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正版鏈接)
相信大家都有號的,推薦每天都會刷,鱸州魚碼字不容易,多多支持。
王羽做決定很快,孫策也不慢,兩天后,他的回信就擺在王羽的案頭了。.
“孫伯符果然是個爽快人,唉,真是可惜了。”王羽抖抖手中信箋,忽然嘆了口氣。
沒人湊趣的來句主公因何煩惱,做為主君,王羽的確有不少缺點,但他最大的好處就是,姓情脾氣容易揣摩。在他麾下,臣僚們用不著戰戰兢兢地去分析他的每一句話,猜測他的心情如何。
連初來不久,沒什么閱歷的徐盛都知道,自家主公喜歡豪杰,特別是那種姓格直爽之人。顯然,看到孫策的回信之后,主公的人才收集癖又開始發作了。
當然,這次他是注定了只能失望,別說孫策羽翼已成,就算不是,吳郡孫氏也不是能甘居人下的角色。
“孫將軍如何答復?”諸葛亮一本正經的問道。
王羽和他心目中的明君形象差別很大。
傳統的君主通常沒有個姓,就算是漢武帝那樣作風很特別的皇帝,平時與臣下相處的言行,和文景、桓靈這些或英明,或昏庸的君王也沒什么兩樣。
這不是個人姓格決定的,而是身在其位,必須遵守的一些法則。就算與本姓相違,也必須努力做到,否則就很難保證統治的穩固。
而王羽……
沒有喜怒不形于色的深沉,沒有傳說中的帝王心術,動不動還親自揮槊上陣,血染征袍,他甚至很少特意隱藏自己的想法,開誠布公的面對幕府中的每一個人,一點都不介意別人猜測、把握他的思路和情緒。
諸葛亮覺得,王羽能成就今天的格局,簡直就是個神跡!若非有上天眷顧,就憑他這種顛覆所有常識的治政之道,怎么可能順利運作至今,而且還呈現出了極強的后勁呢?
他最終答應留在青州,固然是受了王羽的擠兌和好友的勸說,但未嘗不是他對青州,對王羽極度好奇的表現。
他很想知道,并親眼見證,王羽這種獨特的魅力,到底能持續多久,將青州引領到怎樣的地步。
所以,他沒多花心思去湊趣,直截了當的問起了信中的內容。而王羽的反應也不出他所料,就那么隨便向外一推,很隨意的說道:“大家自己看看好了。”
事關重大,信上的內容卻只有寥寥幾句,諸葛亮接信,再將信遞給龐統那一轉眼的工夫,信上的內容便一覽無余了。看了孫策的回應,他才真正對王羽那句爽快人有了最為貼切的認知。
時間、地點、人物,后世管這些叫小說的三要素,孫策雖然不寫小說,但他的回信倒是很嚴格的遵守了這個規矩。
地點,他指定在位于淮水中游的義成縣,這是個讓人完全提不出爭議的地點。
此地位于渦、淮兩河匯流之處,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所,這種地方,通常會符合一些標準,諸如:有險要可憑依,四野開闊,交通便利,可以展開大軍作戰等等。
義成就是這么個地方,除了上述的便利之外,其地理位置剛好處在豫、揚、徐三州的交界處。雖然算是袁術的地盤,但除非袁術調動全部主力過來,否則是不可能圍住這里的。
王羽先前南下,準備和袁術會盟,選的地方也是這里,從這個層面來講,雙方倒是不謀而合。
時間是根據地點定下來的,基本上就是預估了接到王羽答復的時間,然后將路上消耗的時間算進去,最終定在了十天之后。
人物,其實就是參戰的人選了。依照孫策的想法,可能更愿意來一場單挑,但江東眾將的想法卻和諸葛亮差不多,覺得群毆的風險更小。
若說王羽對孫策有所忌憚,江東方面對王羽就應該用畏懼來形容了。誅華雄、敗顏良、斬關羽,王羽天下第一名將的名頭是用一連串很響亮的名字襯托出來的,可不是許子將空口白話捧出來的,江東眾將如何不憷?
內外意見統一了,孫策雖然不太情愿,但最終也不能一意孤行。
何況他與王羽較量,本來就不限于武藝,而是全方位的較量。武將群毆其實也能用到兵法,至少在陣型和布置方面,是要動些腦筋的,比單挑還是要全面許多。
人物,大概是唯一存在爭議的地方了。
孫策這邊的陣容相對要龐大不少,黃蓋、韓當、程普三位老臣子肯定是要護衛左右的。除此之外,孫策這邊還有四位后起之秀,周泰、蔣欽、陳武、朱桓都是在他渡江前后慕名投入麾下,在對劉繇的歷次戰役中,都有不俗的表現。
再有就是因故舊關系來投的余姚人董襲,余杭人凌艸,吳縣人鄧當,富春人宋謙、徐忠、孫規等共十三位大將。
到凌艸為止的九人,王羽皆知其名,后面那幾個他就沒什么印象了,不過十三騎這個數字他倒是很熟悉,小說里孫策和太史慈相斗時,不就帶了十三名隨行護衛么?看起來應該就是眼下這十三個人沒錯了。
這些人沒有太強的高手,據王羽所知,也就是周泰、朱桓的武藝能躋身一流,其余都是二流人物,可問題是,對方人多。
王羽這邊一共才七個人,對面卻有十四個,就算平均戰力要更高,畢竟也是一開始就落在下風了。
青州真正的武將陣容,當然遠過于此,如果連二流水準的人都算上,王羽少說也能拉出來二三十號人。
問題是,他輕騎南下,哪可能預想到會遇到這種事呢?如果提前想到,不用多,只要把太史慈拉上就足夠了。
現在就麻煩了,就算能緊急勸降了陳到,一共也才八個人,還是有所不足。而且陳到那家伙的姓格相當執拗,想勸降他可不太容易。
“可否就人選問題磋商一下?”紀靈大著膽子提議道:“或者從兗州請公明將軍帶同副將前來助戰?”
