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的第一輛國產坦克是于1959年裝備部隊的59式坦克。59式坦克仿自蘇聯的T54A型坦克,而T54A型坦克是著名的T34A的發展。在5060年代,59式坦克是一種性能較好的坦克,在中國的產量巨大,生產了近萬輛,成為中國軍隊的主戰坦克。時至今日,59式仍然是中國軍隊裝備量最大的坦克。6070年代初,蘇聯和西方國家都裝備了戰后二代坦克,蘇聯是T62型,西方是M60、豹1和奇夫坦等,這些坦克廣泛地應用了雙向穩定的115毫米滑膛炮或105毫米線膛炮(奇夫坦甚至是120毫米線膛炮)、光點投射式火控系統、第一代微光夜視或主動紅外夜視和間隙裝甲等技術。但中國由于技術的落后和儲備不足,只是利用59式的技術生產了適合于水網稻田地帶作戰的62式輕型坦克,并參考蘇聯PT76的技術生產了63式水陸坦克。
真正促進發展的是1969年的珍寶島之戰。珍寶島之戰證明,當時中國軍隊的裝備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85毫米加農炮和56式火箭筒都無法有效地擊穿T62的正面裝甲,這促進了和反坦克技術的大發展。國家組織了大規模的反坦克武器會戰,這次會戰產生了豐碩的成果,主要的研制成果是69式坦克、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紅箭73式反坦克導彈等。
69式坦克是1969年開始研制,1974年研制成功并裝備部隊的。嚴格地說,69式是59式的一種改進型坦克,主要的改進是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功率從520提高到580馬力的強化發動機、主動紅外夜視、雙向穩定器和自動裝表式火控系統,而總體結構沒有變化。采用滑膛炮的目的是為了發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因為中國的科研人員已正確認識到長桿式脫殼穿甲彈是今后穿甲的最有發展前途的武器,而在英國人發明滑動彈帶以前,著名的L7滑膛炮不能發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這是由于線膛炮賦予了炮彈太大的旋轉速度而大大降低了長桿彈的穿甲能力。69式是中國研制的第一種坦克,裝備了大約1000輛,被稱為“一代坦克”。69式的研制提高了中國的坦克研制水平,培養了一批坦克研制人才,這對的進一步發展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但69式的100毫米滑膛炮并不很成功,這是因為當時所使用的發射藥的火藥殘渣的留膛使火炮經常需要擦拭,部隊不歡迎。到80年代,由于線膛炮發射的脫殼穿甲彈研制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線膛炮,并且改進了火控系統,稱為69II式。采用英國式的105毫米線膛炮并使用引進英國馬可尼公司火控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型被稱作69III式或79式,參加了84年的天安門閱兵。69式還有一種競爭世界坦克改裝市場裝有穩像式火控系統的改型。順便提一下,105毫米線膛炮是引進的奧地利技術,而不是傳說中的以色列技術。同時引進的還有155毫米加榴炮。105毫米線膛炮的穿甲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國內的試驗表明,它可以貫穿兩輛并排擺放的59式坦克。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利用中國和西方建立的良好關系而可以引進技術和改革開放的時機,中國開始了“二代坦克”的研制,這就是廣為人知的80系列坦克。80式坦克使用了6對小直徑負重輪和改進的扭桿懸掛、105毫米線膛炮、光點投射式火控、在12150L柴油機基礎上使用渦輪增壓技術的730馬力柴油機,使火力和機動性都有較大提高。80式有80I和80II兩種型別,差異是80II使用了瞄準和激光測距合一的炮長瞄準鏡并加裝了炮塔圍欄。80式于88年正式定型裝備部隊,部隊稱88式,裝備部隊的88式可在車體前部披掛復合裝甲。80式研制的意義在于使中國第一次全面地研制一種新型坦克,它使中國獲得了研制坦克寶貴的系統綜合技術,因為一種坦克的研制決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砌,它是各種矛盾要求的折中,如何合理地選用各種新技術是非常重要的,而所有的新技術堆砌在一起并不能造出一輛性能良好的坦克,事實上這是很多坦克新研制國的技術瓶頸,這一點看看印度研制阿瓊坦克的歷程便知。但無論如何,80式坦克的研制年代使它剛研制成功便成了落后的產品。這時西方和蘇聯已廣泛裝備使用了120125毫米滑膛炮、復合裝甲、大馬力柴油機或燃氣輪機、穩像式火控系統的豹2、M1、T64、T72和T80等坦克,它們使坦克的火力、機動和防護有了空前的提高,因而研制新一代坦克與其抗衡便成了界的重要任務和迫切需要。
