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南有兩位高僧,其中一位是天竺人,另外那個是他的弟子。
這兩人在扶南比扶南國王還要受人尊敬,他們想北上到大唐來講法,可惜他們太老了,不可能受得了旅途的顛簸。
天竺是佛教的發源地,佛徒們四處傳法,足跡幾乎遍布亞洲大陸,天竺在中原素以佛法昌盛而聞名。
其實在天竺,中原也很有名氣,而且是佛法傳播大業中的重要目的地,甚至沒有之一一說。
實際上大唐根本不用那么千辛萬苦的去求取真經,派上一隊鐵騎,多了天竺和尚愿意跟你回來傳法,哼,如來佛祖就是矯情。
也就是因為離著太遠,天竺武力不高,僧人們無法平安的到達中原,不然的話,天竺僧人早就成隊的出現在這里了。
于是扶余的貴族就給兩位高僧出了個主意,我不能去就你,那就讓你來就我。
所以扶南王派出的使者想請大唐皇帝陛下派人到天竺學習佛法,再把所得帶回到大唐,讓大家都沐浴在佛光普照之下,也就都是一家人了。
想的是真美,李破是真想跟那兩個傻X說,按照佛祖所言,不經歷九九難,心也不誠啊,要不,你們先弄個猴兒來耍耍?
不過這倒是可以利用一下,派人去扶南常駐,看看扶南國內的風土人情,去的人得力的話,不定還能順便影響一下扶南的政治軍事。
攻打扶南的選項也在其中,只是扶南不是林邑,地盤要比林邑大的多,旁邊還有真臘,南邊還有很多的島嶼,加上山林密布,還真不好派兵硬來,所以說戰爭是最后的選擇。
至于學習什么佛法,算了吧,中原的和尚和信徒已經夠多的了,再讓他們和天竺僧人勾結到一處,那還得了?
這時李破不由又想到了程知節一行,之前涼州傳報,說程知節等人已經過了積石山口,進入到了高地。
再之后就沒什么消息傳回來了,也不知那廝還是不是活著?
大唐在外交上可謂是四面開花,忙活了好幾年了。
建樹其實不少。
在西北擊敗了吐蕃的入侵,并打算插手到吐蕃的內亂當中。
接著西突厥遣使來朝,重申了友好之意。
最為重要的一點則是,居于高地,常年反復的吐谷渾和羌族諸部煙消云散,不是被吐蕃人征服,就是被大唐收攏,再也無法對西北的局勢產生太大的影響了。
吐谷渾和羌族諸部的消亡以及吐蕃的內亂,讓大唐西北邊塞徹底平穩了下來,這對大唐的好處不言而喻。
而在北邊則驅逐了突厥人的入寇,頂住了開國初期突厥人的一些攻勢,如今和突厥終于定下了盟約。
東北方向更是讓阿史那多聞轉向遼東,給突厥汗國制造了些麻煩,雖然看上去人家并不太在乎,可畢竟實現了大唐的戰略目的。
東邊在海上擊敗了倭國的船隊,和新羅人有了切實的交往,不管其他的怎么樣,反正高句麗現在是麻煩了。
南邊則覆滅了林邑小國,重新收回了交趾等郡,并迫使扶南遣使來朝。
這么羅列下來也就能清晰的看出大唐用兩三年的時間,逐步穩固了周圍的疆域,已經大致上消除了隋末戰亂的消極影響,版圖一直在擴張當中。
換個角度來說,大唐已是基本渡過了建國初期的艱難階段。
大唐初年的這幾場戰爭,都可以說是立國之戰,鮮血沒有白流,大唐平定天下的成果得到了保證。
縱觀歷史,任何王朝的建立都要經歷這么一個過程,幾乎無一例外。
見過扶南使者之后,李破翻看了一些之前的案卷。
戶籍清查完畢之后,關于土地的劃分,賦稅的收繳,科舉,折沖府的設立等等,進度一下便加快了起來。
土地劃分上面,大致明年便可完成,今年主要是在北方推行,南邊要復雜一些,所以要等到明年開始。
從當前來看,阻力不大,麻煩之處還在于土地的發還問題,百姓好說,主要還是在各地貴族身上。
有些人拿著各類田契找到地方官府,這個還成,可以酌情處理,不會像在晉陽的時候,為了保證軍需供給以及安撫民心的需要,干脆的廢止了前隋時的一應土地證明,為此還殺了些人。
現在官府則不會那么不講道理,能給貴族們發還一部分財產。
可問題不止于此,還有些人憑著一張嘴巴就來討要失物,更有些人想借此上下其手或者是興風作浪。
也便成為了土地政策推行當中的阻礙,這需要堅決的鎮壓下去,這種事不可能糾纏拖延,也不用費心思量,只一個殺雞儆猴而已。
這種事抓上幾個典型,從重處置即可。
都屬于萬事開頭難的范疇,總有些故作聰明的人以身試法。
科舉也是如此,等到形成慣性就要好上許多了。
賦稅上面,過上兩年賦役就要恢復過來,封建王朝不可能一直免征民役,只要留出一定的過渡期,別弄些嚴刑峻法逼迫百姓造反,大家就都能相安無事。
還有稅法上面,大唐推行的是兩稅法,把貴族也納入到了稅法范圍當中,看上去讓貴族交了稅,其實還是未能讓李破滿意。
貴族們一般都財雄勢大,可人丁再是繁茂,也和他們占據的資源不成比例,收的那點稅只能說是聊勝于無。
想要從他們身上下手,還得著眼于控制貴族財產規模上,比如說想辦法讓貴族分家,又比如說限制貴族擁有田產的數量等等。
辦法很多,但就當世的社會環境而言,效果都差強人意,而且很難把握其中的分寸。
比如說大唐對前朝以及李淵,蕭銑頒發的一些爵位予以承認,但不會按照爵位給他們發工資,這就是一個大家都能夠接受的辦法,分寸把握的剛剛好。
有人會說你干脆的進行削爵,又能怎么樣呢?
