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拳皇異界召喚

湊字數,可不看

更新時間:2020-07-04  作者:橫掃天涯
想穿越成為大俠者,必備知識

…………………………………………

內功術語詳解

--------------------------------------------------------------------------------

意守

意守是現代氣功常用術語。它是指氣功鍛煉中,在身心較為安靜的基礎上,將意念守在身體某一部位。意守一詞,是從古代氣功中的精神內守(素問·上古天真論)、持想守一(支謙譯的法律三昧經)、守一存真(抱樸子。內篇·地真),一心內守(曰用經),守一處和(朱熹調息咸),追念守中(保生秘要)等語發展形成的。意,是指心念之動而未形于

--------------------------------------------------------------------------------

入靜

外者,是思想活動,守,是指相守而不離。所以意守即是攝心歸一,專其一處,或謂“收拾全副精神只在一處”(高攀龍高于遺書卷二)。在臨床實踐中,人體可意守的范圍是很廣泛的,運用得當,都有治病效果。正如保生秘要上說:“昆侖至于涌泉,周身前后之竅,雖各家傳授,各取其善,若能精守其一,皆可起病。”被意守的部位中,用得最多的是下丹田,意守下丹田在古代氣功中,稱為“凝神入氣穴”。

--------------------------------------------------------------------------------

真意

真意是指在練功過程中,能夠高度集中在練功上的意念,又稱正覺。所以仙佛合宗上說:“真意即虛無之正覺。”由于練功中通過“心中無物”、“念頭不起”(性命圭旨)的純正意念,才能使練功發揮效用,所以古代氣功中有的把中國天文學上的天心,中黃、天罡、斗杓喻作真意。如慧命經中說:“天心名曰中黃,居于天之正中,一名天罡,一名斗杓,在天為天心,在人為真意。”按我國中醫理論中認為“脾藏意”(素問·宣明五氣論),古代氣功也說;“夫意屬脾,仙家所以謂之真土。”(真詮引圜一子的話)而土黃色,故尊之為黃婆。入藥鏡中有“托黃婆”之說,也就是集中的意念。

--------------------------------------------------------------------------------

入靜

入靜是指在氣功鍛煉過程中,在思想安靜、意念集中的基礎上出現的清醒,保持意念專一,輕松舒適的一種練功境界。“入靜”一詞,宋末元初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唐僖宗光啟三年條下說:“入靜者,靜處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靜慮,無私無營。”入靜也稱虛靜,如性命圭旨上說;“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入靜與佛家功法的“入定”相類似。“入定”指坐禪時,心不馳散,進入安靜的禪定狀態,即“入于禪定”,故也稱禪定。定就是要求將散亂之心念,通過一定的功法,集定于一處。

入靜既不同于一般的清醒狀態,亦不同于入睡。它不可能是所謂萬念俱息,寂然無物;更不可能是熟睡的“呆定”。因為它還保持著練功的意念。對練功者來說:如果在練功過程中,練功的意念都沒有了,就會象船失去了舵,以至在恍惚的情況下出現偏差,這是需要注意的。一般來說,入靜是在掌握練功的質量比較好的情況下出現的,是通過練功實踐得來的。它是在;有意識的鍛煉中,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的。由·于每個練功者的情況不問,每一功的情況也不會相同,所以入靜有高低、深淺之分,它本身往往又是一種練功體會。而且,入靜狀態在每—·功中不是都能滿意地出現的,它有時偶爾出現,有時交替反復,時間有長有短。對入靜要避免追求,因為追求本身也是一種雜念,反要千擾入靜。

--------------------------------------------------------------------------------

調藥

藥者,精、氣、神也。以精、氣、神三者來說,是以神來調精、氣的藥。精滿化氣,氣滿生精:故精與氣是一而二,二而一。因此,調藥的具體內容,就是如何使精、氣旺盛。如果后天精氣虛耗過度,或年老精衰者,其調藥時間就相應要延長。

調藥的方法就是凝神入氣穴(下丹田),“宗已清之心,而入其內者也”(明張三豐全集)。若以精神安寧為基礎,入氣穴為必然趨勢;凝神只用意,守在—F丹田,以求意到氣到,達其“入內者也”之效果,產生作用。但用意不能重,要若存若亡。

--------------------------------------------------------------------------------

產藥

通過調藥,精氣漸漸旺盛,于是產生了小藥(大周天產大藥)。小藥又名真種子。小藥產時,即活子時、一陽生。對此種景象難以描述,說重了則易促入主觀追求。產藥的景象一般以入藥鏡之語“先天氣,后天氣,得之者,常似醉”述之。大致情況是丹田融和,從十指以至全身,

通體酥綿快樂,身自聳直,心身虛靜,四肢似不能自主,杳杳冥冥,恍恍惚惚,似將走泄而并不造泄。接者丹田暖,竅中之氣自下往復行,行至毛際癢生難禁,光透眼簾。

上述產藥景象,在時間上僅是一會兒,并且對這種景象,要如雞抱卵一般地耐心,等它自己產生,假如主觀去發動,即非其機而毫無補益。在此要十分注意,由于雜念原因,有時舉陽之后會有**現象,這就是剛剛產生的一點先天精氣,又化為后天濁精了,使藥時要忌諱的。若有此種預感,就須采取送上丹田泥丸宮之辦法,或即則攝、抵、閉、吸四字訣“火逼金行”之。

