書信聯系。袁紹似乎不會把一件陳年舊事又寫給公孫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