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錕的阻撓并非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著親身經歷的體會。
當年,他率部駐扎在保定,那時候段祺瑞還是北洋軍政府的大佬,當家人。陸軍總長徐樹錚的威風是曹錕學不來的,也看不上的,什么玩意啊!狗仗人勢的東西,對手下將領吆五喝六的樣子,不知道的還以為徐樹錚是大總統呢。
徐樹錚一年之中一半的軍備視察都要經過保定府,曹錕每每想起他站在火車站前迎接徐樹錚的那張大餅臉,對方眼神中仿佛看傻子一樣的輕蔑,讓他氣的恨不得將徐樹錚綁到小胡同里,親手掐死這個‘段系’的死硬分子。
在曹錕的眼中,吳佩孚也應該和徐樹錚一樣討厭。
他是不討厭吳佩孚,而是吳佩孚在從軍之前還有一個身份,是讀書人,他們都是秀才。
倒不是曹錕對讀書人有偏見,讀書人腦子靈活,見多識廣,歪點子一個又一個,一肚子壞水,在曹錕的眼里都是本事。他主要看不上的是那些帶兵的讀書人,這樣的人總是給他一種很危險的感覺,比如徐樹錚。
另外,曹錕也離不開吳佩孚,容不得一點閃失。對于曹錕來說,舍棄夏壽田還是能夠接受的:“夏先生,你聽我說,我和子玉都是粗人。王學謙雖不太地道,但是個喝洋墨水的,一肚子黑心腸,我怕到時候子玉去了吃虧。夏先生就不一樣了,你是有文化的,你們之間說話對路。”
夏壽田歪著腦袋心中哀怨,這話聽著怎么就那么別扭?
既然逃不掉,干脆提條件吧?夏壽田開口道:“大總統,你準備談到什么程度?”
曹錕小心翼翼的問:“你覺得讓王學謙放棄福建可能嗎?”
見夏壽田臉色黑了幾分。曹錕尷尬的笑了起來,咯咯的笑聲,像是一只不安分的老母雞。好不讓人心煩:“我可以讓他當閩浙巡閱使……”
夏壽田閉著眼睛,干脆不搭理曹錕。這那里是條件。是找上門找不痛快。孫傳芳去福建的用意,能瞞住夏壽田嗎?當初的想法就是為了夾擊浙江的王學謙,這是給人上眼藥呢?
浙軍出兵就表明了態度,既然勝利無望,那么只能議和,而議和的條件肯定會將浙軍的既得利益保持下來,然后名義上和北洋政府獲得外部宣傳口徑上的一致。就一個什么實惠都沒有官印,王學謙會在乎?王學謙不在乎。那么夏壽田去浙江的談判只能是無疾而終,結果顯而易見。曹錕最后遮遮掩掩的提出:“所有的條件夏先生做主好了。”
夏壽田也只能點頭,原本曹錕在夏壽田輔佐的高官眼中還是不錯的,最大的能力就是運氣好。
在多年的從軍生涯中,曹錕是一名福將,甲午那年在朝鮮打敗仗的時候,他的部隊死傷摻重,他全須全尾的從朝鮮戰場回來了。就像是野外行軍一樣,就是累得慌。別以為曹錕是個兵油子,躲在了當兵的后面做縮頭烏龜。他也帶兵沖了,可子彈就是繞著他走,你說奇怪不奇怪。
接下來就更妖了。曹錕多次帶兵出征,仗沒打,就贏了的怪事屢見不鮮。
于是,曹錕就收到了上司的賞識,認定曹錕是有大福源的人;也獲得了部下的愛戴,當兵的真不愿意真刀真槍的上戰場。
可曹錕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讓他帶兵打仗,他私下里尋思燕京城里的將軍有一個算一個,他都可能要輸。要是身邊沒有吳佩孚幫襯。他臉上說話的底氣都沒有。
吳佩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曹錕一定不容閃失。
于是。曹錕真摯又不善于隱藏的眼神看向了總統府秘書長夏壽田。
后者臉都綠了,作為大儒。輔佐過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段祺瑞的超級幕僚,他也知道說臟話是不好的,是不文明的,是沒有素質的行為,但此時此刻,他必須要用一句響亮的臟話來表示心中的憤慨和不滿:“我艸!”