實際上霹靂手段看著爽快,卻非常容易激起尖銳的矛盾,為政之人最重要的品質其實是懂得妥協,而非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
等到李破略略翻閱了案宗,和自己的妻子是一個感覺,今年殺的人可能要多出不少,而且有很多人在這之前就已經掉了腦袋。
各處的封疆大吏都是從戰爭中過來的人,對殺人沒有一點的忌諱,犯在他們手里,你的官位稍微小點,也就成了他們的刀下之鬼。
能夠報到朝廷的,不是高官就是名門子弟。
李破很是“欣慰”,看著他們那些亂七八糟的罪行,就會覺得高官貴族殺起來最趁手了,很能讓人心情愉悅,念頭通達。
時間漸漸來到九月末,兩場大雪一下,朝廷立馬歇菜,政事驟減,李破也就“清閑”了下來。
這時杜伏威的捷報終于傳到了長安。
海上大捷,重創了倭國,整個消滅了百濟的水軍,登陸之后又把百濟給滅掉了。
戰果卓然,讓李破聽了心里都有點沒底,杜伏威這廝不會是放飛了自我,謊報軍情吧?可一起到來的還有由新羅國主親筆遞交的國書,那應該就不會有假了。
李破不由想象了一下一萬兵出去,連番作戰,攻入百濟王城的景象,他也不知道是百濟人太過柔弱,還是杜伏威走了狗屎運,或者是唐軍太能戰了?
誰知道呢,從捷報的描述來看,簡直就是摧枯拉朽。
尤其是泗沘城一戰,不到兩千的唐軍在杜伏威的率領之下,竟是擊潰了百濟人的十萬大軍。
李破覺得肯定是有所夸大,要不然就是百濟人的主帥踩到了石頭上,掉下馬來摔死了,不然的話,農民軍也沒這么脆弱嘛。
不管怎么說,都是戰果輝煌,一下就把李道宗率軍滅亡林邑的功勞給比了下去。
李破就算有些狐疑也是大喜過望,他又仔細的閱覽了一下新羅國王金德曼的親筆書信,信中開頭就稱呼他為圣德天子皇帝陛下,李破心里不由點頭,很知情識趣嘛。
就是文字上看不太懂,新羅人用的是漢字,只是以小篆之類的古字體居多,讓文學修養不甚高明的他立馬抓瞎。
不得不讓顏師古念來給他聽。
自己則在心里念叨著,統一字體還是很有必要啊,尤其是這些外邦之人,來來往往的人越來越多,讓他們學習漢話漢字才是正經。
反之讓讀書人學一學外邦的語言和文字也很有必要……
新羅人這次認認真真的打算向大唐稱臣了,請求他派出使臣進行封賜,并派兵駐守,歸附于大唐之意都不用再思量,人家請求的就是這個。
文中還深表歉意的說,因為過于倉促,又到了冬季,路途遙遠的關系,未能向大唐皇帝陛下獻上厚禮,實在失禮之至,明年年初會再次派人過來,接引大唐使臣東渡新羅。
誠意滿滿,讓李破終于有了一點萬邦來朝的感覺。
就是不知道新羅人跟高句麗人是不是也這么交往過,想到這個,李破興致略減,又想起新羅的那些后代們的糟爛表現,頓時理智重新占領了高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