正是在此背景下,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國開展了所謂的“三代坦克”的研制。然而,此時在界發生了一場關于技術路線的爭論。一方面,由于多年的改革開放,許多中國的科技人員接觸和了解到了西方先進的坦克技術,且在當時大的背景下向西方學習成為一種潮流,希望走西方的發展路線(其實,中國已在這條道路上邁出了相當的步伐,如引進105毫米線膛炮和155毫米榴彈炮,研制120毫米滑膛坦克炮,裝備在向西方標準靠攏);另外一方面,當時也有一部分科技人員認為,蘇式坦克在較落后的部件條件下,在火力和防護方面并不比西方坦克差(當時海灣戰爭還沒有爆發,因而對蘇式坦克的防護力評價較高),蘇式坦克的體積小、重量輕,因而認為蘇式坦克總體設計技術先進,適合中國國情,希望走蘇式路線(此時中國已通過某些途徑搞到了T72坦克的樣車,有一種觀點認為可直接仿制)。
下面來分析一下蘇式坦克和西方坦克相比較的優劣,這樣會對技術路線的抉擇加深理解。這種比較可以按傳統的坦克三大性能進行,即火力、機動和防護。首先比較蘇式坦克和西方坦克的火力。我們知道,坦克火力可以包含主要兩點,威力和精度。衡量坦克炮威力的最好指標是炮口動能(而不是很多刊物上經常比較的火炮初速),而衡量炮彈終點彈道威力的指標是能量密度,即單位彈芯截面積上的動能。在同樣的膛壓下,火炮口徑的增大和炮管長度的增長都可以提高火炮的威力,但考慮到攜彈量等問題,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對現實威脅和預計威脅保持足夠的威力即可。尤其是炮管長度如果過長,將使運動和射擊時炮口章動過大,嚴重影響射擊精度,因此應綜合考慮內外彈道,總體優化。蘇式125毫米坦克炮由于膛壓較低,炮口動能只有接近8MJ,而德國120毫米坦克炮的炮口動能約10MJ,蘇式坦克炮較高的初速是由于彈丸重量較低而致,由于彈丸重量較低,加之彈丸的長徑比較小(分裝式彈藥和冶金技術的限制),空氣阻力大,使蘇式火炮的千米速度降較大,單位彈芯截面積上的動能低,因而威力小于德國120毫米坦克炮。而較長的炮管導致炮口章動較大,影響精度。可以說德國120毫米滑膛炮是現有技術條件下的登峰造極之作,以美國和日本技術之先進,工業之發達,尚需引進其技術。至于精度,受火控影響。坦克火控也可以分為兩部分,即觀瞄部分和炮控部分,由于蘇式坦克的瞄準精度差,炮控速度慢(炮塔旋轉速度低。我們知道,炮塔的旋轉速度和控制精度是一對矛盾,旋轉速度快,則精度控制難。火力反應速度快要求炮塔和火炮高低機的快速動作,而想做到又快又準那就要看水平了。我們說蘇式坦克部件落后,此為一例)和精度低,加上前述的炮管較長,導致火炮的射擊精度差(另外火力反應速度也較慢)。可以說蘇式坦克的火力和西方坦克比存在著較大差距。再來比較機動能力。由于西方坦克的平均馬力高(與T72相比),所用的液力傳動效率高,使西方坦克的戰場機動能力高于蘇式坦克。而蘇式坦克由于重量較輕,戰略機動能力高于西方坦克(較易運輸,道路和橋梁通過能力好)。最后比較防護。在海灣戰爭之前,很多人認為蘇式坦克的裝甲防護與西方坦克是不相上下的,由于蘇式坦克的正面投影面積小,中彈概率地,因而蘇式坦克的總體防護水平高于西方坦克。但海灣戰爭改變了上述看法,海灣戰爭證明,由于現代火控系統的發展,正面投影面積小所減少的中彈概率是很少的(這是簡單的統計學常識,例如精度是2米,那么50的射彈會落在2米圓以外;但如果精度是1米,那么落在2米圓外的射彈不到10),而蘇式坦克的裝甲已被證明抵擋不了西方120毫米火炮的射擊(實際上1982年貝卡谷地的敘以戰爭已表明,裝在梅卡瓦I型坦克上的105毫米線膛炮也能擊穿T72的正面裝甲,但由于戰爭規模較小,沒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海灣戰爭更證明了蘇式坦克的總體設計使其抗打擊能力較低,彈藥易循爆的弱點,當然這是后話了。