當然,作為精英幕僚,夏壽田的城府藏一句話的涵養還是有的,不至于當著曹錕的面罵人發泄心中的不滿。
可面對曹錕的眼神就不一樣,有種讀書人的仇恨,陰毒中帶著那種不為人知的詭計。
“大總統,夏秘書長恐怕不太合適吧!”
“他去至少不用擔心被扣押下來,你去就難說了。”
就算是吳佩孚也覺得曹錕做事不太厚道,當然也要分情況。夏壽田在曹錕身邊,至少還能做到提點的作用,讓曹錕知道哪些話該說,那些話不該說。
政客的心腸,說不好聽一點,都是黑心爛肺的主,誰肚子里沒有一點陰謀詭計?就曹錕的心思能琢磨透手下人的齷齪念頭?這就需要有一個聰明人,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在邊上輔佐。在吳佩孚看來,夏壽田是一個非常適合的人。
輔佐過三任大總統,有足夠的經驗來應對政府中出現的任何麻煩。這樣的人,在段祺瑞的身邊或許不太需要,段祺瑞本來就是聰明絕頂的人物,根本不需要在政務上有所提醒。但曹錕不一樣了,誰讓他智商感人呢?選舉的時候,連自己賄賂議員這樣的實話都敢在議員投票時亂說,這家伙直的讓人感覺突然。
其實,曹錕并非傻的沒救了。
這家伙在之前,身上還是有很多閃光點的。
比如說講實話,為人直爽。這給他在是仕途上的幫助很大,前幾年袁世凱想要當皇帝,段祺瑞反對,甚至激烈的辭職,離開政府部門;馮國璋也不支持;就連袁世凱的政治盟友徐世昌也措辭嚴厲的公開發言,反對袁世凱稱帝。
可正當所有人都不敢說話的時候,曹錕冒出來了,他堅決支持袁大總統當皇帝。
理由質樸的感人,用曹錕的話來說:自己當官,能夠光宗耀祖。撈錢,都是袁世凱的賞識和提拔才有了如今的好日子,袁世凱想做啥。他都無條件地支持。
沒有那個上司會不喜歡這樣的部下。
曹錕在平步青云的同時,性格上的變化其實并不大。當然。前提是他上頭有人罩著,等到哪一天他突然發現頭頂已經沒有人約束他的了,他就要抓瞎了。因為說實話,講心里話,是他一貫的風格,他是心里藏不住事的人,讓他憋著,關鍵是憋不住啊!
曹錕心里有點想法。當場就說出來了。正因為這一點,讓夏壽田非常為難,作為大總統,一言一行都是被人關注的焦點,難道說幾句模棱兩可的話會死嗎?
當然不會,但曹錕真要是這么做了,會難受,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這是一個認死理的家伙,曹錕身上唯一的有點。講真話,也在他大選了大總統之后變成了身上最大的缺點。夏壽田真的受的夠夠的了,心頭狠下心。干脆這個官不當了。他這輩子的財產足夠他和兒孫們享福了,主要還是他估計逃不掉南下的命運。
上海,法租界。
楊度的別墅內,夏壽田唉聲嘆氣地向老同學訴苦,他們都是晚晴大儒王闿運的學生,這位是晚晴的文壇大宗師級別的人物,他門下的學生,有像楊度、夏壽田這樣的頂級幕僚;劉光弟、楊銳這樣的改革派先鋒;還有廖平等經學大師;甚至有人將王闿運當成晚清第一奇人。
王闿運在當年輔佐曾國藩的時候,其中最大的一樁謀劃就是想讓曾國藩稱帝。終結滿清的統治。
可見,王闿運的輔佐之術是帝王術。
而楊度和夏壽田是王闿運門下最出色的學生。兩人卻經歷著生不逢時的感慨。
楊度心灰意冷之下離開政壇,而夏壽田繼續堅持。
可讓楊度詫異的是。連夏壽田都對政壇開始心灰意冷了起來。這讓楊度卻有點把不準同門好友的脈搏,到底出什么幺蛾子了?不是說曹錕什么話都聽夏壽田的嗎?
這可比楊度輔佐袁世凱當幕僚的日子好過的多啊!
“師兄,是否曹公身邊人挑唆,讓兄長為難了?”
夏壽田擺擺手道:“這倒不是,哎……”
又是一陣長長的嘆息,夏壽田能說自己輔佐曹錕最大的問題并非是否受到曹錕的信任和重用,而是輔佐的那位太傻嗎?