--------------------------------------------------------------------------------

子時活子時

子時是指內丹術大小周天功法中,可以開始起火的時機,又稱冬至。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時,因為子時是六陽時(子、丑、寅、卯、辰、巳)的開始.所以類經圖翼上說:“子者陽生之初。”冬至也是指這個意思,如通諱·孝經援神契上說:“大雪后十五曰,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陽始至稱為一陽生,或一陽來復,在易經卦象上則用復卦來表示。因為復卦上五爻是陰“—,而初爻(最下一爻)已成為陽“一”.這個卦象常為氣功古籍所采用。但這只是個比擬,正如金丹四百字中說的,“火候不作時,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虛比”。所以什么時候到了該起火的子時,要按照練功過程中的景象來掌握。也如還丹復命篇中說的,“練丹不用尋冬至,身中自有一陽生”。可以起火的子時,在內丹術中分為兩種,即活子時與正子時。

活子時是指小周天功法中該起火的時機。所以稱它為活,是因為要等待身體中自然景象的產:生,而不是固定的時刻。正如入藥鏡中說的,“一曰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小周天功法,通過擺好姿勢,排除雜念,讓形神安靜,集中意念,然后一念歸中,凝神入氣穴,緩緩調息入細:引短令長,丹田中的精氣漸漸旺盛。當靜極之時,正有動象,于恍惚杳冥之中,覺丹田氣動,即為活子時,此時的精氣稱為“小藥”。活子時的景象,氣功古籍中常用入藥鏡中的一句話予以概括,就是“先天氣,后天氣,得之者,常似醉”。肖紫虛在解注時,把“醉”進一步描述為“身心和暢,如癡如醉,肌膚爽透”。同時還有“外腎欲舉之時,即是身中活子時”(天仙正理)之說。

正子時是指在小周天功法純熟之后,要進入大周天過程,在這一由量變到質變的時刻,產生的一定景象。所以稱它為正,是因為只有在小周天積累的基礎上才產生的。當小周天精氣,在任督脈運行過程中,心息相依,氣息微綿,好似無息;脈搏正常,好似無脈,全身酥松柔和的情況下,出現了正子時,在氣功古籍中一般稱為六根震動,即“丹田火熾,兩腎湯煎,眼吐金光,耳后風生,腦后鷲鳴,身涌鼻搐”(丹道九篇)。此時的精氣稱為“大藥”。

--------------------------------------------------------------------------------

凝神入氣穴

凝神入氣穴是內丹術小周天的基礎功法。宋人薛道光在還丹復命篇上說:“昔曰遇師親口訣,只要凝神入氣穴。”可見凝神入氣穴在周天功法中的重要性。凝是凝聚,神是心神即意念。什么叫凝神?張三豐玄機直講上說:“凝神者,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內也。”陸西星玄膚論中說,“凝神之要,莫先于澄神;澄神之要,莫先于遣欲。”而“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清靜經)所以凝神是指在排除雜念的澄神的基礎上,練功的意念較為集中,人處在比較安靜的狀態。

玄膚論中又說:“所謂凝者,非決然不動之謂也,乃以神入于氣穴之中,與之相守而不離也。”因此,凝神以精神安寧為基礎,入氣穴是它的必然趨勢。所謂“氣穴”,玄膚論中說:“夫氣穴者,乃吾人胎元受氣之初,所稟父母精氣而成者,即吾人各具之太極也。其名不一,曰氣海,曰關元,曰靈谷,曰下田,曰天根,曰命蒂,曰歸根竅復命關,即一處也。”這許多名稱,都是指的下丹田。凝神入氣穴,就是練功的意念集中于下丹

--------------------------------------------------------------------------------

上下鵲橋

上下鵲橋是內丹術中,人身上兩個部位。內丹術認為,人們在出生后,任督兩脈已經中斷:兩脈之間原銜接的地方,名之為“鵲橋”。鵲橋有兩處,即“上鵲橋,下鵲橋”(入藥鏡)。上鵲橋是印堂(兩眉間)、鼻竅處,一實一虛;下鵲橋是尾閭、谷道(肛門)處,亦一虛一實。周天中精氣在任督脈上運轉,當精氣通過這兩個銜接地方時,要防其走漏,即精氣外泄。上鵲橋的走漏,主要在大周天中出現,即自鼻孔垂下兩條白色粘液般的鼻涕,稱為“玉柱雙垂”。防止的辦法,是平時戒怒,尤其在練功前更要心情愉快。當練功中精氣到印堂處時,要舌緊貼上腭,引它

下來。下鵲橋的走漏,在大小周天中均可出現,即放屁。所以在精氣通過谷道時,要凝一凝,提一提,引它過去。丹道九篇中還有借助外力的辦法,即“用木夾牢封鼻竅”,以防止—上鵲橋的走漏;“用木座抵住谷道”,以防止下鵲橋的走漏。但借助外力,作用不大,還是以意念提引為好。

--------------------------------------------------------------------------------

小周天

小周天是古代氣功主要流派之一內丹術功法中的第一階段,即練精化氣的過程,也稱百曰筑基。內丹術認為:人到成年,由于物欲耗損,精氣已不足,必須用先天元氣溫煦它,使后天精氣充實起來,并使之重返先天精氣,這就是小周天練精化氣的目的。完成這步功法,就可防病去病。