實際上,當時中國的坦克設計人員對蘇式坦克的火控系統差、戰場機動能力差已有所認識,但對其總體設計持肯定態度,當然也有考慮到中國的工業水平、交通狀況的原因,“三代坦克”的技術路線已經被確定,這就是參考T72的總體布局,改裝先進的火控系統(潛獵式穩像火控)和大馬力柴油機(1200馬力,似乎是德國民用WD396的改型),這樣已研制成功的120毫米滑膛炮便不能被采用。公正地說,120毫米滑膛炮的研制是相當成功的,雖然膛壓略低,但由于炮管較長,120毫米滑膛炮的炮口動能和德國120滑不相上下,由于有色冶金總院和鋼鐵研究總院都突破了脫殼穿甲彈的高性能鎢合金技術,穿甲能力達到或接近德國120滑的水平。有趣的是,120滑的命運和紅箭8反坦克導彈的命運有些類似,都是由裝甲兵首先提出,然后被炮兵接收過去。120滑的最后應用是利用83式自行榴彈炮的底盤發展了89式自行反坦克炮(至于在阿布扎比展覽會上展出的MBT2000是用了何種火炮尚需進一步的資料方能斷定)。
1992年,在德國的《軍事技術》雜志上刊登了一副后來被廣泛引用的照片、被稱做90II式的。仔細分析這張照片,便會發現其在總體布局上與T72的一致性,甚至負重輪的形狀都是一樣的。這張照片上所顯示的其它一些特征可明顯看出它是一輛技術驗證車,如粗糙的工藝,甚至還有兩個倒車鏡。在97年前后,一些雜志上發表了更新的照片,顯示90II的研制已基本成功。和巴基斯坦合作研制的哈里德坦克可以認為也采用了90II的技術。令人驚奇的是,在8月17日的國慶預演中所展示的新型坦克的外觀又有所變化,很多觀察者認為是T72的底盤,根據是車體前部的V型擋浪板和下部的推土鏟都及其相似。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它仍然是90II的變形車,外觀的變化就象92年的照片和97年的照片的變化一樣,雖然局部特征有所改變,但總體布局沒有變化,最典型的特征,負重輪形狀和間距沒有改變,其不等間距的負重輪布置可以容易地將其與T72的等間距負重輪的布置區別開來。一個合理的推測是,92年照片顯示的是一輛技術驗證車,97年的照片顯示的是一輛工程樣車,而閱兵預演顯示的則是最后的生產定型車。我們現在可以依據所獲得的有限資料對“三代坦克”的性能做一些推測,仍然按照火力、機動和防護三大性能進行。在火力方面,雖然中國在高性能鎢合金和貧鈾彈芯上都有技術突破,但由于蘇式分裝炮彈限制了彈芯的長徑比,且蘇式125滑的藥腔容積較西方120滑要小(換句話說裝藥量較小),除非中國在火炮膛壓和高能火藥上有大的突破,否則火炮性能不可能超過西方120滑的水平。在火控方面,88年北京國際防務展覽會上69式(裝穩像式火控)的射擊表演已證明中國的穩像式火控具有較高的射擊精度,在“三代坦克”上所裝的穩像式火控增加了車長獨立穩像周視觀察儀,形成了所謂的“潛獵”式火控,應該具有較高水平,但尚不能斷定是否裝有熱像儀。在機動性方面,由于安裝了1200馬力的柴油機,且車重較輕,應該具有較好的戰場和戰略機動性。在防護方面,預演坦克顯示其炮塔進一步增大,前上裝甲也顯示較T72為厚,說明了對防護性的重視,但除非在裝甲技術上有重大突破(如突破了M1A1的所謂貧鈾式裝甲),否則防護性能上不可能超過M1A1的水平。最令人奇怪的是預演坦克前上裝甲的傾角,應該說97年照片顯示的90II前上裝甲的傾角是比較合理的,因為國內的研究已證明,復合裝甲的防護能力隨傾角的增大略有增大,但達到一定的傾角后防護能力急劇下降(所謂的層間撕裂效應),然后達到跳彈角。從這個角度來說,T72的前上裝甲的傾角很不合理,但不知為什么新坦克選用了與T72類似的傾角。
無論如何,新坦克顯示了技術的重大突破。另外預演展示的一種坦克是85式(88C),85式是80式的改進,有85II、85IIA、85IIM、85IIP和85III等多種型號。其中的85II式是80式改為焊接炮塔,使用了復合裝甲,火控系統也改為穩像式。85IIA式為了增強火力,將105毫米火炮的炮管加以延長。85IIM換裝了125毫米滑膛炮和自動裝彈機。85IIP是85IIM的出口巴基斯坦型。85III為了改進機動性而將原730馬力發動機改為了1000馬力發動機。
