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最快更新!
長安和平壤城一樣,已是一片銀白。
只是這里祥和而又繁榮。
大唐元貞六年就要過去了,十月間,朝廷各衙署便都清閑了下來,很多人已在整理公文,記錄入檔,等到了十二月,就可以報上去,然后便可歇衙回家過年了。
當然了,這是對于大部分衙署的官員來說,如今兵部和戶部就不成。
攻打高句麗的戰事只要沒有結束,就算年關到了他們也閑不下來。
太極殿偏殿當中,被召入殿內的臣下們施禮入座。
十多人,對于一個小朝會來說人可不少了。
匠作監的幾個主官,以匠作大監竇師綸為首。
少府的人,由少府監韋節,少監段綸為首。
還有就是太常寺的官佐,是太常卿宇文儒童領著。
太常寺,少府的官員屬于內臣,工部和匠作監的人則在外臣之列。
不過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是大唐的工業部門,掌握著大唐的工業技術,幾乎社會中的方方面面都和這些衙署脫不開干系。
像太常寺,涉及的東西就很雜,滿足宮廷內外貴族的藝術以及信仰需求,也是他們的職責之一。
李破的聲音清晰傳入臣下們的耳朵。
“朕登基已有六載,天下漸安,也算不負眾望。
前隋亡后,紛亂十余載,百姓流離失所,亡于戰亂者數不勝數,種地的人少了,拿起刀槍的人越來越多。
卿等眼見于此,估計也不會無動于衷,只是卿等可知如此亂世意味著什么嗎?”
李破環視一圈,沒人說話,嗯,量他們也不敢在此時胡言亂語,打斷他的思路,遂繼續道:“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秦末亂世,眾人揭竿而起,諸子百家剩了幾個?
漢有天下四百余載,到了如今,典籍技藝存世者幾何?
王朝興衰,短則十余載,長則數百年,朕自覺還算英明,不過最多也就這幾十年,太遠的事朕也顧不來”
皇帝口出不吉之語,殿中一下就熱鬧了,幾位主官紛紛開口,就差祝皇帝長命百歲了。
李破擺了擺手,讓眾人安靜下來,才笑著道:“生老病死,天意也,朕不在意這個,但朕只要在位一日,那就得做好這個皇帝。
卿等常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一談生死,盡都變色,看看,這都說到哪里去了?”
臣下們很是不適,僧人,道士好談生死,不算什么,皇帝能一樣嗎?享盡人間富貴,最忌諱的就是一個死字。
而每一位帝王的老去,都關乎無數人的身家性命,就算您不在乎,咱們這些人能不在乎嗎?
臣下們心中腹誹不已,可皇帝語氣輕松,還帶著些玩笑的意思,眾人不得不賠笑連連,不少人都想著過后要飲點酒水壓壓驚才好。
李破哼哈兩聲,擺正姿勢,接上之前的話題,“召卿等前來,不為別的,卿等身上的官職,手中的權責,皆關乎匠工之事”
說到這里,李破頓了頓問了一句,“何氏工物已然刊行天下,諸卿都拜讀過了吧?”
這個時候,聰明一些的已經明白皇帝召他們覲見是為了什么了。
韋節如今年近五旬,可看上去還是那么風度翩翩,在少府大監的職位上,過的很是逍遙自在,白白凈凈的精神頭也不錯,有點活到老帥到老的意思。
此時率先捧場道:“何公大才,著述當中字字珠璣,妙言佳義,承前人之智慧,啟后人之未覺,實乃曠世之作也。”
眾人紛紛點頭附和,何氏工物是皇帝親自詔令頒行,是正經的官方讀物,其中又大多涉及匠工之事,這些臣下們確實都拜讀過,稱贊起來也并非為了拍馬屁而泛泛言之。
李破滿意的點了點頭,“朕只愿治下能多些何稠一樣的國之棟梁,卿等也不必羨慕旁人,都是才能之士
如今百廢待興之際,卿等掌管天下技藝,大唐之興衰,百業之繁榮,皆系于此。
農人在田中耕作,日子過的好不好,看的是手中器具好不好用,商人們往來交易,販賣的貨物越是精巧,獲利越多。
就算是世族權貴,飽學之士,也要衣著得當,方顯不凡。
所以朕有意以工為體,以商為用,工商并舉,再行舉措卿等也不忙說話,回去好好琢磨一下,反正已到冬季,各衙輕省,想好了便上奏于朝中,各省再商議一下。
凡有助于工商之事,朕都可詔令各道施行。”
臣下們很激動,嗯,沒那么夸張,這幾年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了。
