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萬遠東軍主力部隊、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武裝,重兵云集于大明北方的邊墻之外。給大明九邊的各個軍鎮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現在就算是大明邊關的普通軍戶,都知道遠東要南下了。
大明朝堂更是一片嘩然,崇禎和內閣的幾位閣老,以及滿朝的官員更是被嚇尿了。自從遠東軍掃蕩東北滅了后金女真,并接受了大明的冊封以后,大明各級官員就開始過著自己騙自己的日子。
面對強大的遠東公司,大明官員從內閣到地方的官員大佬,都把遠東這兩個字當成了禁忌。不但不敢在崇禎的面前提,官員之間也很少提及。
而且遠東公司這些年雖然掃了北方草原,滅了朝鮮、日本,可卻始終沒有越過大明邊墻半步,這也讓大明朝堂上下,刻意的忽略了遠東的存在,就像一只鴕鳥似的,把腦袋插進沙堆里。
也許就連大明皇帝崇禎也知道遠東的存在,只是裝作不知道罷了。就算他想整兵經武討伐遼東,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先是遠東軍強悍無比,靠大明那些爛到不能再爛的官兵,別說打啊,兵馬沒等拉到遼東呢,可能就跑得不剩幾個了。
然后就是沒錢,崇禎上臺后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大明朝堂就成了東林黨的天下。這個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大喊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縱枉法,一個個說得慷慨激昂。
他們還忽悠新登基的崇禎皇帝,廢除了各種“與民爭利”并且違反祖制的稅收,茶稅、海稅、絲絹稅、布稅等等稅收都得到了減免,但是農稅卻一加再加,然后朝野的東林君子們異口同聲的稱贊這位少年天子是大明當之無愧地中興之主。
自此之后崇禎苦逼了,他為了籌措軍餉,把皇帝的金銀器皿、甚至大殿里的銅壺都當掉了,宮女不夠也不敢招,整日節衣縮食,袖口磨破了就補補再穿,結果李自成破北京的時候,發現崇禎除了龍袍只有粗布衣,把零碎什么的都折價算上內庫也只有數萬兩銀子。
《平寇志》中記載,“宮中久已如洗,懷宗減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銀者盡充軍餉,內帑無數萬之藏。大順軍其所得金,大約侯門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賈十之二,共七千萬兩”。
而當時的大明國庫呢,李自成三月十九日入京,時人記錄,三月十五日清點國庫,庫中只有二千三百余兩銀子,和八百串銅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崇禎皇帝都窮成什么逼樣了。
造了他十幾年反的李自成是這樣形容崇禎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更糟糕的是,崇禎皇帝自登基的那天起,大明北方就災害不斷。崇禎元年,高迎祥反,崇禎三年,張獻忠反,李自成反……
接下來就是殘酷的“崇禎大旱”,接連七八年的時間,大明各地餓殍遍地、流賊四起,大明也陷入到風雨飄搖的境地。
所以無論大明朝堂,還是九邊軍鎮,甚至是崇禎皇帝本人都刻意的忽略了關外的遠東,反正就是看不見,就是看不見……
現在令他們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那頭一直盤踞在關外打盹的斑斕猛虎似乎蘇醒了,終于對中原露出了猙獰的獠牙。
而此時的大明東林君子們,卻是心態各異。這些年江南的士紳集團與遠東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商業往來,一個個賺的缽滿盆滿。
這些年他們還通過各種途徑,不同程度的與遠東建立了關系。做為大明士紳階層,他們才不管天下誰來坐,甚至很多人就等著遠東入主中原,希望遠東來了以后錄用他們呢。
畢竟中原皇朝更迭不斷,但是帝皇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卻一直延續著。在士紳集團的眼里,若是沒有他們,遠東根本無法治理天下。
有官員在朝堂上提出了“南遷”,這下可不得了了,言官們意氣風發,大道理說了一堆。他們在朝上還不夠盡興,回去后紛紛向皇帝發上了一系列關于皇帝絕不可以南遷的折子。其中有個御史李邦華的折子是這樣寫的,“在皇上惟有堅持效死勿去之義”。
與京師混亂的局面相比,大明九邊軍鎮更是接近崩潰。這幾個月大明九邊軍鎮發生了無數次嘩變,大批邊軍和當地的軍戶紛紛逃亡,很多明軍都是有組織的逃離了大明邊墻。
遠東還沒有南下,大明九邊邊軍的軍心就已經散了。
遠東情報部駐中原情報站,也趁此機會在大明各地大肆行動,派出了大批的情報員,通過各種手段與各地的駐軍、邊鎮的軍頭和京城的官員見面交流,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通過中原情報站的努力,至少大明北方的邊墻,對于遠東軍來說已經形同虛設。大明歷代耗費巨資建立的九邊軍鎮,已經變得四處漏風,遠東軍發起進攻后,其實就是一次武裝游行。
大明北方各地的很多府城、縣城的官員和駐軍也紛紛被遠東情報員以各種手段買通了,屆時只等遠東軍兵臨城下之時,他們就會伺機打開城門,引遠東軍進城。
中原戰役的大戰還為開啟,遠東情報部駐中原情報站就已經在大明各地大肆的行動了起來。甚至大明京師的京營和錦衣衛,也有很多軍將和千戶被遠東情報員收買。反正遠東軍殺到大明京師城下的時候,可能比歷史上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北京還要順利。
現在還在為大明操心的重臣良將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當然,正在大明宣府坐鎮的盧象升絕對是其中之一。可是他也知道如今的局勢,面對遠東大軍的進攻,他也是螳臂攔車,根本擋不住遠東軍的進攻。
雖然他總督大明四鎮軍馬,可是目前他能調動的人,也只有手下天雄軍的老底子了。但是兵力也僅有數千而已,剩下的大明各路軍頭都是聽調不聽宣,根本支持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