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及淵,文彥博第三子,熙寧五年進士,名次比較靠前。
本來大朝新科進士的起點都比較低,升遷比較緩慢。
但文及淵是個例外,在三司度支司短暫的實習之后,便平步青云。文及淵很有才學不見得,最主要是因為他爹是文彥博。
自從韓琦倒臺之后,文彥博升任河北路宣撫使,又是三朝老臣,門生故吏滿天下。趙頊有心防備文彥博,卻也要拉攏他,施恩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文彥博的地位已經很高了,再有封賞不合適,施恩給他兒子倒是可行。到了文彥博如今這個位置,已經是文臣的頂端了,他還能在乎什么在意的不就是恩蔭子孫嗎給他兒子一個好前程,他自然會心生感激的。
趙頊這個想法很好,所以直接提拔文及淵為長安提舉常平司。這個職位看起來不顯山不露水,實際上卻很重要。主管儲糧、河運、勞役等方面,看似平常,但都是些關乎到要害之處。尤其是儲糧,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糧食干系何其重大不言而喻。
文及淵的職權范圍也包括了常平倉,這可是與變法息息相關的部門。趙頊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將文彥博的兒子拉近變法之中,從而牽動文相公的立場,減少一些阻力,增加一些支持。
不得不說,趙頊的如意算盤很精明。可世上的事情,往往計劃趕不上變化,趙昭的突然出現,使得長安顯得格外特殊,長安乃至整個西北的官員也都越發的敏感。
直白點,就是關乎到站隊的問題。
文彥博身為河北路宣撫使,在一定程度上應夠影響到河北路大軍。德高望重,門生故吏眾多,在皇位爭奪之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文彥博自己是不想早早站隊的,觀望是最合理的選擇。
但是爭斗的兩個主角卻不這么想。秦王趙昭當然希望文彥博能夠站到自己這邊來。趙頊則是另外的想法,他認為文彥博是自己的臣子,就該絕對忠于自己。如果他倒向趙昭,甚至是觀望猶豫,都是背叛和不忠。
趙頊性格多疑,猜忌是必然的。尤其是文彥博的兒子在長安為官,與趙頊的距離很近,已經勉強可以算是近臣了。趙昭以前與文彥博第六子文及甫過從甚密,與文彥博本人也有接觸。這些原本很普通的行為,如今都格外惹眼。
這些天他對很多關鍵位置的官員都憂心忡忡。文彥博首當其沖。他甚至動過心思。是否找個可靠之人將文彥博替換但茲事體大,關鍵時刻又不敢輕舉妄動,可心里卻始終難以徹底放心。
就在這個時候,文彥博的奏疏到了!
趙頊看過之后。壓抑的心情頓時好了很多。奏疏之中,文彥博說的很清楚,兒子學識不足,德行與能力也根本不足以擔當大任。在感謝官家厚愛之后,文彥博委婉地替兒子文及淵辭官。
為子辭官!趙頊明白,文彥博在向他傳遞一個訊號。想要用兒子辭官方式來與趙昭劃清界限,也就意味著要全心全意對自己忠誠。
趙頊頓時放心不少,文彥博這樣的重要人物能安定下來,實在是太重要。至少懷疑對象少了一個。無人可用的感激境地多少有瀉解。
當然了,趙頊也不是傻子,尤其是性格多疑,善猜忌。對什么事情都會下意識地懷疑,文彥博上了一封奏疏為他兒子辭官。就代表他會忠于自己嗎
趙頊對此還是持懷疑態度,也許這只是文彥博自保,想要避開漩渦的一種方式,焉知不是以退為進他想要做什么置身事外觀望嗎還是說已經和趙昭有什么勾結,想要著急撇清關系
當越是位高權重之人,所做的行為都沒有單純可言。文彥博究竟是什么態度,還有待確定。
至于確定的方式趙頊看著手中的奏疏,嘿嘿一笑!
文彥博著急表明忠心,這很好!文及淵也正好在長安,可以近距離接觸趙昭,是大有用處的。
趙頊略微沉吟,隨即在奏疏上做出了批示,吩咐道:“密奏批復,送大名府文彥博處!”
