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籠罩下,寧都城北五公里處的激烈交戰仍然在繼續。
趙景庭率領二團主力占據西面陣地后,立即封死了通往西面山口的唯一道路,隨后派出兩個連的生力軍,沿著戰場邊沿地帶一路向北奔馳,搶在混亂不堪的七百殘余之敵突圍之前,與王虎臣部匯合,徹底鎖死了敵軍向北突圍的通道。
南面的李連山一團兩個營利用強大的火力優勢,交替發起進攻,步步緊逼,將一片混亂的殘余敵軍壓迫在了東西寬兩公里、南北長三公里的狹窄地帶。
北面的王虎臣部得到趙景庭派出的兩個連支援后,士氣為之大振。不愿再這么拖延下去的王虎臣派出一個排,悄悄摸向左前方的西岸,點燃了荒野上延綿兩里的茂密野草和灌木叢。
十幾團火焰在北風勁吹下,越燒越旺,數百米長寬的熊熊烈火迅速向南蔓延,將大半個戰場照得通亮。
七百殘敵在火光照映下,無所遁形,密集的彈雨打得魂飛魄散的敵軍爭相逃命,本來就極度混亂的隊形徹底失去了控制。
三面合圍的教導師將士抓住時機,步步緊逼,僅僅用二十分鐘時間,就將包圍圈中的殘敵趕到了火光熊熊的梅江西岸。
面對寬闊冰冷的江面和三面飛來的密集彈雨,幸存的四百余名敵軍官兵徹底絕望了,士氣跌到了冰點,在軍官們的帶領下,紛紛放下手中武器,舉起雙手高喊“投降”。
捷報迅速傳到篝火熊熊的寧都城中,教導師師長鄭毅如釋重負地呼出口濁氣,此戰歷時五個小時,給鄭毅帶來了非同一般的深刻感受。
在此之前,鄭毅想了又想,算了又算,原以為勝負僅在五五之中,哪怕最后成功攻占寧都城,也會是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慘勝結局!
為此,鄭毅已經做好了損失一千弟兄的心理準備,但怎么也沒想到這場攻堅戰打得這么順利,這么漂亮,不但一口氣殲滅了敵軍兩個團兩千三百余人,一舉占領了寧都城,得到巨量的武器彈藥和糧食物資,而且到目前為止,各部報來的死傷將士人數加起來也不到五百人。
可以說,寧都之戰是自教導師建軍以來前所未有的巨大勝利,用“大捷”二字概括也毫不為過。
縣衙西偏殿里的兩臺無線電臺,仍然在“滴滴答答”地緊張工作,師部參謀人員已分赴城外各部,寬闊明亮的縣衙大堂里一片寂靜。
一個排的警衛官兵肅立在門外和院子前后嚴密警戒,只有鄭毅獨自坐在拼接的長桌旁靜靜吸煙,默默思考。
此時的鄭毅并沒有任何欣喜之色,神色異常地平靜,思維也變得越來越清晰。
一直以來,鄭毅總是給人一種從容自信、堅韌果斷、指揮若定的高大形象,沒有幾個人真正了解到,鄭毅始終保持心思縝密、謹小慎微的性格,素來有料敵從寬的習慣,說的難聽點兒,他這人很怕死,這種性格可以用兵法上的一句話來概括:為慮勝,先思敗!
每一次戰斗之前,鄭毅總是反復權衡,從敵我兵力的優劣到地形和天氣都無一遺漏,就連官兵們攜帶多少彈藥、負重多少、每公里行進多少距離、麾下各團不同連排的火力密度和壓制效果等等因素,他都要反復的計算,反復地與敵人進行對比。
鄭毅考慮得最多的不是能不能打贏,而是萬一打不贏該怎么辦?時時刻刻,他都給自己留下退路,從來沒有把弓弦拉滿。
也正因為如此,鄭毅率領的軍隊總是能打勝仗,而且總是能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戰果,經歷了一次次的實戰磨練和一次次的經驗教訓總結之后,鄭毅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指揮風格,麾下將士也在一次次戰火洗禮中變得更為優秀,更為自信,更為堅定。
如今的鄭毅非常清楚,自己率領的這支軍隊是一支擁有堅定的信念、嚴格的訓練和作戰風格極為鮮明的強軍,無論是訓練水平,還是武器裝備的數量與質量,都遠遠優于當代絕大部分軍閥部隊,遠遠地走在了時代的最前沿。
然而,這次寧都之戰卻給鄭毅帶來了不同尋常的觸動!他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太過謹慎,是不是錯誤地高估了敵人的戰斗力和戰斗精神?
小心謹慎是沒有錯,可過分小心、過分謹慎會不會帶來消極影響?
會不會在今后的戰斗中出現猶猶豫豫、貽誤戰機的情況?
隨著前線作戰各部的戰果源源不斷匯總,鄭毅沒有時間繼續沉思下去了。
殲敵一千二百余人、俘敵八百余人的優異戰績需要大力表彰,戰死的兩百三十余名將士的遺體和兩百余受傷弟兄需要看望!
除此之外,他還得指揮得勝歸來的兩個主力團將士,連夜對寧都城內外展開大搜捕,清剿藏匿在民居里的逃敵,抓捕躲在家中的寧都保安團五百余殘兵,收繳所有武器彈藥!
最后,他還要指揮官兵連夜封鎖寧都本地三大世家豪門的宅院,把多年來為非作歹、橫行霸道的土豪劣紳一網打盡,該抄家的抄家,該槍斃的先集中進行關押,明天午時三刻統一行刑,以達到威懾人心的目的。
鄭毅的命令得到了不折不扣的執行!
數千將士仍處處于勝利后的極度亢奮之中,在各自的營連長們率領下,分頭展開行動,“噼噼啪啪”的槍聲伴隨著陣陣怒吼,打破了黑夜的平靜,整個寧都城很快便雞飛狗跳,哭嚎一片,直到天色大亮才逐漸停止下來。
這個時候,特務連兩百精銳早已開出寧都城外,對南北兩個方向展開偵查和警戒。
上午九點,數十名敲響銅鑼的漢子領著一隊隊官兵游走全城,高聲宣揚“打土豪、分田地、分糧食”的口號。
教導師師部和各團營的政工干部們全體出動,張貼標語,宣傳政策,最后貼出了槍斃十三名土豪劣紳和流氓惡霸的醒目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