內丹術,是要求內氣在身體內按經絡路線,循環周轉。早期曾稱為“金液還丹”(宋。翁葆光悟真篇注序),也曾稱為“河車搬運”(明·陸潛虛玄膚論),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借用了天文學上“周天”的術語(明·伍宋陽天仙正理)。也有把運轉的路線,稱為“天經”(元·俞玉吾席上腐談)的。小周天就是指內氣從下丹田開始,逆督脈而上,沿任脈而下,經歷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上、中、下三丹田和上下鵲橋,上鵲橋在印堂、鼻竅處,下鵲橋在會陰、谷道處)作周流運轉。內丹術中,特別重視任督兩脈,正如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指出的:“任督兩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離水火**之鄉。”故小周天又稱子午周天,或取坎填離、坎離**、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等。子時為陰氣已極陽氣始動之時,午時則陽氣至極轉衰,陰氣初萌。故子午代表天體的曰月,人體的心腎,卦象中的坎離,方位中的南北。元代肖延之在金丹大成集上說可以用后天八卦圖表示。因為小周天要求后天返還先天,內丹術理論中就用后天八卦圖進行指導。所以著眼點放在坎、離兩卦上。而坎離兩卦在后天八卦圖中,處于子、午、水、火、曰、月等地位,因此有了以上多種名稱。

進行小周天功法的鍛煉,內氣感覺在督任脈上流走,開始于活子時。在活子時之機,下丹田氣動,產生小藥,又稱真種子。而后開始督任兩脈的流轉,并正確地掌握進陽火、退陰符,沐浴等要求,周天有時也按六字氣決把噓、呵、呼、吹、嘻六字,順次各鼻吸口呼,默念字音各六次,共計三十六次。小周天循環示意圖太上玉軸六字氣訣)。

--------------------------------------------------------------------------------

大周天

大周天是古代氣功主要流派之一的內丹術功法中的第二階段,即練氣化神的過程。它是小周天階段基礎上進行的。內丹術認為:通過大周天,使神和氣密切結合,相抱不離,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稱它為大,是由于它的內氣循行,除沿任督兩脈外,也在其他經脈上流走。相對來說,范圍大于小周天,故稱為大周天。根椐內丹術理論,通過小周天階段,后天精氣得到充實,并逐步返還成先天精氣,故大周天就采用先天八卦圖進行指導。在先天八卦圖上,南北方位已是乾坤兩卦,但實際上,在內丹術中總總是著眼在坎離兩卦上,而坎離兩卦,已處在卯酉的位置上,故

大周天或稱乾坤**,或稱卯酉周天。

大周天過程開始于正子時,此時有六根震動的現象,在丹田內產生大藥。大周天過程中,內氣運行的路線,可因人而異,有沿奇經八脈走的,也有僅沿任督及其它一、二條經脈走的,甚至也有沿十二正經中的某幾條經脈走的,都屬于正常現象。

大周天有時也按六字氣訣把噓、呵、呼、咽,吹,嘻六宇,,頃次各鼻吸口呼,默念字音各六次,再對與病有關臟腑,選念二個字音各十八次,繼又將六字各念六次。以上共計一百零八次,為六宇氣訣的大周天(宋·鄒樸庵太上玉軸六宇氣訣).

劍各部位的名稱種類

劍墩:即劍首。指劍柄的頂部,一般劍首中有孔,可穿繩。

劍鐔:即劍格,亦稱護手。指劍身與劍柄之間作為護手的橢圓形盤部分。

劍鞘:又稱劍匣、劍室。藏劍之物。有鐵和木制等,裹以沙魚皮,涂以朱漆或連云黑漆,又貴者并鑲珠嵌寶。

劍莖:劍柄之古稱。清·程瑤曰考工創物水記·桃氏為劍考:“莖者,言頸也,在首下。”

劍室:即劍鞘。漢·揚雄方言:“劍鞘自河而北,燕、趙之間,謂之室。”

劍廓:劍梢的別稱。漢·揚方言:“劍梢自關而東或謂之廓”。

劍珥:即劍格。又名劍鐔。莊子·說劍篇釋文引司馬云:“鐔,劍珥也。”

劍穗:劍柄后縛的裝飾品。近現代劍術套路有長穗與短穗之分別。

劍袍:即劍穗。有文武之說,文劍佩帶劍袍,武劍則無。

劍術的套路有:七星劍、青萍劍、昆侖劍、八卦劍、武當劍、達摩劍、三才劍、盤龍劍、蛾嵋劍、八仙劍、醉劍、對練劍等。

三尺:劍的別稱。因通體長三尺,故以之為劍的代稱。漢書·高帝紀:“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唐·顏師古注:“三尺,劍也。”

三尺劍:劍的泛稱。唐·杜甫重經紹陵詩:“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

七尺:古代長劍的代稱。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別詩:“平戎七尺劍,封檢一丸泥。”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二:“長劍七尺。”

利劍:名劍的泛稱。公羊傳魯宣公六年:“子之劍,蓋利劍也。”

寶劍:劍的泛稱。唐·韋應物廣陵行:“歸來視寶劍,功名豈一朝。”

吳粵劍:泛指春秋時代所制名劍。周禮·冬官:“鄭之刀,宋之斤,吳粵之劍,遷平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七星劍:古代名劍。劍身近柄處飾有北斗七星文,故名。吳越春秋:“伍子胥過,解劍與漁夫曰;“此劍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

十字短劍:屬雙兵短器械。劍長兩尺四寸有余,通體為鐵制。劍身有脊。呈棱形,兩邊有,劍尖向上17厘米處,另有一字形劍尖橫貫于劍身之中,呈“十”字形。橫突之劍,一側略向下彎,另一側向下彎曲而略向外折出,橫劍有脊,兩邊鋒利。劍柄呈扁平狀,上覆半圓硬木,使握手處為圓形,劍柄末端有鐵環可系彩綢,握手兩側有護手刃,在護手處略朝上翹。用時兩手各執一把,十字劍兼有刺、勾、割的功能。