皇帝治政態度非常開明,愿意接受新鮮事物,以儒治國,以農為本,工商并用已然成為大唐的基本國策。
今日殿上這個說法只是更為明確,想讓各個衙署通力合作,進行進一步的改革罷了。
至于細節之處,還是皇帝的一貫做法,先給大家吹吹風,給大家留出很大的余地和發揮的空間,實際上心里估計已經有了些主意。
之后就是讓他們各陳己見,有好的主意便會采納,給出的條陳有所錯漏也不怕,也就是擱置一邊,不來理睬而已,不用害怕被追究罪責。
皇帝之前處理國政多數是這個流程,臣下們心里有數,自然也就不會認為皇帝總是一拍腦門一會一個主意。
這用后來人眼光來看,其實就是一次全面的工業會議,是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前奏。
按照后來人總結出來的歷史規律,優點和缺陷都十分明顯。
優點就不用說了,文明的進步最根本的是生產力的進步,生產力是什么?工業和農業就是生產力的主體,商業就是潤滑劑。
以當世的情況來看,中原文明已經初步具備了向更高階段沖刺的條件,文化認同度高,比如文字,語言,以及國家層面上的統一等等,以此為前提,能調動的國家資源就極為龐大。
缺點也極為明顯,當世這種封建王權下的小農經濟,在土地兼并并不嚴重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開展大規模的工業改革。
還有就是中原文明的核心,是從春秋戰國,乃至于秦漢時期形成的哲學思辨體系,工商是被壓制的階層。
無論從文明層面,還是從現實角度來說,像后來那樣轟轟烈烈的工業改革是不可能在此時實現的。
所以臣下們才會形成以儒治國,以農為本,以工商為用的認知,但這在當世以及后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已經屬于非常開明的思想了。
等群臣退下,李破又在殿上溜達開了。
有很多話都沒跟臣下們提起,也沒辦法說的很清楚,眾人皆醉我獨醒?說不定醒著的那個才是喝多了。
開通海路之后,迎來的是一個新的局面,中原王朝必然要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整個大陸,甚至是整個世界的中心王朝。
大唐在這樣變局到來之前,要做好內功,就是要比別人發達繁榮,才能兼收并蓄,把自己的影響力擴展到更遠的地方去。
讓遠人來朝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值一提,他要的是用外來的人口,彌補戰亂給大唐造成的傷害。
光靠戰爭掠奪,實乃下策,平定了吐蕃和高句麗之后,在短期內應該不會再像這樣大規模對外用兵了
李破默默的想著,心里又有點擔心高句麗那邊的戰事。
前些時軍前傳到京師的奏報可不太樂觀,突厥人南下了,阿史那多聞還真是選了個好時候。
沒去跟自己的主人齜牙咧嘴,而是返身想給大唐來一下,真是不知死活。
也不知道李靖等人能不能很好的應付,看奏報倒是極為篤定,他對前方的領兵將領,以及那些百戰將士也極有信心。
可話說回來了,只要捷報沒有傳到長安,心就總是提著,放不下來啊。
自會盟以來,他跟阿史那楊環書信往來從不間斷,大家都延續了之前友好的姿態,什么事都有商有量。
可阿史那多聞領兵南下半島,突厥王庭到底知不知道?他的那位便宜姑姑做了什么,要的是不是就是阿史那多聞狗急跳墻的這么個結果?
那明年春天,有鑒于此,要不要派陳兵于幽州的宇文歆去給阿史那多聞個教訓?
他娘的,和突厥人結盟果然后遺癥頗多
九月間,阿史那大奈,陳禮等人率軍回到了涼州,吐蕃一戰算是徹底結束了。
結果嘛,自然是大唐想要看到的結果。
戰爭目的達到了,其實就算勝利,建立吐蕃王朝的雅隆部,被唐軍給滅掉了,高原部族失去了統一的契機。
剩下的香雄,蘇毗,以及山南各部,都派出了使者來大唐求取冊封,可謂是四分五裂,這種情況之下,即便是大唐放任不管,他們在短時間內也不會統一在一起了。
接下來很簡單,大唐會多出來幾個藩國,讓他們更具獨立性,林林總總的手段很多,分而治之嘛,別說李破,便是中原的歷代君王都不缺乏管理藩國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