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拿捏不定的事,朱棣都顯得尤為謹慎。他一宿未睡,吃了一盞濃茶,還是強打了幾分精神。
看了看外頭的天色,便曉得此時閣臣們想必已經入宮當值了。
朱棣并沒有召閣臣們來暖閣奏對,他在等,因為以他的估計,這些內閣大臣們,想必是要入宮覲見的。
果然,過了小半時辰,有宮人進來,道:“陛下,內閣解縉、楊士奇、黃淮、胡儼求見。”
朱棣瞇著眼,慢悠悠的道:“請進來說話。”
發生這樣的大事,內閣肯定要給宮里一個交代,朱棣這一夜睡不著,等的也就是詢問這幾位大臣的意見。
對他來說,讀書人的事,朱棣其實看得并不透,他是馬上得天下的人,這理學、陳學,朱棣哪里分得清。
只是生員滋事,這可就是大事了,生員是國家的基礎,有生員才有士紳,大明的政權不下縣,一個縣里,不過一個縣令一個縣城和一個主簿罷了,就這么寥寥幾個官,加一些臨時編的差役,要進行有效統治,沒有本地士紳的支持,幾乎是空談。
這也是為何,即便是朱棣,即便是他厭惡讀書人,可是坐了天下,他可以對丘福這樣的老兄弟動手,也盡可能的,容忍那些口不擇言的讀書人。
他又吃了口茶,虎目四顧,看著進來的四位中樞大臣,笑了:“諸卿,都請坐罷,不必多禮。”
其實后世那見面便山呼萬歲的場面。lu5終究是少數,除了正式場合,一般情況,無論是臣子和天子,都嫌麻煩。尤其是這些近臣,若是見一面便高呼萬萬歲,這君臣之間,還怎么說話?所以四位學士倒也隨意,各自落座。
解縉看了一眼朱棣,見天子臉色略帶幾分倦容。便曉得天子這是一宿未睡了,可見天子對此事的重視,所以他并不敢怠慢,而是一臉凝重,道:“陛下。廣西那邊,來了最新的消息,學變之事,非但沒有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此事,微臣竊以為,事關重大。不可不查。”
說到這里,他倒沒有對陳學下什么定論,事實上他一點都不急于向陳學下什么定論。而是繼續道:“只是此事既關乎學政,又牽涉邢獄,生員滋事,毆打座師,有悖綱常倫理,更是視國家法度為兒戲。現在朝野議論紛紛,其中最是不滿的。反而是刑部這邊,刑部尚書周力帆。本該立即下文,命廣西提刑平息事態,此事牽涉生員,廣西提刑,當然不敢擅作主張,可是何以,這刑部尚書,竟是不知所以然,至今,沒有一個公文出來,眼下事態越來越嚴重,和刑部的敷衍,分不開干系。這周力帆,本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大功,陛下恩旨,召他入京,使他竊居高位,他非但不知恩圖報,反而瞻前顧后,似乎……似乎……”
朱棣瞇著眼,那都察院的兩封極有分量的彈劾,大致說的也是這么一樁的事,也是抨擊這個周尚書,對這周力帆,其實朱棣的印象并不深刻,只是覺得此人也算是功臣,讓他主掌刑部,理應綽綽有余,現在眾口一詞,朱棣的臉也拉下來:“似乎什么?”
解縉道:“似乎有包庇之嫌。lu5”朱棣眼眸掠過了一絲冷意:“包庇,他要包庇何人?”
解縉沉痛的道:“自是陳學生員,至于這陳學生員,與那刑部尚書周力帆到底有什么私誼,微臣就不知道了。”
假若那周力帆只是尸位素餐,倒也罷了,大不了說他剛剛上任,對這刑部的業務不太熟悉,至多也就冷藏起來罷了。可是牽涉到了包庇,性質就全然不一樣。
而且,朱棣不由生出了警覺之心,其實對這個陳學,朱棣開始,只是覺得有些大逆不道罷了,居然敢滋生事端,少不了要狠狠敲打一下。可是現在朱棣所想的卻是,這個陳學,到底何德何能,能讓一個堂堂尚書,包庇他們,他們為何有這樣的能量,為何自己卻全然不知。
只是鬧事,倒也罷了,再怎樣不對,也不過是一道旨意的事,可是能讓刑部尚書都包庇他們,不敢輕易處置,那么事情,就已經不是這么簡單,這些陳學背后的人,到底是誰,到底是誰有這樣的能量,他們的意圖是什么?
