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天兵在1917

452 先進動力戰斗機(下)

更新時間:2016-05-06  作者:馬口鐵
米格9并不成功,至少在李曉峰看來是不成功的,哪怕是米高揚將機頭進氣口的那門37毫米航炮取消之后,也沒有獲得大規模量產的資格。不過為了鼓勵米格設計局的“創新”精神,李曉峰還是給了米格9生產100架的額度,這玩意兒就算再糟糕,也比雅科夫列夫的那個攢機貨強,雅克15的作戰半徑連保衛機場圍墻都做不到。

當然,這場競爭并沒有結束。前面說了,拉沃契金是信心滿滿的投入到了噴氣式飛機的射擊之中,的想要超越雅科夫列夫,而他精雕細琢的產物就是拉15。

這個拉15可能很多同學都不熟悉,歷史上的產量也是極其有限。但是沒關系,沒見過拉15不要緊,見過米格15就成。因為米格15和拉15簡直是太像了,就像一對雙胞胎。

實際上它們也可以說是雙胞胎,航電、發動機幾乎都是一模一樣。唯一的差別就是拉15的性能比米格15稍微好那么一點點。不過強得有限。

這個時空中拉沃契金的拉15在1944年10月首飛,而僅僅過了一個月,米高揚和格列維奇就追了上來,這兩位傾盡全力的設計米格15也飛上了藍天。

前面說了米格15的性能比拉15稍差,但是沒有太大的差距。按道理說米高揚和格列維奇又要悲劇,但是這一次情況稍有不同。因為米格15在其他方面大大超過了拉15。比如說生產更簡單,比如說維護更方便。而這兩項性能對生產廠和用戶來說特別的重要。所以最后的結果是拉沃契金功虧一簣倒在了終點線上。

從1945年5月開始,米格15進入生產,雖然沒趕上同德國人交手,但是在太平洋戰場的最后階段。成功的給了日本顏色,也讓英美大為吃驚。

而這也造成了后面一段口水仗,英國人強烈的控訴了蘇聯的間諜行為。因為他們發現米格15使用的發動機幾乎跟羅爾斯羅伊斯的尼恩發動機一模一樣。這種離心式噴氣發動機雖然不算先進,但勝在生產簡單使用可靠。特別符合蘇聯的國情。

反正英國人對此是相當的惱火,再一次狠批軍情六處和軍情五處的無能,讓俄國人從容的盜走了尼恩發動機,那是讓李爾文相當的難堪。

當然,我們都知道實情不是那么回事,這是某仙人的在聚寶盆里買的,跟間諜沒啥關系。其實英國人最不忿的倒不是蘇聯獲得了尼恩發動機,其實這個發動機技術英國出售毫無壓力。哪怕是賣給蘇聯也沒啥。因為這種離心式發動機技術潛力相當有限,根本就不是未來的主流,未來的主流還是軸流式發動機。落后的離心式發動機賣了換小錢錢也是不錯的。

比如說歷史上英國人就慷慨大方的向蘇聯出售了尼恩發動機的實物和技術,有神馬問題?

不過有一種說法是當年是工黨執政,說英國的工黨就是工人黨,同情社會主義的蘇共,所以在慷他人之慨出售了相關技術。實話實說,這真心是扯淡,尼瑪工黨如果跟布爾什維克是一路的,后面艾德禮能跟美帝一路扼殺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

英國人歷史上之所以向蘇聯出售部分“高精尖”技術。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部分技術雖然英國已經完全掌握了,但蘇聯也即將掌握。技術封鎖的意義不大,還不如賣了換錢。此外,當年的國際局勢也很微妙,五個流氓里真正為頭的是英美蘇三巨頭,而這三巨頭中英國一點兒優勢都沒有,出于外交平衡的考量,英國人決定拉攏蘇聯制衡美國,這才給蘇聯一點甜頭。等丘胖子二次上臺,鐵幕一拉上。你看看后面還有啥?

之所以要提一下尼恩發動機,最主要的原因還不是跟英國的口水仗。而是這種發動機的生產廠家很特殊。這種已經落后而且潛力不大的發動機是北方工業航空動力部門生產的,而且還是某仙人特別關照下生產。

在最初上馬尼恩發動機時。在北方工業集團內部是有頗多爭議的,因為當時最緊俏的還是活塞發動機,不管是北方工業版本的vk100系列(原m100系列)還是地面的北方工業版本b2發動機銷量都相當的不錯,那時候訂單可以說是數以萬計。這時候費那個力氣搞什么噴氣發動機,這不是吃飽了撐的?