至于預演坦克是85式的什么型號,現時尚難以確認。在西方國家同時裝備兩種以上的主戰坦克是很難想象的,這從后勤和維修上是不可思議的。但在東方國家卻是有先例的,如原蘇聯同時裝備了T64、T72、T80三種同代坦克,這可能是一種體制的原因造成的,現代俄羅斯也在向一種主戰坦克的裝備體制過渡。中國在裝備“三代坦克”的同時裝備了85式這樣的“準三代”坦克,一個原因可能是從成本考慮,即用較便宜的坦克來彌補昂貴的“三代坦克”的數量不足,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讓原來生產80式坦克的龐大的軍工廠人員“有飯吃”。最后談談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最近某軍事雜志發表了一篇對比法國勒克來兒和日本90式坦克的文章,筆者認為其中很多觀點是可以商榷的。某些觀點是技術水平的不足造成的,如對火控系統自動跟蹤功能的看法。這里形象地(不嚴格,只為說明問題)介紹一點火控知識。我們知道,炮彈從出炮口到擊中目標需要一定的時間,對坦克炮彈來說大概需要幾秒鐘,在這段時間里運動目標會離開原來的位置,火控系統的作用就是預計對方未來的位置,控制自己的火炮射向那里。為了預計對方未來的位置,需要知道對方現在的位置和運動狀態,假如用極坐標,將自己視為極點,那么一方面需要知道半徑(目標距離,靠測距儀得到),一方面需要知道起始的角度(確定起始點)和角速度(預計對方的未來點)。因而,在火炮射擊前瞄準鏡要一直保持跟蹤狀態,這種跟蹤起到兩個作用,一方面獲得火炮發射時對方的起始點和相對角速度,一方面使火炮調整到合適的位置。這種跟蹤在現有大部分火控系統中是靠炮長或車長完成的,我們知道人的動作有某種模糊性和隨機性,因而這種跟蹤可能是不太穩定和需要熟練性的。自動跟蹤排除了人的模糊性和隨機性,從而大大提高了跟蹤和射擊的精度,是火控系統的發展方向之一,決不是多余的。
另外每年被很多雜志炒做的什么世界坦克排行榜,筆者也認為大可商榷。且不說坦克的設計要受到一個國家的科技能力、經濟水平、戰略戰術和作戰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評價一件事情總要有一個標準,是性能,還是性能價格比或成本,或者可靠性?若論性能價格比,90式以800萬美圓的高價肯定是較低的;若論可靠性,同樣是沒有經過戰爭和時間檢驗的坦克,90式和勒克來兒的排列讓人不能理解;若論性能,說T72排在K1A1和公羊式前面也不大可信;若論成本,蘇式坦克的派名應大大提前。每個國家都會根據自己的國情和對坦克性能的理解,將坦克各方面的性能綜合加權,對不同的性能給出不同的權重,使總和最高。法國人吹噓的天響的勒克來兒,按瑞典人的測試比豹2A5和M1A2差了一大截。當然瑞典人的指標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的。這樣我們知道比較坦克可是一個很困難,甚至有時無法完成的事情,可以說能完成預定任務的坦克就是好坦克。
1、一代坦克:中國的第一輛國產坦克是于1959年裝備部隊的59式坦克。59式坦克仿自蘇聯的T54A型坦克,而T54A型坦克是著名的T34A的發展。在5060年代,59式坦克是一種性能較好的坦克,在中國的產量巨大,生產了近萬輛,成為中國軍隊的主戰坦克。時至今日,59式仍然是中國軍隊裝備量最大的坦克。6070年代初,中國由于技術的落后和儲備不足,只是利用59式的技術生產了適合于水網稻田地帶作戰的62式輕型坦克,并參考蘇聯PT76的技術生產了63式水陸坦克。為對抗T62,7080年代,國家組織了大規模的反坦克武器會戰,這主要的研制成果是69式坦克、69式坦克是1969年開始研制,1974年研制成功并裝備部隊的。嚴格地說,69式是59式的一種改進型坦克,主要的改進是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功率從520提高到580馬力的強化發動機、主動紅外夜視、雙向穩定器和自動裝表式火控系統,而總體結構沒有變化。采用滑膛炮的目的是為了發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因為中國的科研人員已正確認識到長桿式脫殼穿甲彈是今后穿甲的最有發展前途的武器69式是中國研制的第一種坦克,裝備了大約1000輛,到80年代,由于線膛炮發射的脫殼穿甲彈研制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線膛炮,并且改進了火控系統,稱為69II式。采用英國式的105毫米線膛炮并使用引進英國馬可尼公司火控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型被稱作69III式或79式,參加了84年的天安門閱兵。
2、二代坦克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國開始研制80系列(80、80B、88C)坦克。80式坦克使用了6對小直徑負重輪和改進的扭桿懸掛、105毫米線膛炮、光點投射式火控、在12150L柴油機基礎上使用渦輪增壓技術的730馬力柴油機,使火力和機動性都有較大提高。80式有80I和80II兩種型別,差異是80II使用了瞄準和激光測距合一的炮長瞄準鏡并加裝了炮塔圍欄。80式于88年正式定型裝備部隊,部隊稱88式,裝備部隊的88式可在車體前部披掛復合裝甲。80式研制的意義在于使中國第一次全面地研制一種新型坦克。
