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重生之動力時代

第229章 華夏的工業體系現狀

更新時間:2015-09-12  作者:熔海
楊衛平的第三個提案,不僅是得到了國防科工委全體黨委領導成員的雙手贊成,而是還贏得了這些老同志們的尊重,并更進一步地拉近了大家相互之間的距離。

散會后,楊衛平跟政委劉光榮、常務副主任鄒華,三人碰了下頭,開了個小會,就國防科工委的具體工作分工進行了協商安排。

當慣了甩手掌柜的楊衛平,把主持日常工作的擔子全交給了常務副主任鄒華,而且還聲稱,沒有特殊情況,他一般是不會插手國防科工委的日常管理工作,所以還得請老同志多辛苦一下。

鄒華和劉光榮心里都清楚,楊主任下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對京城第一機床廠的兩款精密機床親自帶隊攻關,也就沒跟楊主任客氣。

將工作安排交待了之后,楊衛平甚至都沒等辦公廳主任李正元為他安排秘書,就帶著孟守正和郭尚毅兩名警衛員,驅車直奔紫禁城。

對于成立一家新型的專業性極強的精密集團化企業,一號首長和二號首長當然是全力支持。

第二天,國.務.院辦公廳就向一機部、二機部、三機部、四機部、五機部、六機部、七機部、輕工業部八個部委,以及全國各省委省政.府,下達了華夏人民共和國第xx號令,要求各部委和各省委省政計,無條件配合國防科工委下達的人事調令。

這么一來,一場遍及全國各地各大、中型機床制造廠的人事調動,悄然拉開了序幕。

京城第一機床廠,也于當天正式更名掛牌為華夏精密集團總公司,行政歸屬國防科工委。國家財政拔款五千萬華元,用于廠區擴建、設備采購、職工家屬區興建等工程項目。

1978年,正是從1958年開始準備的“大三線”宏偉工程的收官年。

大三線建設是新華夏在1958年開籌備,1964年啟動,至1978年間。展開的、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為宏大的一次工業體系建設。

簡單地說,就是在以四蜀省為中心的廣大西南地區建立相對于全國獨立的、“小而全”的國民經濟體系、工業生產體系、資源能源體系、軍工制造體系、交通通訊體系、科技研發體系和戰略儲備體系。

為什么要這樣做?一句話,就是建立華夏民族的“戰略大后方”!

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原因,新華夏建立,當時華夏70的工業分布于東北和沿海地區。

從軍事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種工業布局顯得非常脆弱,東北的重工業完全處于蘇聯的轟炸機和中短程導彈的射程之內;

而在沿海地區,以滬海為中心的華東工業區則完全暴露在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范圍中。

一旦戰爭開始。華夏的工業將很快陷入癱瘓。假如我們遭到強敵的夾擊,發生象日本侵略那樣極端惡劣的形勢,東北、華東工業區相繼失守、大片國土淪喪的極端情況,我們依然能夠退守于高山大川,保存一個“微縮華夏”。

在四蜀省和西南地區,部署全套獨立完整、門類齊全、互相協調、實用實戰的交通能源、基礎工業及國防工業體系,保持我們的工業化進程不至于被徹底打斷,然后伺機反擊。用心可謂極其良苦!

華夏古代幾千年處在“陸權”時代,中原王朝遭受入侵的威脅大多來自西北部游牧民族。在東部,浩瀚的大海形成可靠的天然屏障。十分安全。

當世界進入“海權”時代,華夏的安全格局發生了180度大轉變。從1840年至1945年的105年中。華夏遭受侵略的七次大規模戰爭,無一不是從東部沿海地區發端。

而我國最發達、富庶的經濟區域和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又都集中在東部沿海柔軟的腹部。國家沒有可靠的戰略后方。

1938年到1940年,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全面對我國進行戰略合圍時,國民政.府才倉促把華東和華中250余家工廠遷入西南。

和蔣校長不同,太祖是有計劃地實施戰略布局。由于“大三線”建設,是在一個比英、法、德面積總和還要大的區域。整個經濟與文化得到再造,即使沒有戰爭,也具有難以估量的戰略經濟學意義。

為了抗御外敵。太祖提出三線建設的戰略構想:他把全國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戰略后方,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大三線。