持有這種意見的包括維多利亞以及某仙人便宜老爹,這兩位都是一切以經濟說話,只要能賺錢殺頭的買賣都肯干,而為了賺大錢,他們才不想浪費寶貴的時間搞什么噴氣發動機。

當時內部的反對意見還不止這一種,另一種技術流的反對意見屬于某仙人的偽娘老哥,那位根本看不上離心式發動機,認為德國線路的軸流式發動機更有潛力,強烈的反對上馬落后項目。

客觀上說康斯坦丁的意見有道理,噴氣式發動機中離心式的確實沒啥搞頭,潛力有限,很快就會被淘汰。但是,李曉峰認為北方工業的底子還是太薄了,軸流式發動機固然先進,但是其技術要求更高。不要說北方工業,蘇聯搞噴氣動力的初期,軸流式項目走得就相當的不順利。

李曉峰很清楚,永遠都不要想一口氣吃成胖子。尤其是技術方面更是一點兒馬虎都不能有,必須本著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想抄近道,最后的結果恐怕反而是欲速則不達。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就是后世的“太行”發動機,最初在定型的時候為了搶進度,該做的實驗不做完,最后到了生產環節一堆堆預料不到的問題全部爆發。結果導致太行實在不太行。最后只能老老實實的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補上之前想省下的路慢慢解決問題,這才讓太行變得刊用。

不光是土共犯過這種錯誤。當年美帝一樣也在這個問題上栽過跟斗。大名鼎鼎的f15一度成為機庫皇后,原因就是普惠的f100出了岔子(當然,有一說一。當年的f100和后來的太行雖然都造成了一批機庫皇后,但是當年的f100不管是使用狀態還是壽命都比那時候的太行強。甚至可以這么說。刊用的太行恐怕也僅僅達到了當年f100的水準,而這就是兩國技術水平差距的最好體現)。

李曉峰決定汲取這個教訓,決不在基礎研究上省時間打誑語,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咱們一步步往前追。尼恩的技術是不咋地,但是用來練手不是挺好。而且未來尼恩裝配的用戶是相當的廣泛,以米格15和米格17系列戰斗機的產量來說,足夠北方工業一把的了。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李曉峰是強力的堅持。無論誰反對都沒有用,所以從1941年開始,北方工業就開始上馬尼恩發動機項目,到了1943年,第一臺樣機開始試車,其進度還是相當快的。而到了1944年,北方工業就開始量產尼恩發動機,正好滿足米格15的生產需求。

而看看同一時期蘇聯官方主導的噴氣式發動機項目,大部分都不順利,原因就是軸流式確實對蘇聯來說難了一點。比如以前曾經提到的留里卡。這位就在al7發動機這個坑里不斷地撲騰,和他難兄難弟蘇霍伊一起差點就鋼鐵同志趕絕嘍。如果不是鋼鐵同志駕鶴西去,這兩位真心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不過話也說回來。留里卡的al7發動機其實還是不錯的,比同時期圖曼斯基的rd9系列和米格21用的p13推力都大得多。而且基于al7的蘇霍伊蘇7系列其實性能也不錯。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此時蘇霍伊和留里卡這對難兄難弟還得繼續苦熬,尤其是留里卡,暫時還得慢慢的磨礪,等著跟蘇霍伊一起在蘇7戰斗轟炸機上打翻身仗吧!

從后來的情況看,李曉峰的決定是對的,在山寨出北方工業版本的尼恩發動機(蘇聯型號ni1發動機)之后。光是在蘇聯就銷售了15000臺,如果再算上出售給華夏以及世界階級兄弟的那些。妥妥的超過兩萬臺。

ni1的巨大成功不光讓北方工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益,更主要的是培養出了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在此后。應用在米格17上的ni2,以及適用于米格19和米格21的ni3和ni5,以及用在西科斯基新一代通用直升機上的ni4都獲得了成功。這使得北方工業公司成為和羅羅公司、通用電氣、普惠之后的航空動力巨頭。

而且尤為強大的是,北方工業不光涉足航空動力,在陸基、海基動力上也有相當的建樹。比如就在1943年,就在蘇聯海量的生產b2發動機的時候,在李曉峰的要求下,北方工業就開始了新一代替換b2動力的換代產品。這種新一代柴油發動機將完全突破b2的條條框框,在最大功率和使用壽命上有了極大的突破,在蘇聯之外的非傳統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在海上,北方工業生產的新式18缸高速柴油機廣泛應用于社會主義陣營的驅護艦。到了五十年代末,北方工業更是第一個拿出了刊用的艦用燃氣輪機。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說了也是白搭。面對德國戰機性能飛速的提高,最簡單和最快捷的辦法還是對現有戰機進行改進。比如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更換動力系統。比如說,雅科夫列夫這么干了,給雅克3m1更換vk108發動機。

請注意,這個vk108并不是歷史上那個w型氣缸的怪物,而是基于vk107的深度改進,增加了渦輪增壓裝置并優化了可靠性,最大功率提高到了兩千馬力,這讓裝備了這種發動機的雅克3m2各項性能穩定的超越了fw190d,尤其是高空性能方面有了極大的改善。

