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讀WEN文XUE學LOU樓
記住哦!
靈感就是這樣,沒有的時候,絞盡腦汁都一無所得,而當靈感來臨,則有一種如急泉涌動的感覺,一骨碌全部冒了出來。
林鴻最初有這個電子貨幣的想法,是在當初參加”密碼朋克”的一個例會上,聽密碼朋克主義倡導者的演講的時候,他的腦海中就依稀有了這么一個想法。
之后,則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個想法才漸漸變得清晰起來,尤其是在他了解到一些有關金融方面的只是和事件之后,這個想法才越發的成熟。
而到了今天,這個想法終于成熟結果。
可以說,他現在構想的這個解決方案,也是對他以前所學到的那些技術的一個總結。
三天三夜,總共花了三天三夜的時間,林鴻便將自己的這個虛擬貨幣構想清楚,其設計思想也基本定下基調,就像是給一幢建筑打好了地基,以后的事情,就是在這個地基上做功夫,想辦法。
這三天三夜的時間,林鴻是在一個非常亢奮的狀態中度過的,連睡覺都給忘了。
這種廢寢忘食的感覺,他已經很久沒有過了。
當初接觸到無線電的時候,他激動過;第一次接觸到計算機的時候,他激動過;編寫出比特信使的時候,他也激動過;再后來,便是直到超腦系統的出現,他才體驗到這種心情。
而現在,這種感覺又重新降臨。
并且隨著他的這個設計的不斷完善,他對這種電子貨幣的信心也越來越強,到后面,簡直極度深信這種貨幣絕對會對這個世界造成影響,至于這個影響最終到底有多大,就得看以后的發展了。
林鴻給這種貨幣命名為“比特幣”,正如比特信使的基本原理一樣,這是一種點對點的電子貨幣系統。完全去中心化,沒有中央貨幣管理機構或者服務器,所有的一切都基于參與者。
比特幣,這是一種生存在比特信息流上面的貨幣。
正是因為這是基于點對點協議的,參與其中的人越多,其影響就越大,而要想實現這點的最快方法便是將其開源。
正如比特信使一樣,要讓別人無條件地相信這種貨幣。必須讓大家完全明白這種貨幣的運行機制,這樣,他們才會為這種貨幣背書,提供信用擔保。
林鴻將比特幣的基本設計思想和原理整理了一下,最終寫成了英文文檔,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將這份文檔公布出去,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
雖然他還沒有將這個軟件給編寫出來,但是這只是時間問題。
他想看看,大家對自己的這個設計有什么反饋。看看還有沒有什么地方需要進行修改。
林鴻其實一直有關注“密碼朋克”這個松散組織的動態,同時也加入了他們的內部討論郵件列表,他要公布的話。也是選擇這個郵件列表,因為只有這些人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他們一直走在這個領域的前沿。
他將這份文檔做成pdf格式,登錄郵件客戶端,打算將這份文檔分發出去,不過到最后時刻,他停了下來。
他有了自己當初發布比特信使的時候的想法。
比特幣,這是一種有潛力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蘀代現在的傳統法幣的東西,它自出身起。就注定充滿了叛逆和顛覆性,它將遭遇到的阻力,很可能比比特信使要更加強大,甚至還可能會遭到某些國家的徹底封殺。
比特幣將會是一個比比特信使更加危險的東西。
林鴻覺得如果自己就這樣暴露身份,會非常的麻煩。
于是。他停了下來,然后開始給自己另外塑造一個身份,一如當年發布比特信使的時候的做法。
原本,他是想隨便入侵一個賬號,然后發布。可是考慮到以后可能還要使用這個賬號和別人進行討論,他還是自己另外設置了一個身份,最終選擇的賬號為ghoster,中文譯為“幽靈”。
最終,林鴻以ghoster的名義,將那份標題為《比特幣: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文檔在“密碼朋克”組織的秘密郵件討論組上發布了出去。
這份被后世追隨者成為“創世白皮書”和“創世圣經”的文檔只有短短的九頁,簡單扼要地介紹了一下比特幣的設計思想。
比特幣使用點對點的算法將所有的交易記錄保存起來,這個分布式的網絡,將每一份的詳單保存,并且
通過這些記錄,可以推測出每一個比特幣到底是屬于誰的,如果你的交易中的比特幣,并不能從這些數據中找到記錄,那很顯然,你的比特幣是偽造的。
比特幣的支付,則使用對稱加密方式,每一個賬戶都有一對密鑰,即公鑰和私鑰,有私鑰的人,就是賬戶的主人。
在這里,公鑰相當于是錢箱的銀行賬號,而私鑰相當于錢箱的鑰匙。
如果某人要轉錢給別人,就往別人的錢箱賬號中打入相應數量的錢幣,并且同時用自己的私鑰簽名,這樣對方才會知道,這筆錢是他打過來的。
每一筆交易,都需要一個見證人,擔保這筆交易是發生過的,而這個擔保人就是整個的比特幣網絡,因為這筆交易發生的時候,會被要求向整個比特幣網絡進行廣播,在這個網絡中留下足跡。
每一個比特幣,實際上就對應著一個完整的賬單,從這個比特幣誕生開始,所有的交易都在后面附加起來,形成了一個長長的交易鏈,也就是區塊鏈,隨著交易的增加,這些區塊鏈會越來越長。
也就是說,每一個比特幣,都可以追溯到它誕生的那一刻。
而比特幣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在這里,林鴻巧妙地設計了一個被稱為“挖需”過程的hashcash機制。
這是一個數學計算機制,它的靈感來自于這樣一個想法,即一些數學結果難于發現而易于校驗。
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是因數分解一個大的數字。
將數字相乘來獲得它們的積的代價是低廉的,但首先找到那些因數的代價卻要高得多。
林鴻設計的比特幣,正是使用了這樣的一個原理,將比特幣的誕生,變為了一種數學的一種計算行為,他形象地稱這個過程為“挖掘金需”。
要想挖到一個比特幣,就必須使用你的計算機cpu的計算能力,用來破解包含在數據區塊頭部的“哈希散列值”,也就是為整個網絡貢獻計算力,只有將其破解出來,才能獲得這個比特幣。
而很顯然,挖需的人肯定不只一個,當比特幣流行起來之后,挖需的人可能成百上千,這么多人都是競爭者,他們都在搶奪這個比特幣,最終誰能得到,則只能靠運氣了,由其中的隨機數來決定。
而需工們貢獻出來的這些計算能力,也沒有浪費,都被用作對整個比特網絡數據塊的封裝運算消耗以及對交易的驗證,確保每一筆交易都是合法的。
比特幣的核心功能是點對點支付,就像真實貨幣一樣,無需中間人,幾乎不需要交易費。
跟我讀WEN文XUE學LOU樓
記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