皇帝交代的事情,屬下人自然不敢怠慢。立即有快馬出動,通過驛站,迅速將奏疏傳遞到大名府。
文彥博本來的打算是讓兒子自己上疏辭官的,但思慮之后,他改變主意。還是自己親自來比較好一些,如此可以清晰表明立場,官家也能更放心一些。
這么樣,就代表完全站在趙頊這邊了
哪里這么容易文彥博縱橫朝堂數十年,對于這場對決有著清晰的看法。
趙頊現在是皇帝,手掌大權,占據主動。但秦王能力出眾,勢頭很猛,民心聲望都不錯。兩人非要一爭高下,到底誰能最終獲勝,當真不好說。
至少如今來評判,是有些為時過早了。
其實內心深處,文彥博是偏向秦王趙昭的。這幾年縱觀朝堂,趙頊的作為實在不怎么樣變法將大宋搞的一塌糊涂,他們這許多的老臣也把弄出了汴京,除了是支持王安石變法,打擊他們這些保守官員外。帝王猜忌是很重要的緣故,文彥博心里清楚,趙頊是擔心他們幾個德高望重的三朝老臣勢力太大,會架空他!
這樣做是有些道理的,但是做的太過分就不合適的。對一個帝王而言,胸懷是很重要的。在這一點上,趙頊的差距很大。
也罷,只要大宋安然無恙,可以富強,也沒什么。從宰相到知州,哪怕是巨大的落差,他們也習慣了。得失之間,他們已經歷練的榮辱不驚。他們也是有氣節和責任感的人,在國家利益面前,些許個人的些許榮辱算得了什么
但趙頊做的并不好,有些辜負了他們的期望。尤其是重用王安石變法,文彥博很失望,一開始還說幾句,后來則是一直躲在地方,大有眼不見為凈的意思。
一直這樣下去,大朝不可避免會江河日下,衰落是必然的。身在中樞多年,文相公知道大朝是個什么情況。王安石那封《本朝百年無事札子》說的沒錯,大朝積累的痹癥已經很多了。已經在逐步發作,要是不及時加以整頓,爆發是必然的。爆發之日,大概也就是大宋朝壽終正寢之時。
趙頊很熱心,他想要改變這一現狀,中興大宋。但是選錯了方式,而且太過急功近利。長此以往,折騰下去,大宋的衰落不僅無法阻止,還會加快。
文彥博很著急,卻又無可奈何,畢竟大宋是趙氏天下,趙頊說了算。
這個時候,趙昭突然出現了。
文彥博注意此人已經很久了,能力不錯,這些年辦成了許多大事。這樣的人,可以成為治世之能臣,他的才華對大宋有好處,但是改變不了什么,大勢所趨,一個普通的臣子能有多大影響
可當他從臣子身份一下子成為秦王,那就不同了。仁宗皇帝的親生兒子,是有權繼承皇位的,他坐江山,也是順理成章的。按照眼下聲望,說是眾望所歸也不過分。
文彥博震驚之余,很是佩服。尤其是不經意間,趙昭展現出來的實力,說明他已經謀劃很久,手段不錯。
皇帝的能耐和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王朝的未來。如果是秦王執掌大宋……文彥博動過這樣的心思,在趙昭身上可以看得到希望。
對內,對變法之事他十分謹慎,不惜為了與王安石決裂對立,也要說實話。保障百姓的利益。治理黃河,為了給枉死的百姓討回公道,他不惜得罪韓琦等諸多權貴。愛惜百姓,敢做敢為,這是極為可貴的品質。
對外,他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不過一年時間,便為大宋開疆拓土數千里,還成功收復了蘭州城。這可是過去數十年,根本不曾有過的壯舉。按照這個節奏,西北還能有更大的邊功。
也許將來的某一天,燕云十六州這塊中原百年傷痛可以撫平。燕山屏障還有重回大宋的可能,一雪昔年太宗高粱河慘敗之恥。
如果有這個可能,也只有趙昭能夠做到,今上趙頊是無能為力的。收復燕云,在一定程度代表了大宋的未來,一個富強的希望……
盡管心里這樣想,但文彥博不敢貿然行動。在局勢還不明朗的時候,早早站隊是不明智的。他雖然有心大宋未來,但做任何決定都要考慮自身,考慮文家的利益。走到他這個地步,完全不顧及個人和家族那是不可能的。
還是等局勢逐漸明朗,再作打算。哪怕是最終做出決定,也要低調行動,力求穩妥。
可麻煩的是,兒子去了長安圍觀,使他早早牽涉進來。思前想后,文彥博采用辭官的方式,目的就是為了保持一個超然的處境,觀望之后從容選擇。
可趙頊卻不愿意給他這個機會,看到朱筆批復,文彥博笑的很無奈。想要努力離開漩渦,官家卻非要將他推進去,身不由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