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罔顯于天,矧曰其有聽念于先王勤家?誕淫厥泆,罔顧于天顯民祗,惟時上帝不保,降若茲大喪。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喪,罔非有辭于罰。”
柳府后院的一處清凈地,祝彪正在麻木似的詠讀著眼下世界的儒家典籍之一上書。他從沒有想到自己還會有今天!
太他媽不可思議了!二十一世紀時論語都沒背幾句呢。
但是世事就是這么奇妙,有了因也就準定會有果了。
事情當在兵書到手那一天說起,自那天從三舅手中接過鐵盒,系統忽然響起的提示音及其內容讓祝彪心曠神怡。他正發愁自己軍事屬性弱呢,就立刻來了一個強補。
可是肥肉雖到了手,但卻不一定能夠吃進的嘴。因為,現實不比游戲,不是鼠標鍵一點擊屬性就立馬加成完的,尤其還是現實中的物品。想要把“統帥+3、練兵+5、陣法+3、工事+5”都吃到嘴里,祝彪還需要通熟全書,理解其中真意。
然而想要通熟一本兵書豈是容易事兒?即便是低階的。特別是祝彪這般文學根底薄弱的人。
空看寶山而不得,祝彪都恨不得要仰天長嘆了。這時系統卻又給出了一條別路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也就是說——讀書一百遍就可明理其中真義,而至于一百遍后真義沒能理解全該怎么辦,那么就接著繼續讀唄。
13點的文學倒也是可以解讀低階書籍的,雖然理解進度非常的低,祝彪只用了兩天的時間就把‘柳家兵書’從頭到尾讀了整整的一百遍,但是理解度才強強走到7,十位數都沒突破,看的都憋屈死他了。
這也太低了。且這還是低階兵法呢,要是以后撞到中階、高階甚至是瑰寶級兵法典籍,就這理解進度猴年馬月能通透啊!
不過,舉一反三歷來是人類聰明的表現之一,由兵書屬性祝彪很快就聯想到了儒家典籍,它們是不是也有相應的加成?繼而又聯想到了文學屬性,如果自己的文學是100點滿值,會不會不用讀到一百遍,就早早把這本柳家兵書爛透于心了?
軍事屬性可是關系到自己日后的未來,祝彪當然要全力去努力。而光靠升級加點,光靠系統金錢去購買系統兵法典籍,耗時太長,耗費也太大!在看清楚系統提示的那一刻起,祝彪就已經明白——今后自己的目標必須顧全到現實社會中的兵法典籍!
可能它們的效果沒有系統出品來的大,也沒有系統出品來得快,但是它們不用耗費寶貴的系統資金。
天見可憐的系統資金啊,祝彪現在真的很缺,很窮。
現實很快應證了他的‘聯想’,那些儒學典籍真的可以增長文學、禮儀等屬性。于是乎,為了能夠未來更好更快地解讀兵書,祝彪先就需要努力突擊一下眼前擺在他面前的這些厚厚的之乎者也。
不需要用心去想,用腦去記,只要一遍遍的去詠讀,祝彪現在讀的神經都要麻木了。
14、15、16……
一遍遍的詠讀中,也只有這些變幻的數字才能給祝彪麻木的心帶來一絲安慰。
千里之外的平州,武德郡城郊一無名小村。
年后初春,正是一年莊戶人家春耕忙碌前最閑暇的一段時日,沒了年節中的人來人往,也沒了農活中的忙忙碌碌,大家都在抓緊時間享受這最難得的一段時光。
但是今天,小村莊的平靜被村北頭一幢寂靜院子的突然熱鬧打破。那是戶新新到的人家,祝姓,一共老少五口人,搬到村子來有一年了,卻很少外出,更少與鄰里打交道。
在小村人的印象中,那幢村中少見的青磚宅院就是永遠的一片寂寂靜靜。
可是今天,一匹匹快馬奔到,一輛輛馬車趕到,那個寂靜的小院煥發出了讓全村人為之側目的光芒。
小院堂屋中,擠滿了男女老少,正中央一小片空地,三個精壯小伙兒直杠杠的立在地上,在他們的上首,坐著我一個年過五十的老人。
花白的頭發,蒼老的面孔,祝慶澤怎么看都像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但是遠者北地慶襄的祝彪,近者小院內的所有祝家人,都知道他的的確確才五十三歲。
他是祝家宗族內現存輩分最長的一人,與祝彪的爺爺同輩。軍武傳家的祝氏沒有柳家的文雅,并沒什么全族通用的輩字排行,或許一個家庭中的親兄弟間會有一個同字,但全族之間并沒那么一會兒事。
這個現象并不是單單祝家一門,整個天下——武家將種皆如此。
宗族的災難曾經一度壓垮了祝慶澤,但是現在,心如死灰的他已經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
雖然面目依舊蒼老,身體也依舊老朽,可是精神旺盛。跟之前的渾身死氣相比,如是脫胎換骨了一樣。
“此去回鄉,等待你們的會是刀光,是箭雨,是死亡,反正不會是安靜平和。你們可以心里害怕,但你們不可以后退一步。我祝家子弟向來都是戰場上的好男兒!
家主在擔著祝氏往前進不假,那是老天爺幸我祝氏才出此一雄杰。可是祝氏不是家主一人的祝氏,它是你們、我們,是大家的祝氏。
沒有家主一人廝殺在前,剩下所有人都享樂在后的道理。
“祖爺爺這話說差了人,我祝明不是貪生怕死的人,雖然武功遠不及家主,可膽量不比任何人差。您就看著,大伙兒所有人也都看著,家主殺到哪里,我祝明一路跟到哪里!”
“祝強義”
“祝仝”
“對天起誓,絕不會貪生怕死。家主殺到哪里,祝強義(祝仝)就跟到哪里。如違誓言,愿萬箭穿心,身如粉齏!”
這是祝家現今時段所有的適齡子弟兵了。除了祝彪、祝忠二人,整個宗族群內,就只有二十歲的祝明、十九歲的祝強義,十七歲九個月大的祝仝適合跟隨祝彪了。
柳正琦曾經安排了百多名祝家族人在武德郡內,雖然隨著柳正琦的病退,一部分人陸續的折回了慶襄,但回去的那些多是孤兒寡母,在外生活不便的人。
一些能夠立得住腳或是有的一家之主頂梁柱在的還是繼續呆在了原地。
直到兩天前,一封祝彪的親筆書信抵到了祝慶澤手中,然后才有了今天的這一幕。
武德郡的祝家人,就將送別三名青壯上戰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