想到這里,朱棣不禁遍體生寒,臉上掠過一絲獰色,只是這一抹殺機,卻很快掩飾過去:“這件事,有據可查么”
解縉知道方才那一番話,說中了朱棣的軟肋,忙道:“眼下倒不是查有實據,不過微臣覺得,那些生員敢對提學動手,在廣西那邊,必定有人暗中支持,這才有恃無恐。再者,廣西官場,竟都是保持緘默,微臣若是所言不差,只怕在那廣西官場,便有不少陳學之人,再加上刑部這邊……微臣思慮再三,越想越是惶恐,只是覺得,這件事不會這樣簡單,這世上,哪里有空穴之風,莫不是……牽涉到了什么藩王吧。”
解縉很聰明的故意掩飾了趙王和郝家,只是說牽涉到了藩王,而在廣西,也確實有幾個藩王,他們天高皇帝遠,向來是不規矩的。
這句話,足以引起朱棣的警覺,一個藩王,能有如此的影響力,這件事,怎能善罷甘休,他冷冷一笑,手撫著案牘,最后,從口中蹦出兩個字:“徹查!”
朱棣說罷,站了起來,顯得有幾分焦慮的在閣中踱步,最后駐足,背著手道:“要徹查到底,無論牽涉到的人是誰,無論他們有什么通天的本事,無論如何,但凡是要牽連的,都要連根拔起,傳旨,讓廣西都指揮使做好準備,假若生員再敢滋事,立即彈壓,不要有什么顧忌,還顧忌什么?往后,凡有廣西的消息,立即稟告,不得有誤。”
朱棣冷著臉,語氣越來越冷漠,似乎又想起什么:“刑部的周力帆,他腦子糊涂了,想必,是身體有恙,讓他回家,好生調養,刑部的巨細之事,都由左侍郎代為署理。”
沒有立即讓周力帆下獄,只是因為朱棣有更深的考量,這周力帆乃是北京勛臣,現在若是懲罰的太過,勢必會讓北京的那些勛臣心生疑慮,眼下,還是低調處置為好,等到一切水落石出,順藤摸瓜的將那幕后之人揪出來,再明正典刑也是不遲。
朱棣做出這個處置的時候,解縉已經明白,自己的意圖達到了。
這件事,已經不再是一個學變這樣簡單,而眼下,已成了一個極有可能牽涉謀反的大案了。這件事只要繼續徹查下去,那么最后順藤摸瓜,遲早是要干系到趙王和郝風樓,到了那時,天子會怎樣想呢?
一個藩王,一個錦衣衛都指揮使,這兩個人居然背著天子,在眼皮子底下培養了如此雄厚的實力,籠絡了如此多的生員,連朝廷六部,都被他們滲透,到時候一個個鐵的事實擺出來,天子難道不會如芒在背,難道不會生出疑心,到了那時,水落石出,天下震動,群臣若是再推波助瀾,天子又生出疑慮之心,那趙王和郝風樓,也就徹底完了。
坐在一旁的楊士奇一直沒有說話。
作為內閣的二號人物,他當然清楚,廣西的學變,不是這樣簡單。
關乎于陳學如何,其實和楊士奇沒有關系,其實楊士奇眼下也是矛盾,一方面,他飽受解縉為首的一批太子黨排擠,可是另一方面,他本心上,卻又是希望太子能夠登基,雖然太子登基,未必符合他的利益,只是他并不愿那漢王這樣的人,對太子取而代之,漢王……太蠢了。
對于趙王和郝風樓,楊士奇也看出了一點端倪,尤其是多次與郝風樓接觸,二人若即若離的關系,大家都是心照不宣,這個人的圖謀,楊士奇是略知一二的,他眼下心知解縉此舉,是要將那趙王和郝風樓置之死地,只是眼下,卻是作聲不得,因為……他沒有任何理由,去為那趙王和郝風樓說話。
所以楊士奇保持著緘默,心里卻有些唏噓感嘆,為了掃除障礙,這太子顯然是要將所有的隱患,都鏟除干凈了。
楊士奇不禁捫心在問,自己……會不會也是那個隱患?太子對自己并不算特別友善,又對解縉言聽計從,解縉想必在東宮面前,沒有少說自己壞話吧,將來……等到那郝風樓徹底垮了,會淪到自己么?
楊士奇找不到答案,心思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