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聲蕩漾而起,平和中正,讓人聽得如沐春風。
窗外,也是春意盎然,草綠花開,波漾荷碧。十幾個穿著儒服或道袍的男女坐在昭明宮中荷塘的花廳當中,一臉肅然,靜靜的聽著崔月兒在廳中撫琴。一個個都神色儼然,點茶的清香,同時在花廳當中幽幽飄動。
崔月兒的歌聲也響了起來,優雅而動聽:“卿云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明明天上,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于一人。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萬姓允誠。于予論樂,配天之靈。遷于圣賢,莫不咸聽。鼚乎鼓之,軒乎舞之。菁華已竭,褰裳去之……”
她唱起的是一首上古時代的詩歌《卿云歌》,相傳功成身退的舜帝禪位給治水有功的大禹時,有才德的人、百官和舜帝同唱此歌。
大禹治水,陳德興治虜,倒是有同工之妙,只是趙家天子卻不肯當舜帝禪讓天下給陳大明王。
琴聲嘎然而止,崔月兒神色淡淡的,輕輕點頭為禮,然后飄然退去。
這次在昭明宮內,來的都是天下英雄,或者是自以為英雄了得的人物。連當過大唐天子的李璮都來了。現在北地的戰事,已經基本告一段落。郭侃和楊阿喜的大軍,在三月初的時候就占領了被蒙古人放棄的京兆府、鳳翔府、平涼府、鞏昌路等地。陸虎和劉和尚指揮的另外兩路大軍,也在三月份和四月初接連占領了開封府、河南府(洛陽)、南洋府、歸德府等地。還和北伐響應陳德興的夏貴、高達兩軍在順天路和南陽府實現了會師。
至此北方漢地,已經基本上被光復。雖然陳明的直接控制區域仍然不大,但是已經拿下了北地大部分戰略要地和有象征意義的大城市。儼然是中原之主了。
自古,得中原者有天下!
擁有了中原的陳德興,已經有了稱帝建國的資格。
不過陳德興一直是比較有想法的。便是當個皇上也弄得與眾不同。是不肯隨便搞幾個祥瑞,然后來個黃袍加身,百官勸進就把皇帝老子給當了的。
而且他一直標榜復禮。要當天子自然要向武王姬發同志學習,大會天下諸侯。先定禮樂。再接受諸侯擁戴登基稱帝——這樣看上去更像是個合法皇帝而非篡位的奸賊。
這一套東西,在中國古代叫得天下之正!就是這天下是不是從正路上得來的。大禹治水,武王伐紂,始皇帝一統,漢高祖平秦滅楚,都算是以正道得天下。而趙家老祖宗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則是得天下不正的典型。所以當了皇帝之后整天不放心這,不放心那個的。最后想出了自廢武功的辦法,反正當個縮頭烏龜不去招惹蠻夷總行了吧?誰知道最后還是讓蠻夷得了中原,歷史上還造成了一場華夏天傾的巨禍!
而陳德興的天下得的仿佛是極正,逐蠻夷,復中原,功勞比起周武王也不遜色分毫了。但是他也有不正的地方——他是宋朝的臣子出身,而且還是叛臣,在臨安做亂,禍害了大宋天下。
而且他也不能指望宋朝的那個傻兒皇帝自己退位讓賢,就算趙禥肯讓。一干大宋儒臣也不肯退讓分毫。現在的臨安,可是眾正盈朝,誓保大宋的時候!
既然大宋不肯禪讓——在大明甲子年之前。陳明一直在用趙宋年號,這表明了陳明是以趙宋為天下正統的——那陳德興就只能用合諸侯,會英雄的辦法來取得正統地位了。
這個就和后世紅朝開國之前先要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是一個意思。不過,陳德興版的“政治協商會議”還要討論制定一部華夏民族的最高行為規范《陳禮》。這事兒仿佛比登基做皇帝更加重要!
因為陳德興建立的大明,可不是朱元璋的那個關門鎖國的大明朝。而是一個立志要將華夏文明布于四海,建立華夏大同世界的大明朝——就如同昔日的周朝一樣。
如果沒有一部《陳禮》來區別華夷,教化四方。那么陳德興最多能將華夏的基因散播出去,而不會有一個天下大同的華夏世界。
另外,《陳禮》對于當下的大明。也是極有價值的。因為大明還沒有在中國各地建立直接統治的力量,軍閥諸侯和豪強。還大量存在。而且陳德興也不打算把他們統統剿滅——這些力量也是屬于華夏的,完全可以用于開拓四海!