按照華夏軍事經濟地理區劃,沿海地區是第一線,包括沿海和邊疆省區,如京城、滬海、津天、遼省、黑省、吉省、疆省、藏省、蒙省、東山、蘇江、江浙、建福、東廣等。

三線則是指長城以南、東廣省關韶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省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包括基本屬于內地的四蜀、貴省、滇省、陜省、甘省、寧省、海青7個省區及晉省、冀省、南河、南湖、北湖、桂省等省區靠內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個省區。

四蜀、滇省、貴省及湘西、鄂西為西南三線,陜、甘、寧、青及豫西、晉西為西北三線。

相對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小三線。用今天的概念來說,它基本上是指不包括疆省、藏省和蒙省在內的華夏中西部。介于一、三線地區之間地帶,就是二線地區。

華夏屬于均衡型國土形狀,東西南北外圍至中心地區距離相差不大,可以明顯地分出內外線、前后方。

從四個方位最頂端測量華夏的中心點,大致在甘省蘭市至陜省長安之間的寶.雞。

再從自然地形看,華夏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由南至北是云.貴高原、橫.斷山脈、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帕.米爾高原、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天.山山脈、賀.蘭山脈等,海拔幾千米以上,地勢險峻,氣候復雜,形成難以逾越的天然半月形屏障。

歷史上曾經遠征歐、亞、非的馬其頓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都至此而止,從未有任何一支外國軍隊能夠從西部入侵華夏內地。

東北部有大小興.安嶺,也易守難攻。陸地疆域中惟有北部內.蒙.古高原中部,相當開闊。大部為沙漠、草原,是一條易攻難守的通道,須后退到陜省秦.嶺、晉省雁.門關一帶方有險要可守。

相對而言,東部沿海地勢較為低緩,多為丘陵和平原,后退到太.行山脈方有利據守。

于是,太祖等華夏領導人確定將川、貴、云、陜、甘、寧、青和鄂、豫、湘西部作為三線戰備后方。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實行軍事包圍。對新華夏的威脅依然主要來自東南沿海。由于當時對蘇聯的“一邊倒”外交政策和接受蘇聯經濟援助,實際上將蘇聯作為大后方,建設重心放在東北、華北地區。建設戰略后方的問題并不緊迫。

然而,1960年華蘇兩國的關系急劇惡化,蘇聯在我國北部邊境陳兵百萬,對我虎視眈眈;

盤踞在臺灣的蔣校長政權咄咄逼人,妄圖反攻大陸;1962年,印度在華印邊境挑起事端,直接導致華印軍事沖突。

1964年,美國制定了絕密報告《針對共.產.黨華夏核設施進行直接行動的基礎》。試圖出動空軍襲擊華夏即將進行第一顆原子彈實驗的核基地,并打算聯合蘇聯進行。

美國總統約翰遜和國務卿臘斯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就此進行了討論。并與臺灣進行了具體商議。

美軍航母在臺灣海峽舉行了核戰爭演習,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艦發生激戰,越南戰爭規模擴大,并延燒到華夏南部地區,瓊島和北部灣沿岸都落下了美國的炸彈和導彈,直接威脅華夏安全。

面對戰爭威脅。太祖和中.共中.央毅然決定,中止原來“抓吃穿用”的“三五”計劃設想,8月19日。李.富春、羅.瑞卿聯名向太祖和中.央提出了《關于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報告》。

10月30日,中.央工作會議通過并下發了國家計委提出的《1965年計劃綱要(草案)》。決定從1964年起轉而加緊進行戰備工作,在云、貴、川、陜、甘、寧、青等西部省區的三線后方地區,開展大規模的工業、交通、國防基礎設施建設。

這些地區,距西面國土邊界上千公里,離東南海岸線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別有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起伏的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成為理想的戰略后方。

面對戰爭威脅,華夏人民不得不付出暫時不能更快地提高生活水平的犧牲。1969年,在珍.寶.島發生華蘇邊境大規模武裝沖突,蘇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了用“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消滅華夏內地核基地的計劃,并打算聯合美國進行。

面對再次的戰爭威脅,太祖向全國人民發出了“打一場惡仗”的號召,于是“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響徹天南海北,每一位華夏人都同仇敵愾,全民備戰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華夏的三線建設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大三線建設歷時19641978計14年,若包括19581964的前期6年共20年整,核心時間段為19641972計8年,橫貫三個五年計劃的三線建設中,國家在主要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地區投入了億元巨資,涉及600多家企、事業單位的重建、搬遷、合并,整個工程規模史無前例。