干越之劍:指古代吳越所制之善劍。莊子·刻意:“有干越之劍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寶而至也。”

上方寶劍:“尚方劍”的俗稱。指皇帝的御用寶劍,可授于大臣,掌先斬后奏之權力。

子午鴛鴦劍:雙劍的一種。劍長三尺,劍身為扁平狀,下部寬一寸半,上部寬八寸,劍身兩側為向上傾斜的尖劍,渾體如鋸條,二劍之劍尖形式不一,一為半圓環形,如月牙狀,月牙尖向外;另一雖也為月牙狀,但其中部有一突出槍刺狀槍頭,劍把為扁平形,上扎布帶,劍把上有圓盤鐵護手,劍把一側有月牙形護手,薄而鋒利,劍把末有雙棱狀槍刺,此器四面有刃,甚是鋒利。

昆吾劍:古劍名。原稱“錕”,亦作“琨”。屬此劍。劍身原為一有刃,一側無刃,前有尖鋒。后來演變為前半身有鋒有脊,兩側有刃;后半身無脊無刃,僅呈平板形狀。其劍柄較長,可用兩手握持。

木劍:用木制作的劍。又名:“班劍”、“象劍”。晉代開始用于朝服佩帶。南史·陳始興王叔陵傳:“及倉卒之際,之命左右取劍。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劍以進。”

玉頭劍:劍首用玉裝飾之劍。參見“玉具劍”條。

玉具劍:劍首和劍柄部分用玉制成的劍。漢書·匈奴傳:“賜冠帶衣裳……玉具劍。”唐·顏師古注:“孟康曰‘標首鐔衛盡用玉為之也。’鐔,劍口旁橫出者也;衛,劍鼻也。”

奪命龍:五代時軍中稱劍的專門隱語。據宋清異錄·武器·小逡巡載:五代前蜀王建初起兵時,軍刀用隱語稱刀曰:“小逡巡”,劍曰“奪命龍。”

楊家山鐵劍:我國現存最早的鐵劍。系湖南長沙楊家山春秋后期墓出土文物。劍通體長38.4厘米,劍寬2-2.6厘米,劍脊厚0.7厘米。

尚方斬馬劍:“尚方”亦作“上方”。指皇帝贈予臣屬的寶劍,為最高權力的象征。漢書·朱云傳:“成帝時,丞相安昌侯張禹,以帝師位特進甚尊重。云曰:臣愿賜尚方斬馬劍,斬臣2人以厲其余,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唐·顏師古注:“尚方,少府之屬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斬馬劍,劍利可以斬馬也。”可簡稱為“尚方劍”或“上方劍”。

尚方劍:皇帝御用劍的代稱。為最高權力的象征。參見“尚方斬馬劍”。

服劍:古人隨身佩帶的劍。戰國策·齊:“遣太尉黃金千斤,文馬三駟,服劍一,封書一,謝孟嘗君。”

齒鋏:劍的一種。指帶齒形的鋏器。左思吳都賦:“毛群以齒角為矛狹。”亦稱“角鋏”。

神劍:①指靈異之劍。晉書·劉曜載記:“嘗夜閑居,有二童子入跪獻劍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背上有銘曰:‘神劍御,除眾毒。’曜遂服之,劍隨四時而變為五色。”②古代名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孝武帝昌明,以大元元年,于華山頂埋一劍,銘曰‘神劍’,隸書。”

袖里劍:短劍的一種。其柄長大,而劍身稍短,總長不及一尺二寸,劍身藏于劍柄之末。柄為中空,內有彈簧。袖里劍平時可藏于袖筒之內。用時取出劍柄,按動按鈕,劍身即從劍柄中彈出傷人。

班劍:古代飾有花紋的木制儀仗用劍。盛行于西晉。至南朝稱為“象劍”。宋書·樂志四:“雄戟辟曠途,班劍翼高車。”宋史·袁桀傳:“太宗臨崩,桀與褚淵并受顧命,加班劍二十人,給鼓吹一部。”

棠溪:古代名劍。因戰國時期棠溪(今河南舞陽縣西南)地方出利劍。故以之名劍。楚辭·九嘆·怨思:“執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將以割肉。”劉勰新論:“棠溪之劍,天下之铦也。”亦作劍的代稱。

越劍:指古越所制之利劍。劉勰新論:“越劍性銳,必托槌砧以成鈍鈞”。

象劍:“班劍”的別稱。南朝時用作儀仗的劍,稱象劍。參見“班劍”條。

短劍:劍的一種。劍身較短,劍盤小,握柄由生鐵鑄成,柄端有一圓環。

逸龍劍:劍的一種。劍身有龍形圖案,因而得名。無劍穗,其劍術套路的主要擊法有劈、刺、扎、撩、點、崩、擊、截、抹等。

短鋏:劍的一種。鋏的別稱。張協短鋏銘:“亦有短鋏,清暉載爛。”參見“長鋏”條。

楚劍:指古楚所制之利劍。說苑:“秦昭王中朝而嘆曰:夫楚劍利,倡優拙。夫楚劍利則士多悍,倡優拙則思慮遠,吾恐楚之謀秦也。”張東:“吳鉤明似月,楚劍利如霜。”

腰品:唐代供佩帶用的短劍名。宋清異錄:“唐劍具稍短,常旋于脅下者,多腰品。”

