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八章四方震驚(再續)
接下來,崗部直三郎就滔滔不絕地大講特講促進中日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重大意義,從中日文化融合有利于統一思想認識一直講到了有利于推翻反動的蔣介石政權、有利于消滅滅絕人性的思想、有利于建設新的經濟秩序、讓中國老百姓過上和大日本帝國子民一樣的法制健全、治安良好、收入躍居亞洲乃至世界前列的富足生活,直講的兩嘴冒白沫,聽得臺下的漢奸們涎水滯留、兩眼放光。
崗部直三郎話鋒一轉,開始講開了日軍的戰績。據他講,武漢前線日軍已經攻進了武漢近郊,對武漢三鎮形成了合圍之勢,此戰很有可能活捉蔣介石,一戰定中國。廣州方面日軍進展迅速,余漢謀部隊根本不堪一擊。據空軍偵察報告,廣州城已經開始出現逃亡,相信不出半個月,廣州城頭將高高飄揚太陽旗。只要占領了武漢和廣州,即令在武漢沒有活捉蔣介石,他的政權也淪為了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權,除了向皇軍投降,再無出路。至于的八路軍、閻錫山的晉綏軍、李宗仁的桂軍等等雜牌武裝,要么被皇軍徹底消滅,要么接受改變,再無他途可走。
武漢前線和廣州前線,抗日軍民寧死不屈,浴血奮戰,事跡感天地、泣鬼神,本來是文化人大寫特寫、熱情謳歌的對象,但是在這群文化漢奸的眼里,那都是不識時務。他們陶醉的是日軍的輝煌戰績,對死難的同胞沒有半點的同情。聽著崗部直三郎吹牛,這幫家伙還只嫌牛皮吹的不夠大,沒有把牛皮吹破。一個不入流的文化混混激動之下,竟然喊開了皇軍萬歲。
崗部直三郎吹牛結束,開始表揚有遠見的、有理想的、熱愛中國的、真心實意替中國老百姓考慮的留日文化名人了。先表揚的自然是王揖唐了,說他眼界開闊,學問精深,不但縱橫于民國政壇多有建樹,還是中日兩國學子們共同推崇的中國國學大師。特別是支那事變前后,王先生率先響應皇軍推翻蔣介石反動政權和消滅的義舉,在華北政務委員會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籌建中多有辛勞,成就令世人矚目。最難能可貴的是,王先生對以文化推動中日親善身體力行,不但積極籌組“國學院”,還利用暑假期間舉辦幼兒訓練班,從娃娃抓起,促進中日文化融匯,可謂高瞻遠矚,為常人所不能為。根據王先生的貢獻,他決定奏報天皇,在適當時候邀請王先生訪問日本,晉見天皇陛下,祭拜。
王揖唐這狗漢奸,聽了崗部直三郎的話,不以為恥,反而激動的泗淚滂沱,站起來朝著崗部直三郎就是一個九十度的鞠躬,然后也不管淚水和鼻涕把胡子都打濕了,激動地說:“老夫慚愧,老夫慚愧。今日聽聞參謀長閣下一番教誨,勝讀十年書。不,是勝讀二十年、三十年書。參謀長閣下猶如慈父一般,循循善誘,導人向善,善莫大焉。老夫定當遵循慈父教誨,再接再厲,為大東亞圣戰和日滿蒙一體鞠躬盡瘁,傾盡綿薄之力。”
得,這狗日的老漢奸驚人不要臉到認賊作父了,當著這么多人的面給崗部直三郎叫爹了。
喜得崗部直三郎眉開眼笑,竟然招手命令衛兵又搬了把椅子,讓王揖唐坐在自己身邊,也不嫌他胡子上的鼻涕淚水白花花的埋汰人,拉著他的手勉勵他好好干,前途大大的。
想那王揖唐已經胡子花白了,哪里還會有什么前途么?他唯一的前途就是等著接受正義的審判,等候那顆要他命的子彈什么時候飛過來。可這滿屋的漢奸們不這么想,在他們的思想里,武漢馬上就要淪陷,廣州馬上就要淪陷,中國最富庶的地方眼見都是日本人的了,崗部參謀長說前途大大的,那就一定是前途大大的。于是,這些文化漢奸們鼓噪起來了,又是鼓掌,又是叫好,弄得會場里烏煙瘴氣。
崗部直三郎揮揮手,制止了這幫漢奸們的鼓噪,開始表揚周作人,說周作人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式人物,他翻譯的日本古文化經典,放眼全中國無人能出其右。他只所以有這么高的成就,就是中日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周先生能夠站出來,支援大東亞圣戰,既是他本人的幸運,更是中國知識界的幸運。希望那些還跟著沒落了的蔣介石反動政府和窮兇極惡的瞎跑的中國知識分子,能象周先生學習,回頭是岸,幫助皇軍共建大東亞共榮圈。那樣,才有前途,才不辜負一肚子知識和才華。