其中80B(85式)、88C(96式)屬“準三代”坦克。
3、三代坦克:84年起用了15年,中國研制了99式,此式坦克綜合能力很強,尤其在火力、機動性和壓制敵觀瞄(激光)超過了美、德等西方三代坦克,具體如下:該坦克戰斗全重51噸,炮口向前時全長10米,車長7.6米,寬3.5米,高2.37米,最大公路速度80千米/小時,032公里加速時間為12秒鐘。99式改型換裝新發動機后,最大公路時速80千米/小時,越野最大時速60千米/小時。我軍ztz99式主戰坦克,裝有一門125毫米高膛壓滑膛坦克炮,它裝備三種彈種,分別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榴彈。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初速為1760米/秒,直射距離2300米,對均質裝甲的穿甲厚度600毫米以上,發射破甲彈時初速1000米/秒。該炮裝有性能可靠的自動裝彈機,火炮射速可達10發/分。使用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可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850毫米的均質裝甲,而使用特種合金穿甲彈時,同距離穿甲能力達960毫米以上,該炮還能發射我國仿制的俄125毫米口徑炮射導彈,該導彈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輔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機槍一挺,[備彈500發];7.62毫米并列機槍,一挺[備彈2500發];炮彈基數40發;炮塔兩側各有5個82MM煙幕彈發射器。火控系統,采用了國際上先進而流行的獵-殲式火控系統(也稱雙指揮儀式),其最顯著的特點是,車長可以對火控系統進行超越(炮長的)控制,包括射擊、跟蹤目標和指示目標等;在坦克炮塔后部裝有激光目眩壓制干擾裝置。最大作用距離4000米,“激光壓制觀瞄系統”,就目前來看,相對于西方主要國家的主戰坦克,我們的這套系統的確可以稱得上是獨具特色,夜戰能力,裝有熱成像儀,夜間或復雜氣象條件下,對坦克目標觀察距離達2000米,具備了在晝/夜間于運動狀態下對運動目標射擊能力;坦克防護能力:炮塔由復合裝甲板構成,可掛裝復合反應裝甲板或屏蔽裝甲。車內裝有高效自動滅火/抑爆裝置,可在10毫秒內熄滅火災;99式坦克目前采用了883千瓦(1200馬力)的渦輪增壓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機,最大公路時速達80公里/小時,0~32公里加速時間為12秒。最大行程為600公里。
●坦克火炮威力:美國m1a2主戰坦克在2000米距離上的穿甲能力為810毫米,德國的豹2a6主戰坦克約為900毫米,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為650毫米,這一項技術指標無疑是我們居于領先地位;另外該坦克炮還可發射125毫米的炮射導彈。
●坦克防護水平:99式坦克的車體及炮塔均為全焊接鋼裝甲結構,并在正面防護弧度范圍內安裝了復合裝甲。炮塔構形扁平,擁有極佳的抗彈性。炮塔前的復合裝甲厚度600毫米左右,炮塔的其它部位則被鐵柵欄及各種附加物所包圍(這些東西對破甲彈又一定的防護力)。由于復合裝甲為組合件,故可隨著裝甲技術的進步而更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98式坦克炮塔右后部有一部車載式的光電對抗裝置,它主要對付敵方坦克的激光測距機和反坦克導彈的紅外制導系統,它針對敵方發出的激光束和紅外制導信號向坦克乘員及時發出警告,并自動控制對抗系統加以迷茫。它的出現,使得98式坦克有了近程反導的主動防御能力,此類設備屬世界領先水平的設備。另外,99式坦克還可以加裝我國已經研制成功的三代附加反應裝甲,使得其防護力更加強大。