櫑具:古代劍名。木柄上有蓓蕾形的玉飾等,古稱櫑具。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晉灼注:“古長劍首以玉作井鹿盧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蓮花初生未敷時。今大劍木首,其狀似此。”

彝族波長劍:短劍的一種。源于清代。刃體寬大,近尖處略窄。劍體作火焰形或波浪形,左右曲折,刃之下部尤為彎曲。刃長二尺余,柄長五寸五分,柄與鞘之形式無定制。莖與護手略為十字形,護手之一邊另有一直形護手。劍柄首作圓盤形,上有小塔形之尖頂。全柄為鋼制,刃上深刻三獸形,或蹲或馳,相間刻有一顆星形花紋。

少林長劍:全長三尺四寸,把長六寸二分。明代悟華,清代清倫、清蓮、清云精劍術。

少林青龍劍:全長三尺三寸。歷代寺僧和武士用于習武、防身之用。

雙劍:雙兵器之一,兩劍合攏似一劍。雙劍的劍格(護手盤)各為一半,對合的一面為平面,使兩劍合為一體。劍身與單劍不同之處為單劍兩面有脊,而雙劍僅一面有脊,對合面為平面,兩劍柄首分別各配一根單劍穗。雙劍同歸一鞘。

少林子母鴛鴦劍:少林雙兵之一。全長三尺,為歷代少林僧徒習武防身之用。

龍鳳雙劍:雙兵器之一。浙江龍泉出此劍,在兩劍有脊的一面分別配有龍(為右手所使之劍)、鳳(為左手所使之劍)圖案。兩劍柄首各配一根雙劍單穗。雙劍同入一鞘。

雌雄劍:古代雙兵之劍。舞練技法與其他雙劍同。但制此劍之材料甚是高級。雌劍為左手使,雄劍乃右手使也。

指塵劍:古代異樣雙兵之一。乃道家所使之失械也。由一把拂塵與一把單劍組成。

萬仞:古代名劍。郭于章劍記:“西晉寮有旌陽令許遜者,得道于豫章山,江中有蛟為患,旌陽沒水投劍斬之,后不知所在,項漁人網得一石匣,鳴擊之聲數十里,唐朝道王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劍一雙,視其銘,一有許旌陽字,一有萬仞字。”

龍劍:古代名劍。劉禹錫武陵觀火:“晉庫走龍劍,吳室蕩燕雛。”柳宗元聞歌詩曰:“翠帷雙卷出傾城,龍劍破匣霜月明。”

照膽:古代劍名。南朝·梁·陶弘景刀劍錄載:“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歲次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照膽’,古文篆書。”

金劍:古劍的一種。刀劍錄:“章帝建初八年,鑄金劍令投于伊水中,以壓人膝之怪。”

王氏劍:古代名劍。五代史·馮暉傳:“吾聞王氏劍,天下利器也。”

大劍:古代劍名。五代史·史弘肇傳:“周太祖出鎮魏州,弘肇議帶樞密以行,蘇逢吉場鄰以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會飲竇貞固第,弘肇曰:‘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劍大劍,若毛錐子安足用哉。’”

大梁氏劍: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劍13口,稱大梁氏劍。劍記:“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劍十三口,以象閏月。”又引水經注:“梁國多沼,時池中出神劍,至令其民像而作之,號大梁氏劍。”

隋刃:亦名浪劍。劍身用毒藥煉鑄,傷人即死。新唐書·南詔傳:“隋刃,鑄時以毒藥并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馬血,以金犀飾鐔首,傷人即死。浪人所鑄故亦名浪劍。”(注:浪人,指行蹤不定之人)。

浪人劍:古代名劍。為浪人(行蹤無定者)所鑄。會要:“貞觀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詔獻鋒槊、浪人劍。”亦名“浪劍”。

玉柄龍:古代名劍。事物異名錄·武器·劍:“汾陽王(郭子儀)誕日,裨將以父所寶玉柄龍奉之。”

青龍劍:唐代名劍。唐·殷成式酉陽雜俎:“唐開元中,河西騎將宋青春每陣,常運劍大呼,……吐蕃曰:‘嘗見青龍突陣而來,兵刃所及,若叩銅鐵,謂為神助將軍也。”

疥癆賓:古代劍名。唐書·顧彥輝傳:“養子瑤,尤親信,彥輝以所佩劍號疥癆賓佩之。”

青霜:古代名劍。此劍之劍光青凜若霜雪,故名。唐·王勃滕王閣序:“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鴉九劍:唐代鑄劍師張鴉九所造之劍。唐·白居易鴉九劍詩:“歐治子死千年后,精靈暗授張鴉九,鴉九鑄劍吳山中,天與日時神借功。”

靈寶劍:古代名劍。宋·沈括夢溪筆談:“錢塘聞人紹,一劍削十大釘皆截,劍無纖跡;用力屈之如鉤,縱之鏗鏘有聲,復直如弦。古之所謂靈寶劍也。”

旻劍:古代利劍。宋·文同:“交柯揮電裴旻劍,亂蔓漓張曉笑。”

鞘劍:古代劍名。元史·何實傳:“實來歸,大將木華黎與論兵事,奇變百出。遂引見太祖,獻軍民之數帝大悅,賜鞘劍。命從木華黎選棄前鋒。”

破山劍:古代劍。珊瑚鉤詩話:“有農夫耕地得劍,磨洗適市,值賈胡售以百千,未可,至百萬,約來日取之。夜歸語妻子,此何異而價至。是庭中有石,偶以劍指之,立碎。詰旦,胡人載鏹呈,則嘆叱曰:劍光已盡,不復買。農夫苦問之。曰:是破山劍,唯一可用,吾欲持之破寶山耳。”