周作人和王揖唐不同,名聲沒他那么臭,肚子里也確實有貨,單論文學成就來講,周作人的散文在那個時代絕對是第一流的。他和錢稻孫一樣,都是對日本文化研究過深,研究的越深就越仰慕日本,同時在思想深處也產生恐懼,認為千萬不敢抗日,不抗日的話,就是亡國了也可以保留種族,一抗日就必然是既亡國又滅種。就是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加上他的日本老婆的枕頭風,就羞羞答答、半推半就地當了漢奸。當然,這只是他現在的狀況,以后會不會跳出來瘋狂表演,那誰也說不準。
長袍短褂的周作人聽了崗部直三郎的話,也放下了矜持,站起來向崗部直三郎鞠了一躬,從身上抖抖索索摸出來500元聯合券,雙手呈給崗部直三郎,說是他捐給皇軍的。數目雖然不多,但是心意是誠懇的。請參謀長閣下笑納。
崗部直三郎哈哈大笑,連聲喲西,讓衛兵接過周作人的捐款,然后從衛兵遞過來的皮包中掏出一根一兩中的小黃魚,塞進周作人的手中,說是周先生家里人口多,經濟不寬裕,這根金條就是大日本帝國陸軍華北方面軍將給周先生的,數目不大,聊補家用。以后周先生有樹木困難寬裕直接向皇軍提出,皇軍一定給予解決。
周作人的個子越發的顯得低了,身材也越發的顯得瘦小了,接過金條的手不停地顫抖,連聲道謝:“誠惶誠恐,誠惶誠恐”
崗部直三郎跟著寺內壽一學了那么長時間,牢籠人心的手段也日趨高明。接下來他就開始表揚和周作人狼狽為奸的錢稻孫。
這錢稻孫是浙江吳興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他的祖父錢振常是清代同治舉人,做過禮部主事、紹興龍山書院山長。他的父親錢洵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擔任過中國駐日、英、法、德、俄、荷等國使館的參贊和公使,武昌起義后領導湖州光復,做過湖州軍政分局民政長、浙江圖書館總理,在任時編成《文瀾閣缺書目錄》、《壬子文瀾閣所存書目》5卷。離職后,發起籌措專款,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缺書13種,缺卷20種,共268卷,著有《二二五五疏》2卷,《中俄界約覯注》7卷等目錄學著作,后赴北京任大總統顧問。他的母親單士厘更了不得,是我國最早邁出閨門、走向世界的知識婦女之一,著有《癸卯旅行記》、《歸潛記》、《清閨秀藝文略》等著作,是我國第一個撰寫出國游記的女性,是我國第一個使用公歷的人,也是把俄國作家托爾斯泰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位女作家,最早把歐洲神話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人,當得起中國婦女的光榮和驕傲這個名號。
現在提起錢稻孫幾乎無人知道,但是提起他的叔父錢玄同、親侄兒錢三強、堂弟錢仲聯和學生喬冠華、茅盾、曹禺、楊聯陞來,大家就會明白錢稻孫的學術成就、翻譯成果是多么巨大了。他和魯迅原來是密友,中華民國的國徽就是他和魯迅、許壽裳三人合作設計的,圖案就是他畫的。可惜的是,他的親屬和許多學生都在為民族獨立而求學而奮斗,他卻逐漸與魯迅疏遠,而和周作人走到了一起,成了文化漢奸。所不同的是,周作人在日軍面前還稍微矜持一下,錢稻孫卻是直接投進日軍懷抱。
只聽崗部直三郎表揚到:“錢稻孫君是中國翻譯界的巨匠,他的成就首先來自于在日本接受的完整的從小學到中學的基礎教育,然后才有游學歐洲、畢業于意大利羅馬大學的深造。錢君在支那事變后,積極奔走呼號,參與皇軍發動的思想戰,協助湯爾和先生恢復國立北京大學,教授灌輸親日滅共思想,使中國民眾,尤其使知識階層及青少年,認識到自己應該成為東亞新秩序的共同建設者。”
崗部直三郎還要再說,就見一個參謀急匆匆地沖進了會場,也顧不得參謀長閣下正在發表重要講話了,直接就立正喊開了報告:“報告參謀長閣下,有緊急軍情請你決斷”
崗部直三郎正講的起興,驟然被人打斷,臉色馬上就變了,轉身對著那參謀就是一耳光:“巴嘎,禮貌的沒有成何體統?”