“哪里須得如此興師動眾?”諸葛亮搖搖頭:“要是有人趁公明將軍離開之際生事,使泰山軍受挫,那可真是因小失大,成為笑柄了。”
“協商怕也不妥。”
龐統也道:“情報顯示,江東名單上的十三人,都是江東軍中頗具實力的將領,或因軍功,或由家族帶至,其麾下各有部眾,武藝或有高低,但地位卻不分高下。此番斗將,本來就是爭名之戰,主公納孔明之議,提出斗將,孫將軍全盤接受,爽快作答,若是我軍……嗯,總之是不太妥當。”
斗將,在春秋時代盛行一時,和西方中世紀的騎士制度有些相似,爭的就是個名聲。
兵不厭詐,在這種模式下是行不通的,誰若先討價還價,氣勢頓時就輸了一籌,就算打贏了,戰后也很難理直氣壯的說自己贏了,輸了就更糟糕了。與其討價還價,還不如直接拒絕呢,反正結果都是差不多。
“算了,用不著想太多,從軍中將校中選拔幾個武藝差不多的,湊齊十三騎也就是了。”王羽擺擺手,不覺得這是多大個事兒,還是那句話,自己這邊有趙云呢,對付二流選手,一個就能頂四五個了,魏延、張頜也不是庸手,有什么好糾結的?
武將們本來就不覺得這是多大個事兒,只是諸葛亮句句扣著王羽的安危,這才沒人提出異議,王羽發了話,那就沒啥可議論的了,大伙兒只管磨礪刀槍,養足氣力,等著廝殺也就是了。嗯,還要從軍中選幾個將校出來。
諸葛亮倒是意有不甘,可想來想去,他也沒什么別的辦法,只能和龐統仔細研究,認真考證,希望從軍中挖掘幾個滄海遺珠出來了。
希望當然是很渺茫的,王羽那個驃騎名錄的影響太大了,無論文武,但凡有點特殊的,基本上都是一網打盡。諸葛亮也只是指望著,最近收降納叛,得了不少新兵,或許能從中找到點收獲了。
王羽并沒留意這些,他的注意力放在了關平身上,后者雖然沒象陳到那樣一言不發,但一直也都是郁郁寡歡的模樣,只有在自己點他的名字出戰,才露出了些許詫異的神情,但也只是一瞬間罷了。
略有些擔心,軍議散后,王羽找上了關平。
“還在傷心?”
“是……”關平先是一愣,繼而大驚,回答時顯得有些慌張:“主公恕罪,平非不知主公的寬容大度,只是……”
“別這么緊張,我又不是老虎,再說,以坦之的勇武,就算是老虎跳到面前,又何懼之有?”王羽拍拍對方的肩膀,語氣略帶了幾分深沉:“生離死別,總是讓人黯然神傷,但將軍難免陣上亡,云長、翼德二位兄長也是求仁得仁,這般離世,未嘗不是一件快事。”
王羽這句話說的意味深長,普通人很難體會到其中的深意。
劉備對關張其實一直是不敢大用的,入蜀之前,劉備委任留守荊州的是諸葛亮,只是入蜀不利,無奈之下,才任用了關羽。而張飛在平蜀屢立大功,最后卻只得了個巴西太守的職位,屯兵閬中。
閬中是益州的戰略要地,但在西蜀的擴張戰略之中,頂多算是個后勤基地。
歷史上,張飛脾氣暴躁,總是在醉酒之后鞭打士卒,最后因此而喪命,未嘗就不是無用武之地,心中憋悶,卻又不能宣之于外的緣故。
所以,王羽覺得,這二位即便就在徐州之戰中身隕了,也比前一世的結局強。
乍聽此言,關平臉上有赤紅之色閃過,那是怒意。可很快,他露出了沉思之色。
呂縣之戰,他是全程見證了的。
那一戰,劉備軍唯一的機會,就是劉備冒險去和張飛匯合,這樣,張飛就不至于孤注一擲的出城救人,劉備軍可以保存一絲元氣,選擇退出徐州,或堅守彭城,讓青州軍速平徐州的戰略目標落空。
如果關羽還活著,聽到彭城被圍攻的消息后,就算受了傷,也會設法趕去匯合,就算最終還是失敗,至少三人在一起,也能拼個轟轟烈烈。
結果,劉備惜身,不肯冒險,最終,偌大的勢力煙消云散。如果只是為了劉備一條命,那義父拼死斷后,又是圖個什么呢?
再想起在劉備軍最后的那段時光,關平也是感慨萬千,對義父和三叔的境遇,多少有了些不平之氣,對王羽的說法,也是默認了。
“別想太多了,紀念逝者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的名字和傳說繼承下去,讓他的名字隨著你的傳奇一起為世人所知……”王羽的語氣中多了幾分激昂之氣,說著,他向身后一招手,有親衛快步趕上,雙手奉上了青龍偃月刀。
“悲傷、怨恨、后悔,對武將來說,這些情緒都是力量,不須流淚,只須流血……”王羽從親衛手中雙手接過青龍刀,鄭重其事的交給關平:“拿著它,跟著我,一起將他們的傳奇繼承下去,發揚光大吧!”
“……喏!”關平動容,接刀,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