青蛇劍:古代劍名。萬花谷載:“龜文、龍藻、白虹、青蛇……皆劍名也。”

火精劍:古代名劍。杜陽雜編:“火精劍,建中二年大林國所貢。云其國有山,方數百里,出神鐵。其山有癉毒,不可輕為采取。若中國之君有道,神鐵則自流煉之為劍,必多靈異。其劍之光如電,切金如泥。以朽磨之,則生煙焰;以金石擊之,則火光流起。唐德宗時,上將幸奉天,自攜火精劍出內殿,研檻上鐵狻猊,應手而碎,乃乘輿夜,待從皆見上仗數尺光明,即劍光也。”

折鐵寶劍:古代名劍。狀似刀,僅一側有刃,另一側是背,上有一窄凹槽。劍身中間印有寬凹槽,長3尺4寸3分,重僅1斤4兩。拳劍指南謂:“狀極古雅,有剛柔力,能彎曲自如。單雙手持之,無往不利。此是古大將所用折鐵寶劍。”

……………………………………………………

中國古代名劍

軒轅劍:黃帝所鑄,首山之銅,天文古字,廣黃帝東行,紀云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畫影

騰空顓:頊所有,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禹劍:夏禹所鑄,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藏之會稽山

啟劍:夏王啟鑄,銅,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太康劍:夏王太康鑄,銅,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夾劍:夏王孔甲鑄,牛首山之鐵,銘曰“夾”,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

定光:殷太甲鑄,文曰“定光”,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

照膽:殷武丁鑄,銘曰“照膽”,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

含光:殷代,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承景脊練”

鎮岳尚方:周昭王鑄,銘曰“鎮岳尚方”,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岳

昆吾劍:周穆王時西戎獻,鏈鋼,長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駿:周簡王鑄:銘曰“駿”,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干將,莫邪:吳人干將,莫邪所造。吳越春秋載:“吳王闖廬使干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發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干將”,雌號“莫邪”

越五劍:越,歐冶子造,銅錫,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越八劍:越王使工人所鑄,采金。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龍淵:楚命歐冶干將所造,鐵英,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命風胡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太阿工布:鐵劍,秦昭王鑄。銘曰“太阿”,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定秦:秦始皇鑄,采北祗銅。銘曰“定秦”,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神劍:漢太公所得,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赤霄:漢高帝所得,鐵。銘曰“赤霄”,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神龜:漢文帝鑄,三尺六寸,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八服:漢武帝鑄,銘曰“八服”,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岳皆埋之

茂陵劍:漢昭帝所得,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毛貴:漢宣帝鑄,“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衍: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乘勝萬里伏:王莽鑄,銘曰“乘勝萬里伏”,莽造威斗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更國:更始劉圣公鑄,銘曰“更國”

秀霸:漢光武所得,銘曰“秀霸”,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玉具劍:光武以賜馮異,七尺,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

劍龍彩: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金劍:漢章帝鑄,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安漢:漢順帝鑄,銘曰“安漢”,永建元年鑄

中興:漢靈帝鑄,文曰“中興”,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孟德: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思召:袁紹所得,上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古今注:“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臥所。”

蜀八劍:蜀昭烈帝鑄,采金牛山鐵,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各一

鎮山劍:蜀後帝禪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倚天:其利斷鐵如泥,操自佩

青虹:操賜夏侯恩持之

三劍:魏太子丕造,一曰“飛星”,一曰“流采”,一曰“華鋌”

文士劍:楊修獻魏文帝,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吳六劍:吳大帝所有,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大吳:吳大帝孫權鑄,采武昌銅鐵,文曰“大吳”,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流光:吳王孫高鑄,文曰“流光”,建興二年鑄

皇帝吳王:吳主孫皓鑄,文曰“皇帝吳王”,建衡元年鑄

步光:晉懷帝鑄,銘曰“步光”,永嘉元年鑄

五方單符:晉穆帝鑄,銘曰“五方單符”

隸書:晉孝帝鑄,銘曰“神劍隸書”,以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定國:宋武帝鑄,銘曰“定國”,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于梁

永昌:宋廢帝昱造,銘曰“永昌”,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梁神劍:陶弘景造,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長短各依劍術法,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

鎮山:北魏道武帝造,登國元年帝於嵩阿鑄

太常:北魏明元帝造,銘背曰“太常”

四尺千金劍:唐晉公王鐸所有,劍俠傳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火精劍:唐德宗所有,杜陽雜綿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酉蕃寶劍: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古銅劍:宋蘇軾所得,東坡集載:“郭祥正遺古銅劍,東坡謝以詩”

楚銅劍:宋鄭文所得,方輿志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安定劍:明初安定王所貢,咸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

==========================================================

[編輯本段]

古代名劍2

干將:古代名劍名。干將,本人名,相傳他與其妻莫邪鑄有名劍二枚,因以名其劍。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請干將作名劍二枝。干將者,吳人也;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金鐵之精不流,于是干將夫妻,乃斷發剪爪,投于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一說干將、莫邪鑄劍,鐵汁不流,莫邪投身于爐而成劍。參見“莫邪”。

①古代劍名。與“莫邪”劍齊名。②人名。是戰國越人歐治子之徒。吳越春秋:“吳王闔閭,使干將鑄劍,鐵計不下,莫邪(干將之妻)斷發剪爪投入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命其名以記之。”