打歸打,罵歸罵,崗部直三郎心里也明白,如果不是特別重大的事情,這參謀也不會風風火火地沖進會場打斷他的講話的。
接過電報一看,崗部直三郎登時就暈倒了,慌得坐在他身邊的喜多誠一、王克敏、齊夔元、王揖唐、湯爾和等人趕緊站起來過去扶他。
那王克敏、齊夔元都是梟雄,最是狡猾,趁攙扶崗部直三郎的當口,不約而同地把眼睛瞄向了電報紙,只看了一眼,就知道第十二軍司令官尾高龜藏出事了,而且是出大事了。兩個人忍不住抽了口冷氣,感覺從頭發梢到腳趾頭全部涼颼颼的。
崗部直三郎醒過來后,緩了緩神兒,交待喜多誠一主持會議,繼續開會,自己步履蹣跚地離開了會場,向坐車走去。
回到司令部后,崗部直三郎迫不及待地拿出昨天晚上以來第十二軍發來的電報,坐在那里仔細地研究一遍。這一研究,崗部直三郎就大罵尾高龜藏和小林淺三郎兩個純粹是笨豬,自己已經提醒他們八路軍的目標是消滅一第三十三師團,并且已經命令他們將兩個師團運動到一起,形成抱團的重兵集團,固守待援,可這兩個蠢貨到華北時間太短,不知道劉一民的厲害,尾高龜藏竟然敢前去濰縣。這下好了,落到八路軍手里了吧讓大日本陸軍和天皇陛下丟人了吧
崗部直三郎畢竟不同于小林淺三郎,他馬上意識到八路軍能夠控制二十里堡機場、活捉尾高龜藏,說明濰縣的一0八師團司令部除了問題,最起碼是坊子的一0五聯隊除了問題。要不然八路軍不可能知道尾高龜藏要到濰縣去,更不可能無視一0五聯隊的存在,直接攻占要飛機沒飛機、要守軍沒守軍的二十里堡機場。
一想到這里,崗部直三郎就想起了寺內壽一大將說的,劉一民部隊有一支特別精悍、攻關奪隘的小戰隊,不用說,偷襲徐州機場、活捉尾高龜藏都是他們的杰作了。這樣一想,崗部直三郎就聯想到喜多誠一對東久爾宮捻彥王死因的調查,心里忽然明朗了許多。
崗部直三郎沒有猶豫,立即給小林淺三郎發去電報,命令他嚴密偵查濰城和坊子情況,弄清楚濰城和坊子到底是不是被八路軍攻占。如果濰城丟失,則第一第一第三十三師團應該對濰城發起攻擊,搶回尾高龜藏。
發完給小林淺三郎的電報,崗部直三郎馬上給大本營發報,把小林淺三郎發來的幾封電報綜合了一下,上報了綜合敵情和自己的處置。然后,崗部直三郎又給裕仁天皇發了密電,懇請天皇陛下立即任命強有力的第二軍司令官,飛往濟南坐鎮。同時懇請天皇命令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迅速回任主持大局。
各位書友:今天太晚了,就寫到這里。明日繼續更新。請朋友們把票票砸出來,支持山人加快更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