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馬旦》的首映勢頭比起《開心鬼》還要更好更旺,當一周下來,票房統計發現,竟然是七百零六萬,《開心鬼》也不過才是685萬。
《開心鬼》和《刀馬旦》在暑期檔的一干對手,什么《火拼油尖區》、《退休探長》、《少爺威威》、《武林圣火令》、《天師撞邪》、《叔侄.縮窒》、《風生水起》、《少林與武當》、《男與女》等等,無論是新藝城的,還是邵氏,亦或者思遠的,在票房上統統都被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以至于有不少的電影人大喊:“暑期檔是時空電影工作室的暑期檔,是林靜的暑期檔。”
現在的港臺兩地,電影的黃金時期即將到來。
最近幾年,明顯的,香港電影年度票房總收入越來越高,特別是進入八十年代之后。
1980年香港全年總票房收入是一億八千四百三十余萬港元,到了1981年,香港全年總票房收入是兩億四千一百九十一余萬港元,而去年1982年是四億兩千九百六十一余萬港元,雖然其中的的增幅與座價上漲有一定的關系,但年度票房總收入在快速增長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而且隨著香港經濟的火熱,電影票房收入還會越來越高,直到到九十年代初,到達頂峰,接著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才慢慢的衰落。
香港電影衰落,似乎是注定的事情。
林靜雖然是穿越者,但她并沒有因為如此就認為自己是“救世主”,能夠拯救香港電影。
其實林靜不是悲觀主義者,但在她看來,香港電影衰落是逃不脫的注定的命運。因為香港電影的衰落不是某個人能夠改變得了的,就好像電影不是一個人就能夠拍得出來的一樣。
在林靜看來,香港就像是縮小版的美國,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而香港,也因為歷史的原因,在二十世紀開始,不斷有內地來自五湖四海的或是逃難或是逃荒或是隱居或是退避到香港,這些人中,很多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
但香港又與美國不同,美國足夠大,無論有多少人才的到來都能夠容納得下來消化得了。而香港太小,十足的彈丸之地,來的人多一點就要撐著了。
恰恰電影工業的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的進入才不會衰落。香港因為地方太小資源太少,當來的人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無法再接受更多的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而當那一批跑到香港來的人才慢慢老去的時候,香港這塊文化沙漠之地就漸漸的暴露了它的底子,本地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足以之稱它那么大規模的經濟需要時。
香港電影的沒落,原因當然有很多方面,比如香港本地的電影市場太小,比如盜版嚴重,比如電影人跟風拍攝粗制濫造,比如港英、政府的無作為,比如好萊塢電影的沖擊……
但人才的培養,跟不上電影工業的發展,這是林靜認為的,香港電影沒落的根本原因。
電影,是人拍出來的,沒有人,就沒有電影。
香港被稱之為文化沙漠并不是沒有原因的,它的底蘊太過薄了,就好像建立在沙子上的王國一樣,輝煌也只能是一時。
在后世,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政府意識到了香港必須改變政策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不變,所以開放大學,接受來自內地的優秀人才。
不過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現在的香港電影,正在發力,而且在不斷掀起新的票房。
只是這兩部電影在香港的票房形勢大好,但無論是《開心鬼》還是《刀馬旦》,在香港之外,外埠的發行上卻有遇到了一些麻煩。而首當其沖的,就是香港對面的臺灣,香港電影現階段最重要的票倉。
時空電影工作室并沒有掌握院線,所以無論是《酒干倘賣無》,還是《開心鬼》和《刀馬旦》,都是交由嘉禾來發行。《酒干倘賣無》在臺灣的發行也因為時空電影工作室沒有與臺灣那邊建立起有效的發行渠道,同樣是交給嘉禾。
嘉禾公司在臺灣也有院線,但與香港這邊根本不能比,所以《酒干倘賣無》在臺灣的上映,除了嘉禾的院線外,還有其它的發行商參與,而參與發行的電影公司其中就有臺灣四大國營發行商的影子在里面。
臺灣的這四大國營發行商,因為掌握了覆蓋整個臺灣的院線,相當于掌握了一部電影的命運,所以在發行電影時非常的霸道。對很多電影公司制作的電影,索取高達七成的票房分成,只留下三成給電影制作公司。
而且這個七成,還建立在三成的電影稅之后。
例如一部電影的總票房是一千萬,首先要交電影稅三百萬,剩下七百萬,發行商拿走七成也就是將近五百萬,剩下兩百萬給電影制作公司。而電影制作公司,很可能制作這部電影的成本就用了兩百萬。
這就導致了,《酒干倘賣無》的票房雖然非常非常高,但時空電影工作室作為它的制作公司,收益卻并不高。
所以到了《開心鬼》和《刀馬旦》準備臺灣上映事宜時,莫子奇這個時空電影工作室的首席執行官,在嘉禾公司這個發行商面前猶豫了。
如果繼續將在臺灣的發行權交給嘉禾,也許《開心鬼》和《刀馬旦》大賣,卻很可能與時空電影工作室的關系不大。
為了爭取利益最大化,莫子奇利用自己以前在臺灣的人脈,找上了一個正在迅速崛起的發行公司——學者有限公司。
來自臺灣的土豪?!
當林靜從莫子奇口中聽到學者公司聽到蔡松林這兩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