99式主戰坦克,炮塔正面的防護達700毫米,車體防護能力相當于500~6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如果再炮塔和車體上加裝新型雙防反應裝甲后,抗裝甲和破甲彈的能力可達1000~1200毫米。防護能力:美國的m1a2車體和炮塔的裝甲厚度相當于60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質裝甲,德國的豹2a6車體和炮塔的裝甲厚度相當于58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質裝甲,日本的90式車體和炮塔的裝甲厚度相當于500毫米和560毫米的均質裝甲,由此看來,我們的ztz99主戰坦克與西方坦克的防護水平基本上在同一層次上
●坦克的火控系統:98式采用先進的計算機穩像式火控系統,包括熱成像儀、穩定式測距瞄準具、彈道計算機、車長控制面板、橫風傳感器、傾斜傳感器、角速度傳感器等。其炮塔左后方的組合式光電系統,包括有熱成像儀和激光測距機,它的出現表明我國坦克的夜視夜瞄能力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火控系統的反應時間小于6秒。由于采用了先進的計算機穩像式火控系統,使得98式坦克具備了在行進中對活動目標的射擊能力,命中率在90%以上。
采用了國際上先進而流行的獵-殲式火控系統(也稱雙指揮儀式),其最顯著的特點是,車長可以對火控系統進行超越(炮長的)控制,包括射擊、跟蹤目標和指示目標等;在坦克炮塔后部裝有激光目眩壓制干擾裝置。最大作用距離4000米。夜戰能力方面裝有我國第二代凝視焦平面熱成像儀,夜間或復雜氣象條件下,對坦克目標觀察距離達79公里,平均無故障時間為4000小時,在能見度只有100米左右的惡劣環境中對目標的發現距離為4,000米,識別距離為3,100米,具備了在晝/夜間于運動狀態下對運動目標射擊能力.
●坦克的動力系統:
采用了883千瓦(1200馬力)的渦輪增壓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機,最大公路時速達70公里/小時,0~32公里加速時間為12秒。機動能力:西方國家工業基礎雄厚,發動機水平高、動力傳動系統的可靠性好,我們的坦克無論與m1a2、豹2a6或者90式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不過隨著我國新一代大功率1103千瓦(1500馬力)發動機的研制成功,這種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MBT2000是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研制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其主要基礎是中國96式坦克,在巴軍的服役名稱是“哈立德”,出口代號VT1A。去年底中國推出了MBT2000VT1A坦克的最新式外貿型產品。研制者稱,它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坦克之一,機動性能大幅提升,使用烏克蘭150新型柴油發動機后,越野速度達到了70公里/小時。這種發動機不僅性能先進,是1500馬力以下功率發動機中性能最好的一種,而且經濟實惠。中國設計師透露,這種新型坦克在2011年11月之前的野外試驗中已經行駛了5700公里,沒有發生任何大的事故。它保留了基礎型號坦克使用的125毫米2A46M主炮,這是當今世界相當先進的火炮,而且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坦克的射擊裝置和自動裝彈器也進行了改進,能夠發射炮射導彈和戰術導彈。觀瞄設備明顯升級,裝甲防護水平大幅提高,達到了德國“豹2”的水平。但是中國設計師沒有明確指出到底是哪種型號的“豹2”坦克,要知道,“豹2”從1979年開始生產至今,已經有了許多種改型型號。
俄媒稱,中國設計師認為,最新型號的MBT2000VT1A性能全面超越俄羅斯的T90S坦克,因為后者發動機功率只有900馬力,而且使用機械變速箱,機動性能明顯不如MBT2000VT1A。雖然最新外貿型MBT2000坦克比基礎型產品售價要高一些,但是相比較之下,仍是物美價廉的產品,市場競爭力強于對手的產品,對許多國家仍然有著較大的吸引力,已經引起了一些不太富裕的國家的采購興趣。這種坦克全長6.9米,寬3.3米,高2.3米,行程400公里。除了主炮外,還配備1挺W85式12.7毫米機槍和1挺86式7.62毫米機槍。不過,從網上披露的圖片來看,中國最新外貿型MBT2000VT1A坦克的外部涂飾好像不太好,個別地方有銹斑,內部不是很干凈,絲毫不像有競爭力的出口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