幾百萬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民工的建設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

他們露宿風餐,肩扛人挑,用十幾年的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羅棋布的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隨著成.昆鐵路與貴.昆、川.黔、成.渝鐵路相連,構成了西南環狀路網,并有寶.成、湘.黔、黔.桂三條通往西北、中南、華南的通道。徹底改變了建國前西南幾乎沒有像樣鐵路的歷史。

在鐵路交通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諸省的工業進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備的鋼鐵、能源、有色金屬、電子、化學、機械等重工業體系,奠定了現在的發展基礎。

其中一部分后世被稱為西部脊柱,如攀支花、泉酒、川金等鋼鐵冶金基地,泉酒、昌西航天衛星發射中心,葛.洲壩、劉.家峽等水電站,六盤水、渭北煤炭基地。長城、水.城等大型鋼廠,州貴、漢.中航空基地,川西核工業基地,長江中上游造船基地,四蜀、江漢、長.慶、中原等油氣田,重渝、豫西、鄂西、湘西常規兵器工業基地,鄂省華夏第二汽車廠、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鍋爐廠等制造基地,華夏西南物理研究院、華夏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科研機構。

這形成了華夏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業基地,初步改變了華夏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布局,帶動了華夏內地和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

國防科技工業方面。形成了以重渝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以都成為中心的航空工業基地、長江上游的船舶工業基地以及以陽綿為中心的國防尖端科技研制基地,足以為現代化軍隊提供種類齊全的武器裝備。形成了堅固的戰略大后方,“華夏的避難所”!

而今,這一歷時二十年的宏偉工程,基本上全部竣工。

這也是楊衛平下決心啟動西部大開發的大好時機。

因為,這個時候正是中.央制定的“43計劃”全面實施的時候。

“43計劃”,是1973年1月5日,國家計委提交《關于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對前一階段和今后的對外引進項目做出總結和統一規劃,建議今后3~5年內引進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這被通稱為“43計劃”,是繼蘇聯援建的“156項”后的第二次大規模引進計劃。

在60年代華蘇關系破裂后。華夏的對外貿易處于萎縮狀態,太祖曾考慮擴大同西方的經濟引進。但是,由于西方的繼續封鎖,只從法國、英國引進了一批汽車和石油化工制造設備。到“文.革”前期,對外引進幾乎完全停頓。

70年代初期,西方國家發生了經濟危機,急于尋找海外市場。華美關系緩和,華夏重返聯合國,打開了西方對華夏的封鎖,為華夏擴大對外引進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43計劃”的基礎上又陸續追加了一批項目,計劃進口總額達到51.4億美元。

利用這些設備,通過國內配套和改造,總投資約200億元,興建了27個大型工業項目。投產后,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主要項目有武鋼的1.7米軋機、從美國引進彩色顯象管成套生產技術項目、利用外匯貸款購買新舊船舶組建遠洋船隊項目、購買英國三叉戟飛機項目等。

“43方案”促使華夏的外貿有了突破性的發展。1973年對外貿易總額是1970年的2.4倍,1974年更達到1970年的3.2倍。成套設備和先進技術的引進,促進了華夏基礎工業,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為改革開放后的經濟騰飛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上一世,由于先東后西的國家政策,使得西南地區多項三線建設中建立起來的工廠、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陷于困境。許多三線建設單位由于位置偏僻閉塞而難有發展。

這一世,楊衛平完全可以通過他現今的特殊身份,更進一步加強西南和西北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力求讓這個“微縮的華夏”,變成華夏的核心工業地帶,從而減緩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速度,并縮小其規模。

成立精密集團公司,就是啟動西部大開發致關重要的一著棋!

依托大三線建設的基礎,借助“43計劃”的東風,通過他在國外的人脈關系,引進外購一部分用于基礎加工的通用精密機床,自主研發高精密和超精密數控機床,在西南核心工業地帶建立起現代化的精密工業母機體系,從而一舉奠定西南重工業在華夏無可動搖的核心地位。

同時,組建精密集團,從全國各地抽調技術骨干,也是楊衛平對國內地方官員思想動態的一次試探。

他想知道,這個時期的華夏官員,有多少人會因為個人的權益而無視中.央全國一盤棋的宏觀大局,從而影響到國防建設大業!

在搜索引擎輸入 重生之動力時代 龍之谷中文 或者 "重生之動力時代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重生之動力時代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