而且。陳明的統治天下的模式也不同于之前的歷代。陳明走的不是秦朝以來集權中央的路線,而是周式分權自治的路子。因而在地方上建立鞏固統治的過程比較復雜,是和分封士爵、扶植士紳同時進行的。
在這個過程中,《陳禮》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視。
因此,那些千里迢迢被請到燕京的各路英雄,這些日子天天都會在昭明宮御花園的這個花廳里面和陳德興議論一下《陳禮》的內容。
這《陳禮》既然要用來教化全人類,也不能陳德興一個人閉門造車,集思廣益還是很有些必要的。
而且《陳禮》第三篇“君君臣臣”就是用來規范君臣關系的,這可是直接關系到各路英雄的切身利益的——目前《陳禮》已經擬定了七大篇章。
第一篇是天下大同。講的是教化全人類,建立華夏世界的遠大理想。陳德興準備將之變成整個華夏的理想!
第二篇是天道唯一。講的宗教,當然是要將天道教置于諸教之上,確立其華夏國教地位。
第三篇是君君臣臣。講的是君臣關系和上下秩序。包括天子和封君的關系;天子和直臣(沒有封地的臣子)的關系;封君和直臣的關系;天子和封臣(有封地但是沒有建國的臣子)的關系;封君和封臣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直屬或封建)的關系;中央和封國的關系;君主和士紳的關系;君主和普通民眾的關系等等。
第四篇是父父子子。講的是華夏世界的家庭秩序。比如男子可以娶幾個老婆——這個當然是要有限制和分等級的,依照天子、封君、封臣、直臣、士紳(士爵屬于直臣)、平民、農奴、奴隸的等級排序決定數量。其中最多的是天子,最多可以擁有三十六個妻妾。另外,家產繼承和侍奉父母也是“父父子子”篇中的重點。確定了嫡長優先和嫡長責任兩大原則——陳德興的思路就是權利和義務對等!
嫡長子可以繼承大部分家產和全部封地、爵位,但是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包括侍奉父母、照顧弟妹、守護祖墳和貴族兵役。
至于沒有繼承資格(爵位和封地)的兒子們,對于父母和家族的責任就輕多了。他們的主要責任就是開支散葉,打拼自己的事業,建立自己的家族,以確保在嫡流衰弱之時可以保持家族傳承。實際上就是鼓勵非嫡長子離開父母去遠方闖蕩,這是華夏開拓世界的需要——要是都呆家里當大孝子,世界人民誰去教化解放?
第五篇是士農工商。這是講民眾的,首先是“四民平等”和“紳爵平等”。就是只要是華夏之民,是平民身份,無論干什么職業都是平等的。而且平民只要購買了士紳身份,便能和貴族平等,擁有同樣的權利(主要就是選舉權)。其次是民眾包括士紳的權利和義務——原則當然還是權利和義務相等。平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權利不如貴族,沒有選舉權,沒有田莊。那么他們所要承擔的責任也比貴族少,沒有強制的兵役,只需要依法納稅。
而士紳在擁有選舉權以及和貴族平等的同時,就有責任繳納更多的稅。所以士紳是有最低納稅限額的,對于士紳逃稅的處罰也比平民和士爵更重。
第六篇是衣冠禮樂。是管頭管腳管唱歌管說話管寫字的——管得很寬,不過也很有必要!實際上,這是華夏世界的教育和洗腦制度。語同音、書同文、人同俗、衣同制等等的原則,都要得到最堅決的貫徹。所有入華的國家,都必須從語言、文字、風俗、衣著等各方面華夏化!
第七篇是教化育才。這是管教育事業的,全民義務教育當然是目標。不過也得分階段實現,首先是貴族和精英教育,然后再逐步普及。而且教什么也是要規定的。參考現在天道書院的課程,以華夏文化、自然科學、天道經典、軍事體育和手工制作等科目為主,建立初等和中等教育體系。然后在此基礎上,發展高等和專科教育。
可以這么說,一部《陳禮》,七大篇章,包羅萬象,將華夏文明的方方面面全都濃縮在內。這是一部可以治天下的禮!在剛聽說陳德興要“制禮”的時候,北地南朝的各路英雄,還都有點將信將疑。比較禮樂制度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普天下那么多的大小儒生說穿了不就是搞這個的嗎?陳德興居然想用一己之力來做數十萬儒生千百年都沒有做好的事情,還真有些不自量力。
可是當他們真正拜讀了《陳禮》,卻忽然有了一種頓悟的感覺,原來華夏的禮樂制度,是可以用簡單明了沒有歧義的語言,一條條說清楚講明白的。
一旦說清楚講明白了,這禮樂制度就有了可操作性。陳德興的禮就能在普天下推行了。
一部《陳禮》是可以治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