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太極殿中燈火搖曳,李淵和他的臣子們相顧無言,氣氛是如此的凝重,以至于連殿外的侍從以及衛士們都屏住了呼吸,唯恐聲音大些,受了池魚之殃。
初春還有些冷,李淵年紀大了,受不得寒,可此時此刻的他,卻已顧不上什么春寒料峭,只覺得胸膛好像有一股火焰在燃燒,還是越燒越旺的那種。
他威嚴而又凌厲的目光在殿中不住逡巡來去,好像在找一個宣泄的出口。
殿中的人其實不算多,為首的是剛回京不久,并立即官復原職的中書令,宋國公蕭禹,以及尚書右仆射,魏國公裴寂。
其余幾人則是中書侍郎,莒國公唐儉,內史侍郎封德彝,兵部尚書殷開山,剛剛卸任益州行臺左仆射的太子詹士,鄼國公竇軌以及他的弟弟,左屯衛大將軍竇琮,左武衛大將軍姜寶誼,左驍衛大將軍,薛國公長孫順德。
當然,從這些人的背景中也可以看的出來,這幾年秦王在朝中勢力大增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幾人都是匆匆而來,像是內史令蕭禹衣衫多有不整,左屯衛大將軍竇琮則滿身的酒氣。
人不多,大多都是李氏宗親,其余皆為身居要職的心腹重臣,他們也是剛剛得知強敵來犯的消息。
漢王李破如今已是李唐上下繞不開的話題,兩家屢屢交戰,在唐軍接連戰敗之下,眼瞅著漢王李定安成了一地豪強,有了與眾家諸侯爭鼎天下的資格。
前些時風陵渡口一戰,徹底打消了一些人東出的念頭,于是朝野間先平蜀患,再圖其他的聲音大了起來。
由于有秦王李世民的鼎力支持,皇帝李淵雖并不認同,可也猶豫了起來,并接連下詔調河邊人馬西去,換句話說,皇帝李淵算是默認了大體戰略的轉變。
可初春之際,漢王李破率軍西來,一戰便渡過了黃河天險,殿中多為知兵之人,聽聞戰報的第一個感覺其實只能用兩個字來概括,兇險。
馮翊首當其沖,其次便是韓城與潼關,勉強再加上永豐倉,這邊是河邊幾處要隘。
當日李淵領軍南下的時候,走的也是這個老路,當時是關中大寇孫華獻了馮翊,讓李淵一舉渡過黃河,又有李秀寧相應,屈突通所率隋軍隨之大潰。
李破和李淵比不得,關西人可沒有翹首以盼漢王來救大家于水火,此時的關西地面雖說已經顯出了缺糧的兆頭,可還算穩固安寧,至少沒當初那么多的盜匪和饑民。
這些情形自然而然便會顯現在眾人心頭,而以他們的經歷,就算心有忐忑,也不會表現出驚慌失措的模樣,關西的貴族們,大多心雄氣壯,沒什么膽小鼠輩。
此時殿中的諸人其實都在消化著剛傳來的訊息,準備著接下來回答皇帝的詢問,而包括李淵在內,眼睛都時不時的望向殿門處,顯然在等待著什么。
而值得這些人相候的,自然便是當今的皇次子,尚書令,天策上將,秦王李世民了。
秦王李世民病重的消息大家都知道,可軍情如火,卻也顧不得那么多了,這里一大半人都在想著秦王能挽此危局,至少……露個面,也能讓人心安一些不是?
即便是李淵,此時恐怕也和眾人仿佛,希望次子能快些出現在眼前吧?
可見,這幾年秦王李世民雖未出京師,可分量上反而愈加重要了起來,無論皇帝還是太子,拿秦王也沒了太多辦法,瞧瞧現如今殿上這些人,除了裴寂和殷開山兩個,誰又與秦王沒有點瓜葛呢?
李淵細長的眼睛半瞇了起來,疲憊慢慢襲來,讓他頭腦有些昏沉,而他卻在努力的振作著精神,想要像往常一樣,表現出符合他身份的威嚴和穩重。
而他也比他的臣子們更能意識到當前的危險,因為長安守軍已不足以出援馮翊,征戰數載,國中疲敝不說,兵力也漸漸吃緊了起來。
重外虛內這個詞可不是后來才有的情形,作為關中頂級門閥中的一員,又乃前隋外戚,所以自進入長安以來,有著天然的優勢,可以驅使關西子弟,少慮其余。
換句話說,長安里面除了些腦子不太好使的家伙,沒誰會在這么個戰亂時節在關西李氏身后桶上一刀。
有鑒于此,大兵布設于外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這樣一來,弊端也就隨之而來,河邊一旦有事,長安這里應對的辦法也就不剩幾個了。
李淵的眉頭不知不覺間擰了起來,顯示出幾道深刻的痕跡。
等了多久了?小畜生難道真的病到連出門都不成的地步了嗎?想到這里,漸去焦躁的心一下便涼了幾分,畢竟這等時節,還是親兒子靠得住啊。
其實沒多久,腳步聲中,齊王李元吉已經大步行了進來,顧不上跟殿中重臣們見禮,便疾步來到李淵身邊,附在父親的耳邊道:“未能見到二哥,府中之人只說病著……兒臣不敢在秦王府中放肆,只能無功而返。”
沒見秦王身影,又見李元吉做派,即便是裴寂也斜眼瞅了過來,心說都什么時候了,竟然還要搬弄是非,真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李淵也是火冒三丈,外加心驚肉跳,火的是秦王竟然敢拒詔不來,還是府中下人把齊王給打發了,這得有多傲慢……
可再多想一下,火氣當即就消減了下去,秦王此時依舊在府中不見外客,難道真的是病的很重了嗎?
