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戰時路線(十)
1932年,大蕭條已經發展到。那是全世界勞動者夢魘一般的回憶。歐美經濟衰退已經達到了頂峰,美國1370萬人失業,德國560萬人失業,英國280萬人失業。據估計1929年美國整個工業的開工率只達到80,投資額(用1958年美元計算)從1929年的四百零四億美元降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億美元,進而減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億美元。
德國更慘,背負著凡爾賽體系的沉重債務壓力,法國經濟危機之下瘋狂向德國逼債。魏瑪政府不得已只能用大印鈔票通貨膨脹的方式償還債務,導致了馬克以可怕的速度貶值。當時德國的貨幣面值已經達到200億,買一個雞蛋的價值相當于過去買3000萬個,描寫當時慘狀的電影《難道生活不美好么?》描述了這樣一個畫面:一個人忘了一籃子的錢在街上,錢被倒在地上,籃子被拿走了。馬克已經變成了廢紙,德國人民失業率早就超過了50。
糧食出現了世界性的低價,凡是資本主義工業國,農業幾乎全部面臨著破產的窘境。
在全世界哀鴻遍野的時候,只有兩個國家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局面。那就是蘇聯與中國。
蘇聯的那套子計劃經濟根本不存在任何失業的問題,強大的計劃官僚體系采取了扭曲供需,強制分配的生產模式。國家安排了人民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所有消費。只要這個體系不倒,就沒有經濟危機這碼事。
中國的情況更加值得玩味,固定的糧價,穩定的貨幣,大量的基礎建設投資。與世界投資相比,中國的大量投資極具“前瞻性”。根據統計,從1926年開始,中國用在科技研發以及教育上的資金超過工農業生產總值的15。貿易平衡政策保護著中國的經濟疆域,中國再也不用向一戰的時候,向美國提供黃金,只用存在中國本國的黃金作為抵押,美國與英國就肯向中國提供信用貸款,以供中國采購美國與英國的商品。
在西太平洋經濟圈中,中國經濟穩定貨幣穩定,供需穩定。人民幣作為西太平洋經濟圈重要的結算貨幣,依托中國龐大的經濟體,呈現出超級穩定的姿態。西太平洋只要能夠納入中國的經濟圈,參與到中國經濟循環的體系里面,就可以依靠中國市場得到穩定的生活。大到輪船小到針線,中國都能生產。中國這個市場大量進口原材料以及高技術產品。如果某些商品價格真心低到不像話,中國甚至也會進口。當然,前提是肯用人民幣結算。短短幾年之內,人民幣的信用就已經樹立起來。
這些都依賴中國的銀行服務業的發展,中國幾大商業銀行在東南亞很多城市都建立起自己的海外分銀行,實施異地匯款結算業務。出門做生意,不可能肩挑成捆成捆的鈔票,越洋過海做買賣更是如此。例如某人在馬尼拉的中國建設銀行馬尼拉分行里面存進去了100萬人民幣,然后跑道中國廣州的中國建設銀行分行提取這100萬人民幣,那么最簡單的就是得廣州的分行要聯系馬尼拉分行,確定有沒有這碼事。而且還要確定取款人攜帶的存單、提款單等等的可靠性。還要確定這廝是否屬于詐騙團伙,有沒有在其他分行取了錢之后,利用時間差又跑到中國廣州分行再取一次錢。
如果只有三五單業務,那么銀行的專用電報通訊還頂得住,但是往來的數據量越大,這其中的時間需要的就越久。而且很多業務數額不大,就那么幾十塊錢的存取,發電報的優先率是排在最后的。銀行一直是電腦網絡最大的客戶之一,也是安全性要求最高的客戶。這不是沒原因的。
在1930年代,好歹無線電報已經通行世界,如果是更早的時間里面,沒有電報,就要出現所謂“背書”這碼事,就是說一些異國支付的取款單,背上有大銀行的信用保證。如果這單子是詐騙單子,大銀行就得把這個有“背書”的單子給承擔起來。這也是歐美現代信用制度的起源之一。外國對“簽名”極為重視,因為簽字之后就得承擔起責任來。
人民黨與蘇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非常重視金融銀行業的建設。國內早就在這方面建設不少年,大蕭條時期,中國銀行終于走向西太平洋。成了西太平洋地區重要的金融力量,也成為西太平洋經濟的最重要經濟支柱之一。
樹大招風是必然的,例如荷蘭很明顯就與英國的態度不同。華僑有了中國在西太平洋的銀行的支持之后,終于找到了大靠山。以往他們掙到的錢只能存在家里面,或者放在荷蘭人的銀行,比較有錢的還能放到英國銀行。人民黨在東南亞也努力經營了快二十年,有了中國的銀行的服務之后,華僑們大多把錢存在中國銀行。
經濟危機之前,荷蘭可能還能對此睜只眼閉只眼,經濟危機爆發之后,外國銀行大量倒閉,特別是在荷蘭的亞洲殖民地,相當一部分倒閉的銀行是因為中國華僑把錢從荷蘭銀行取出來,存進了中國銀行。
大蕭條愈演愈烈,荷蘭也需要從殖民地抽取資金回歐洲本土救助本國經濟。偏偏是無錢可抽。殖民者們的心態很簡單,就是要不斷從殖民地抽血。殖民地就如同殖民者家的養豬場,把豬喂肥只是為了吃更多肉,至于豬本身的感受,根本不是殖民者們想關心的。他們被迫關心一下,也僅僅是為了更有效更長期的吃肉。華僑們有了中國這座靠山,荷蘭人實在是覺得不能忍受。
人民黨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對此的反應倒是很鎮定。這事情只是早發生晚發生,不可能不發生。既然已經把荷蘭當成了戰爭對象,那么人民黨要問的就只有一個問題,“中國做好了戰爭準備了么?”
這將是一場跨海的遠征,是中國幾百年來都沒有進行過的戰爭類型。這也將是改變東南亞局勢的戰爭,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一旦踏出去這一步,中國就沒有什么回頭路可走。陳克很想多準備幾年,電子管的深度研究已經開始,晶體管與激光的研究也到了最后階段,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能得到突破性進展。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陳克更明白這兩項技術突破的意義。只要獲得突破,只要能讓最簡單的單片機投入實戰應用,中國就不太可能有失敗。即便面對美國也是如此。
可不少事情并不以中國的意志為轉移,一旦荷蘭有了動作,中國就必須以強硬的態度來應對。這是沒辦法的選擇。因為荷蘭敢開這個頭,中國若是只懂得抗議,在整個東南亞就會引發連鎖反應。中國在東南亞的布局立刻會遭到極大的損失。
到了1932年6月,陳克終于下令,做好戰爭準備。中國就此進入了戰事軌道。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