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歷史、人物與地理環境
看到很多讀者的疑問,現在總結回復如下。
首先是個別讀者文天祥的指揮能力問題的疑問。酒徒認為,文天祥的指揮作戰能力還是有一定水平的,至少在大局觀上要高于張士杰和陳宜中等人,實際指揮能力也高于投降到北元方面的黃去疾,王積翁等降將。在吸收了后世的先進思想后,指揮能力會有很大進步。
歷史中記載,當年文天祥趁元朝北方發生叛亂,揮兵入贛時,曾經震動江南,半個江西在數月間被其光復。而文天祥當時本部人馬不足五千。
為了對付文天祥,忽必烈動用了數倍于文部的兵力。當時號稱四十萬,而據有關資料記載,文天祥與李恒部主力遭遇時,李恒所部精銳五萬。這樣的兵力比,文天祥的確很難取得勝利。而后來文天祥在移師廣南,潮州一帶時,遭到瘟疫等打擊,兵不滿千,依然有實力剿滅了幾支當地的土匪武裝。
所以張弘范在南下發動對宋王朝最后一擊時,首先對付的不是張士杰的十余萬大軍,而是文天祥的手下那支“游擊隊”。在敵人眼中,誰強誰弱,可想而知。
文天祥的個人魅力極高,在兵敗被俘后,忽必烈曾經親自看望他,希望他出任元朝的丞相。被其拒絕。而在他抗元期間,各地豪杰舍家來歸者,有數十人。其中張唐,吳希奭表現最搶眼。
史書記載,吳希奭(12371279),字定高,號休甫。他出身于富裕之家,從小就學詩文,習謀略,為以后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宋朝南渡后,元朝軍隊大舉南下,文天祥奉詔起兵萬人勤王。當時任廬陵主簿的吳希奭,帶頭聯名上書樞密院(相當于今國防部),他在書中慷慨地說:“今主上危難,豈能茍且偷生?惟舍資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報國。”隨后他回到故鄉,傾家蕩產招募勇士數千人,組成勤王之師。
吳希奭帶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肅軍隊,嚴格軍法,鼓勵將士誓死收復宋朝山河。他初次率兵出擊便收復袁州(今宜春)、萍鄉等地。當時南宋王朝為表彰其收復失地的功勛,授他為湖南招討使(相當于一省的軍事長官)。從此,這支勤王之師軍威大振。后來元軍舉重兵與吳希奭激戰,吳希奭軍迎頭痛擊。愈戰愈勇,多次大敗元軍,乘勝收復醴陵、衡州等地。
文天祥兵敗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淪陷時,吳希奭“一死以報國”的忠心并未改變,抗元的壯志并未動搖,繼續浴血奮戰。1279年,元兵大舉進攻蓮花,吳希奭率眾抗擊,激戰十五晝夜,身受十余傷,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
而寧死不屈的豪杰更是不計其數。除了文中已經提及的趙時賞、鞏信等人。其他幾人的事跡也令人拍案。
劉子俊字民章,廬陵人。嘗中漕試。少與文天祥同里闬,相友善。天祥開督府
興國,子俊詣府計事,補宣教郎、帶行軍器監簿兼督府機宜。空坑兵敗,子俊收兵
保洞源,接應郡縣。尋入廣,與大兵遇,戰潰,復招集散亡,與鄒洬同趨潮州。天
祥兵敗,子俊被執,自詭為天祥,意使大兵不窮追,天祥可間走也。未幾,別隊執天祥至,相遇于途,各爭真贗,至大將前,始得其實,乃烹子俊。
這里不一一介紹,小說中會令他們活著,與元軍戰斗到底。對于這些死不不怕的人,酒徒不認為他們會拒絕剔掉頭發。
小說中文部所修養調整的地方,選擇了百丈嶺。此地屬于江西與福建的交界,大武夷山區的一部分。歷史上,曾有抗日武裝活躍在這里。
元軍在擊敗文天祥后,主力進入廣南東路,此地當時屬于三不管地帶,適合游擊戰爭。此外,周圍的建武,邵武兩地新附軍戰斗力的確很低。歷史上,在文天祥轉戰贛南時,這兩地一度曾被宋人收復。
具體地圖,請參考資料夾中的連接,酒徒給出的是宋代地圖,福建和江南西路分卷。很詳細,其中各地城市河流和礦藏標記得非常清楚,地圖比例,二百八十萬分之一。
關于火器,以酒徒角度,簡易的點火手雷和小型火炮,鑄造起來并不困難。百年后的明初,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火炮。朱元璋的軍隊里,火銃兵成建制出現。書中目前為止,火器裝備不多,有讀者質問火器部隊建立的迅速,顯然沒仔細看書中內容。書中一直強調了資源和武器的稀缺,目前為止,沒裝備火銃。
關于元軍的戰斗力,酒徒以為,山地和叢林戰,并非元軍強項。具體可參考后來元軍入侵越南的戰爭。短短幾年,滅宋名將李恒、索都,先后陣亡于越南,忽必烈不得不從越南撤軍。而福建的多山地貌,同樣不適合騎兵展開。
酒徒歡迎討論及批評,但請注意修辭和語言。以免彼此誤會對方的好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