“坐在那個位置上的人是需要大智慧的,或許我們都已經過時了,也可能是生不逢時。也就是老師當初遇到曾公,才有那么一點希望,可惜最后……”
楊度落寞的語氣中帶著一絲不甘,民國的問題很多,封建殘余,帝王殘余,軍閥割據,加上列強的環視……太多了,多了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都不曾有過的復雜。
光從國內的局勢來說,短期獲得統一就是千難萬難。更不要說國家富強,人民富足了,這些都已經是奢望。
作為師兄,夏壽田的心中當然明白師弟楊度在感慨些什么,生不逢時?確實可能有,但并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積弊依舊,難以下手的無可奈何,對于這么沉重的問題,夏壽田不準備多加討論,因為說不出個所以然,就成了無病呻吟,徒招煩惱:“對了,聽說你加入‘國黨’了?”
楊度愣神點頭:“沒多久就后悔了。”
夏壽田一口酒卡在了喉嚨口,一陣聲嘶力竭的咳嗽之后,仰起頭,雙眼中充滿了血絲和淚水,這是被嗆的,可內心同樣是翻天巨浪:“后悔你還加入?”
楊度仰天長嘆:“他太能說了,我太單純了。”
言下之意就是孫大先生的蠱惑能力天下第一等,而楊度是識人不明。也可以這么說,陳炯明的叛變成了孫大先生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危機,而楊度的棄暗投明,卻成了孫大先生宣傳的武器,成了粉飾其政治路線的工具。
楊度是聰明人,從孫大先生的通電就發現了端倪。
民國的政壇發生的烏龍事件數不勝數,孫大先生在陳炯明兵變事件中灰頭土臉的逃到上海。
這次還算好,以前孫大先生在政壇摔跟頭都是要逃去日本的……
可問題是,陳炯明的叛亂太過突然,對‘國黨’的打擊也是最大的。按理說,孫大先生極力拉攏下臺的段祺瑞,在東北的張作霖和曹錕反對,曹大總統在燕京聽到孫大先生的倒霉事一定會歡歌雀躍。可讓人奇怪的是,曹錕竟然將陳炯明也定性為叛黨。
敵人的敵人,還是敵人。
這其中有夏壽田的斡旋,同時也是曹錕在政治手腕上的幼稚。其實只要給陳炯明一個合法的身份,這位‘國黨’軍方的大佬在廣東的控制就更加的穩固,而‘國黨’在民國最大的老巢也注定將失去,再無翻身的希望。可惜,曹錕并不是一個能看地清楚的人,才稀里糊涂的聽信了夏壽田的‘讒言’,也算是幫了一把師弟楊度從中調和。
但此刻讓夏壽田為難的是,他原本是想要通過‘國黨’的關系,去杭州和王學謙談判。
現在看來師弟楊度在‘國黨’也不如意,恐怕難以從中說和。
“師弟,你覺得請孫大先生從中調和福建的局勢,是否有和平解決的可能?”夏壽田試探的問了一句。
楊度搖頭反對道:“王學謙對‘國黨’的宣傳并不認同,恐怕難以說和。不過我可以介紹一個人,或許他能夠幫上忙。”
“誰?”
“杜心五?”
“是他?”夏壽田是見過杜心五的,不過當時是在燕京,倒霉的杜大俠是作為‘國黨’派遣內閣的成員在燕京主持農林部的工作,可是宋教仁被刺殺成為了‘國黨’和袁世凱之間蜜月期結束,雙方兵戎相見,杜心五也就被袁世凱軟禁在燕京好幾年。
“他不是‘國黨’的人嗎?”
夏壽田有這樣的疑問也沒有什么過錯,畢竟‘國黨’這些年四分五裂,大部分早期的核心成員都離開了,孫大先生周圍的人大部分都是眼高手低的主。
杜心五離開的原因更加隱秘,很多人都不清楚,但楊度在上海當寓公的這兩年卻漸漸猜到了一些,可能和宋教仁有關,也可能會和孫大先生的第一次討袁戰爭有關。
宋教仁被刺,一開始并沒有爆發到必須內戰的地步,但是孫大先生在江陰突然舉起討伐的旗幟,公開討伐袁世凱,才成了激化矛盾的導火索。而當時在‘國黨’內部有很大話語權的杜心五、林長民、蔡元培等人都在燕京,而且對討袁毫不知情,這不是把自己人都賣了嗎?
所以楊度猜測,其中并不排除利用‘討袁’這桿大旗,排除異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