改進了發動機的不僅僅只有雅克3,已經投入生產的拉7也開始換裝功率更大的ash71發動機。前面說過。歷史上這種十八缸星型活塞是超級坑爹,進化成為ash73之后才堪用。但是這個時空因為有李曉峰的干預,ash71的性能尤其是可靠性有了極大的提高。前面蘇霍伊設計的蘇6就采用這種發動機。而此前一直用ash82系列發動機的拉沃契金也看上了這種大功率發動機,經過簡單的試飛。就將其用在了拉7的生產中。

不得不說ash71確實是個香餑餑,盯上這款發動機的不光有蘇霍伊和拉沃契金,另一邊生產轟炸機的圖波列夫也看上了這款發動機,準備將其用在新一代戰略轟炸機上。

其實歷史上也是圖波列夫首先在山寨版b29也就是圖4上首先應用ash71的改進版ash73。根據對比試飛,蘇聯版本的b29比美國原版的早期型b29還強點,至少發動機上是強點。

美國人最初在b29上使用的萊特旋風的r3350星型發動機可靠性相當的有問題。原因很簡單,星形發動機靠空氣冷卻,而其氣缸環繞在傳動軸四周。一般是5個、7個或者9個圍成一圈。

星型發動機氣缸多了發動機直徑自然也就大了,然后空氣阻力就大。而且圓周的空間是有限的,氣缸越大一圈能容納的氣缸就越少。如果還想增加氣缸數量,辦法是在第一排星型氣缸的后面加第二排。

你想想,氣缸要靠風力冷卻,自然是第一排迎風的氣缸散熱更好,而后面那排氣缸散熱肯定沒第一排那么好。最極端的是二戰末期美國弄出4排28缸發動機給b36遠程轟炸機用。顯然4排散熱會相當困難,而且b36為了增加航程螺旋槳放在機翼后面(其實其發動機反著裝)導致設計中最耐熱一排氣缸放在最前面,最不耐熱的氣缸在最后面最熱的地方,結果經常著火。這就有了b36被戲稱的6臺發動機兩臺在冒煙。兩臺在著火,另外兩臺已經燒毀了。

而最初版的b29就也是多排星型發動機,其氣缸始終面臨著過熱的問題。美國人的解決辦法是直接換了一款更好的四排28缸的r4360。

財大氣粗的美國人當然可以這么干,而蘇聯就沒有那個底氣了,只能吊死在ash71這棵樹上,死磨硬泡搞出了ash73。比較有意思的是,當美國人得知蘇聯山寨了b29時,表現得很輕蔑,認為蘇聯的山寨貨一定不如他們的正版。不過實話實說,這種認識是有問題的,因為圖4還真比早期型的b29強。原因就在發動機上。

早期型的b29用的是18缸的r3350,不光是可靠性有問題。最大功率也只有2200馬力。對于龐大的空中堡壘來說,這個動力是有點不夠的。而蘇聯的圖4用的是ash73。最大功率2400馬力,比r3350強一些,自然的圖4的性能也就好一些。

只不過美國人始終認為ash73就是r3350的復刻版,始終瞧不起俄國人。但是實話實說,ash73和r3350沒啥關系,雖然兩者都是18缸星型發動機,但俄國人真沒山寨r3350,其技術源頭是ash71。當然如果美國人硬要說ash73跟他們有關系,那也能給ash73找一個美國爹,畢竟這一系發動機都源自萊特旋風的九缸發動機。

言歸正傳,當拉7換裝了ash71發動機之后,性能是直線提升,畢竟ash82fn發動機只有1850馬力,而ash71是標稱2400馬力,當然實際上因為生產工藝和技術的問題大部分產品都達不到這個功率,實際使用功率在2100馬力到2200馬力之間。不過這對拉7來說也足夠了,增加的馬力數將其最大速度提高了30千米/小時樣子,足以跟fw190d一較高下。

更何況性能更好的拉9投入生產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和拉7稍有不同,拉9將換裝性能更穩定的ash73,最大功率能維持在2400馬力的水平。哪怕是拉9增加了起飛重量最大飛行速度依然較拉7有小額提升,對拉9來說唯一的問題是ash73的壽命很不理想。好在紅軍對飛機的壽命并不是特別在乎,也就湊活著用了。倒是伊留申被坑得挺慘,其設計的伊爾18(老)客機因為采用了四臺ash73,導致經濟性相當的糟糕,直到差不多過了十年全新的渦槳發動機誕生,新的伊爾18才找到了活路……(

在搜索引擎輸入 天兵在1917 龍之谷中文 或者 "天兵在1917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天兵在1917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