“你去宣詔時,可是按朕的意思講的?怎的連秦王一面也沒見便回來復命?連這點小事都辦不好,無能至此,要你又有何用?”
李淵眉目微張,越說越怒,還得顧忌當著眾人的面,不能丟了皇家體面,真真是想一腳就眼前這個小畜生踢翻在地,狠狠教訓上一場。
齊王李元吉可也覺著滿心的委屈,立即喊冤道:“兒臣怎敢曲解圣意,實是秦王府中戒備森嚴,那杜克明病的也只剩了一口氣,就死死擋在俺前面,兒臣怎敢硬闖?一旦那廝就此死了,兒臣怕是就走不出秦王府了啊。”
李淵一口氣差點沒上來,心說,你幾年前敢帶兵硬闖秦王府,逼的杜如晦,房玄齡等人逾墻而走,是何等的威風得意,現在卻窩囊成了這個樣子,他娘的,也配是我李淵的兒子?
李淵努了努力,才硬生生將這口氣咽了下去,像趕蒼蠅一樣揮了揮手,“行了,去殿外守著,不得放任何人入內。”
李元吉訥訥辭出,來到太極殿前,深深呼吸了幾口寒涼的春風,心里憋的好像要炸開一般。
此時殿內則隱隱傳出了李淵的聲音,不久,殿內眾人也開始陸續開始陳說己見,爭論的聲音也漸漸大了起來,只是離著遠了些,聽不清他們在說什么。
而作為皇帝嫡子的他,甚至不能立于殿內旁聽機要,只能待在這里看門守戶,這對于自持甚高的李元吉而言,比殺了他好像還要難受幾分。
李元吉在殿前來回溜達了幾圈,雖然火氣越來越大,可再給他幾個膽子,也不敢于太極殿前放肆,于是愈發憋屈。
守在外面衛士和太監們都瞧的出來,齊王殿下心情不好,于是大家也越發屏氣凝神,絕不給貴人發泄怒火的機會。
遠處燈火晃動,不多時,一個小太監挑著燈籠急匆匆的跑了過來,到了殿前只左右逡巡了一下,一眼便瞧見了齊王李元吉,腿一軟便跪了下去。
“稟報殿下,平陽公主殿下奉詔回京,現已入宮……”
李元吉一下來了精神,老李家的三娘子,也就是他的親姐姐,平陽公主李秀寧,應該是在永豐倉給人看管糧草呢吧?也沒聽說詔其返京啊?
李元吉眼珠兒轉悠著,按照往常的習慣,定然是要想想在其中能不能做些文章的,可這會兒嘛,一想到李賊已經帶兵過了河,太子在潼關駐守,秦王病重,父親那里心火正盛,還是不要觸這個霉頭了。
當然了,他這個姐姐可也不好惹,一想到之前在平陽公主府門前求助,卻弄的狼狽而還的情景,李元吉不由咬了咬牙……
心念電轉間,李元吉還是擺了擺手,屏退來人,轉身蔫溜溜的入內通稟去了。
這一晚的長安靜悄悄的,好像跟之前的日子差不多,可作為李唐的行政樞紐,一些人卻是徹夜未眠,殫精竭慮間,不知掉了多少的頭發。
即便是皇帝李淵嚴令眾人不得將消息外傳,可很多人還是在第一時間知曉了內情,隨之消息便漸漸傳開,幾日里,就已弄的滿城風雨。
而實際上,所謂軍情如火,河邊的戰事在渡河之戰的第二天,就已經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蟄伏于長安縣的秦王李世民也正靜靜的觀望著局勢,并篤定的認為,一切盡在料中,也許很快他就能再次品嘗到勝利的甘美滋味了。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就在這一天,留守于長安秦王府的秦王府長史杜如晦卻已來到了人生中最后的時刻。
這一天辰時,杜如晦病歿于秦王府后宅,也未引起多大的波瀾,也未留下什么房謀杜斷之類的名聲,他那滿腔的抱負以及滿腹的才華都跟著他那孱弱的身體隨風而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