莫邪:古代寶劍名。或作“鏌邪”、“鏌铘”、“莫铘”。唐·陸廣微吳地記·院門載:吳王闔閭使干將鑄劍,鐵汁不流。干將妻莫邪問該如何辦,干將說:從前先師歐冶子鑄劍時,曾以女子配爐神,即得。莫邪聞言即投身爐中,鐵汁出,鑄成二劍。雄劍叫“干將”,雌劍叫“莫邪”。一說莫邪斷發剪爪.投于爐中,而后劍成。參見“干將”。

①古代名劍。②春秋時期吳國鑄師干將之妻。吳地記:“匠門之名干將門。吳王使干將于此鑄劍,……其妻莫邪……躍入爐中,鐵汁遂出。成二劍,雄號干將,作龜紋;雌號莫邪,鰻文。”參見“干將”條。

吳干:指春秋時期吳國名劍“干將”。戰國策·趙策:“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金試則截盤義。”呂氏春秋·疑似高誘注:“吳干,吳之干將者也。”參見“干將”條

干勝:古代名劍。廣雅·釋器:“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愉、屬鏤、干勝、墨陽,并稱名劍。”

雌雄劍:①古代名劍。晉·王嘉拾遺記載:昔吳國武庫之中,兵刃鐵器,俱被物食盡,而封署依然。王令檢其庫穴,獵得雙兔,一白一黃。殺之,開其腹,而有鐵膽腎,方知兵之鐵為兔所食。王乃召其劍工,令鑄其膽腎為劍,一雌一雄。號‘干將‘者雄,號;‘莫邪’者雌。其劍可以切玉斷犀,王深寶之,遂霸其國。”②指插于一鞘之雙劍,二劍把扁平,劍身一邊平,另一邊有脊,相合成一劍之形。

龍淵:古代寶劍名。相傳春秋時楚王令歐冶子、干將師徒鑄鐵劍。歐冶子、干將作成鐵劍三支:一名龍淵、二名太阿、三名工布,獻給楚王。楚王見后非常高興,問道:“何謂龍淵、太阿、工布?”答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太阿,觀其(紋),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紋)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見越絕書·外傳記寶劍)“(紋)”即刃上碎錦式花紋。唐人為避高祖李淵諱,改“淵”為“泉”,因稱“龍泉。”又相傳晉代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后使人于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見晉書·張華傳)。也泛指寶劍。

龍淵劍:古代名劍。漢書·武帝紀龍淵:“在西平界,其水可用淬刀劍,特堅利。古龍淵之劍,取于此水。”一云即“龍泉劍”。

工布:古代名劍。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匯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龍泉劍:古代名劍。亦稱“龍淵劍”。出自河南西平縣。取當地龍泉水淬劍而得名。東觀漢記:“章帝賜尚書劍,韓棱淵深有謀,故得龍泉劍”。又,浙江龍泉縣所鑄之劍,亦稱“龍泉劍”。

豐城劍:古代名劍。即龍泉、太阿劍。晉書·張華傳;“吳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后,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于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并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

太阿: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歐冶子、干將所鑄。也作“泰阿”。戰國策·韓策一:“韓卒之劍戟,……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史記·李斯列傳:“服大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參見“龍淵”。

太阿劍:古代名劍。亦作“泰阿劍”。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三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翠鳳之旗,樹靈龜之鼓。”一作“太哥”。

太哥:“太阿劍”之異名。敦煌遺書王陵變文:“不可別物,請大王腰間太哥寶劍。”

泰阿:春秋時期名劍之一。這作寶劍的通稱。為鑄劍名師歐冶子、干將所鑄。見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史記·李斯列傳:“今陛十……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一作“太阿”。參見“太阿劍”條。

湛盧: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吳王闔廬之時,得其勝邪、魚腸、湛盧。”杜甫大歷三年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

湛盧: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晉·左太沖吳都賦:“吳鉤越棘,純鈞湛瀘。”相傳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為三大二小。其大者有湛盧、純鈞、勝邪;其小者有魚腸、世闕。湛瀘寶劍因通體“湛湛然黑色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而得名。一作“冗盧”。

磐郢:古代名劍。吳越春秋:“吳王得越所獻寶劍三枚。一曰魚腸,二曰磐郢,三曰湛瀘。”一作“豪曹”。

毫曹:古代名劍。吳越春秋:“(越)王以毫曹示薛燭,燭曰:‘夫寶劍五色并見,毫曹暗無光,殞其光芒,其神亡矣’。”

魚腸: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劍之一。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闔閭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參見“湛盧”條。

蟠鋼劍:“魚腸”劍之別名。宋·沈括夢溪筆談:“魚腸即蟠鋼劍也。”亦稱松紋劍。參見“魚腸”條。

松紋:古代名劍“魚腸”之別稱。夢溪筆談:“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松經緯度。”

巨闕: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荀子·性惡:“闔閭之干將、莫邪、巨闕、辟閭,皆古之良劍也。”或直稱“闕”藝文類聚:“桓公之慈、太公之闕、立王之琢,……皆古良劍也。”參見“湛盧”。

巨闕: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荀子·性惡:“闔閭之干將、莫邪、巨闕、辟閭,皆古之良劍也。”

辟閭:古代名劍。旬子·性惡:“恒公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

純鉤: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于天下。客有能相劍者名薛燭,王召而問之,(客曰)……揚其華,(揪)如芙蓉始出,觀其(紋)(花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于塘,觀其斷,巖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鉤耶。”參見“湛盧”。

純鈞: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文選·吳都賦:“吳鉤越戟,純鈞湛盧。”唐·劉良注:“純鈞、湛盧,二劍名也。”也稱“純鉤”。

純鉤:古代寶劍。“純鈞”之異名。淮南子·修務:“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摩其鋒鄂,則水斷龍舟,陸團犀甲。”參閱“純鈞”條

淳鈞劍:古代名劍。相傳為歐冶子所煉。淮南子:“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歐治子而淳鈞之劍成。”亦名純鈞劍。

燕支:古代名劍。廣雅·釋器:“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愉、屬鏤、干勝、墨陽,并稱名劍。”

蔡愉:古代名劍。參見“干勝”條。

畫影劍: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顓頊所用的寶劍。名劍記曰:“顓頊高陽氏有畫影劍、空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未用時在匣中,常如龍虎嘯吟。”

騰空劍:傳說中古代部族道領顓頊所用的寶劍。名劍記曰:“瑞頊高陽氏有畫影劍、騰空劍。”參見“畫影劍”條。

軒轅劍:古代名劍。名劍記:“軒轅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之古字題名。”

啟劍:古代名劍。相傳為夏禹之了啟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夏禹子帝啟在位十年,對庚戌八年鑄一銅劍,長三尺九寸,后藏之秦塑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為星辰,背記山月日月。”

夾劍:古代名劍。傳說殷帝孔甲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歲次甲辰,采牛首山鐵,鑄一劍,銘名曰‘夾’,古文篆書,長四尺一雨。

太康劍:古代名劍。以此劍造于殷帝太康在位時,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啟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歲在三月辛卯春,鑄一銅劍,上有八方面,長三尺三寸頭,頭方。”

定光:古代劍名。傳說殷帝太甲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歲次甲子鑄一劍,長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含光:古代名劍。春秋時衛人孔周藏有殷代留下來的三把寶劍:含光、承影、宵練。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一曰含光,視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所觸,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

承影:古代名劍:為春秋時衛人孔周所藏。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際,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狀。其觸物也,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見’。”文苑英華·唐并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銘:“蛟分承影,雁落忘歸。”

宵練:古代名劍。為春秋時期衛人孔周所藏。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三曰宵練,方晝則見影不見光,方夜則見方而不見形。其觸物也,驁然而過,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焉’”。一作“霄練”。

夏禹劍:古代名劍。傳說為夏朝大禹時所鑄。名劍錄:“夏禹鑄一劍,藏會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文為日月星辰,背記山川。”

銅劍:古代劍名。以銅鑄成。刀劍錄:“夏君在位,以庚茂八鑄一銅劍。

錕戎:古代名劍。列子·湯問:“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錕之劍,……切玉如泥。亦作昆吾。”注:“昆吾,龍劍也。”

輕呂:古代名劍。逸周書·克殷:“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施射之,三發而后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典鉞。”

鎮岳尚方劍:古代名劍。相傳為西周時期昭王瑕在位時所鑄的寶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名五岳,銘曰:‘鎮岳尚書’,古文篆書,長五尺。”

掩日: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一。

斷水: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二。

轉魄: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三。

懸翦: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造的八把長劍之四。

驚鯢: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五。

滅魂: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六。

卻邪:春秋時越王勾戰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七。參見“八劍”條。

真剛: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八。

光劍:古代名劍。春秋時吳王夫差所用之物,長約一尺五寸,莖為圓柱形,有兩道箍棱。劍身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玉王光自(乍)用劍以戰茂人。”為安徽省南陵縣出土文物。

吳王劍:古代名劍。項奎虎丘山詩:“當時吳王劍,礪光裂巖幽。”

吳王夫差劍:古劍名。為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夫差所用。河南輝縣出土文物。劍通體長59.1厘米,劍身寬厘米。劍身上有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

吳王光劍:古劍名。為春秋時期吳國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縣出土文物。劍通體長50厘米,莖為圓柱形,有二道環棱形箍。劍身有脊,近臘處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劍以戰戍人。”

吳越劍:古代名劍。周禮·冬官:“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手其他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永用劍:古代名劍。拳劍指南:“永用劍是銅質鑄,為古吳季子之子逞之佩劍。……此劍式樣頗小,度為古代佩持之手劍。”此刻全長一尺五寸六分,重為一斤六兩,劍柄較短。

伍子胥劍: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所帶寶劍。清·俞越茶香室三鈔·伍子胥劍:“伍子劍,在澹臺潮中,長五尺許,有伍子胥,時浮水面,人取之必病,棄之好安。”

必盧劍:古代名劍。吳越春秋:“越王賜文種屬盧之劍。”一作“屬鏤”。參見“屬鏤”條。

屬鏤:古代名劍。左傳·魯哀公十一年載有:“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屬鏤自刎”事。吳越春秋作“屬盧”;廣雅·釋器作“屬鹿”;揚雄太玄賦作“屬婁”;荀子·成相作“獨鹿”。參見“干勝”條

獨鹿:古代劍名。荀子·成相:“恐為子胥身離兇,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注:“獨鹿與屬鏤同”。“屬鏤”系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劍名。

越王勾踐劍:古劍名。為春秋越國君主勾踐所用。湖北江陵縣望北一號墓出土。劍通體55.7厘米,劍身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上有銘文,曰:“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即勾踐。

越州勾劍:指春秋時越王朱勾之寶劍。湖北省荊門市子陵崗發掘。

==========================================================

在搜索引擎輸入 拳皇異界召喚 龍之谷中文 或者 "拳皇異界召喚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拳皇異界召喚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