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仍拿考試來類比,那即是過關標準比從前降低許多,因此通過考試得以跨入高等學府門檻的學子,雖然數量上去了,但質量卻不可避免地要下降。品書網
這也是先前汨羅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劫數,非要去迎八重天劫的緣故。如今遠處渡劫那人甚至舍掉現在寬松的環境,非要去渡原裝的天劫,也是相中了度劫成功后的好處。
這人若不是極度瘋狂,就是對自己極度自信。
天劫甚至不給他休息的時間,第七重天劫結束之后僅僅過了三十息不到,第六十四記劫雷就已經劈下。
越到后面,劫雷的間隔時間越短。
第八重天劫的威力直接拔高了一個層次。姜家雖然離那處山谷足夠遙遠,然而八重劫雷劈下來的同時,窗欞都微微震動。隨著雷聲一記響過一記,震動的幅度越來越大。到得最后,連地基幾乎都被撼動。
那震幅堪比四級地震了,姜宅里的人全都醒了過來。家鄉去請示主人,然后發現老爺不見了。
門外很快響起了腳步聲。
姜命深吸一口氣,提聲道:“都退下,莫要大驚小怪!”
他平素積威深重,下人聽了,很快離開。姜命轉向自己兒子,深深看了兩眼。這孩子還被堵在樹上,望見遠方驚雷陣陣,先前的好奇已經轉為了驚恐,因為每一記劫雷劈下來的時候,立在這里的人甚至能感覺到皮膚上有細微的電流閃動。
這傳遞出來異常危險的訊號。所以姜子尚癟著嘴喊了爹爹兩聲,淚眼汪汪地望著他,希望他能救自己下去。
姜命也知道到了要緊關頭,正色道:“府主的最后一個要求是什么?”
汨羅仍望著遠方的山谷,話卻是對他說的:“將花名冊交給我。”
姜命心臟一下驟縮,都有些疼痛了,臉上卻露出迷惘:“什么花名冊?”
“鏡海王府派駐南贍部洲上行動的蠻人名錄。”汨羅轉過頭來,對他笑了一笑。
這笑容看起來溫和儒雅,不知會惹動多少姑娘為他捧心,姜命卻只覺得心底冰寒一片:“我……”
汨羅笑瞇瞇道:“你想說的若是‘沒有’兩字,姜子尚就聽不到第六十八記雷聲了。”
姜命果然強行將這兩字咽了下去:“你怎會認為我有這東西?”
“數以千計的蠻人散落在南贍部洲上,混在凡人當中分頭行事,若說沒有人暗中調度,我是不信的。”既然要調度,那就一定要有名冊,并且是名字、修為、所在地、化名,現用身份和接頭暗號都要記得清清楚楚。“大司承邱云山被殺之前,你是他手下最得力的錄簿,掌管大量文書工作。在他死后,花名冊最可能依舊放在你這里,由你負責承上啟下。”
皇甫銘遁入虛空裂隙之后,鏡海王府的重要人物也都隨他去了天外世界,但這并不是說,大陸上就沒有蠻人了。鏡海王府一定派出了大量耳目,泛大陸搜集重要情報。并且別忘了鏡海王府原本就有許多供奉都是修士,他們也愿意為主效力。
汨羅想要的,就是這份名單。
姜命冷下臉道:“你或許不知,我們前來南贍部洲之前,都發過了魂誓,若敢泄露圣族機密……”
話未說完,汨羅已經替他說下去:“若敢供出鏡海王府的秘密,這誓言就會即刻生效,將人炸得粉碎,連魂魄也不存是么?”他淡淡道,“我知道,你們至少有七、八個人在我面前炸裂了。所以,你最好找出個明哲保身的辦法。”
這話殺氣騰騰,姜命目光閃動:“這樣重要的東西,我怎么會帶在身上?早就另交給可信之人。我每五日要到城中走上一圈,他若見不到我出現,立刻就會毀掉名錄。”
汨羅瞇起眼:“你以為沒有你的話,我就尋不到冊子?”
姜命不語。鏡海王府留在南贍部洲的人都經過了精調細選,比起才能和智謀,最重要的反而是忠誠度,如此才不會在孤身留于富饒大陸的時候,被人間的安樂奢華所引誘。他愿意為了兒子的性命而努力,可是交出花名冊這種事無疑是底線。有了這東西,妖族能將鏡海王府在南贍部洲上布下的密探和暗樁連根拔起。
花費三百年,才換來今天的局面,這是蠻人承受不起的損失。
汨羅悠悠道:“你是為完成任務而來,搬到這里不足十天。若按你的說法,隱藏名單那人也跟著你一起來了,否則怎能保證五天內與你會面?”
姜命面色凝重,緊緊抿嘴。
“這個小縣人口也不過是六百多戶,常住戶就超過了四百七十戶,其他都是商賈路過,或者趕集尋親。也就是說,我要篩查的人員,包括流動人丁只有七百多人,并且只要查找近十天內入縣的人名就行。”汨羅笑了笑,“你猜,我能不能查到呢?”
這范圍一下縮得很小,姜命臉色大變。他突然明白,自己犯下大錯。
只要汨羅知道了這個流程,就有辦法將名冊找出來,無論姜命愿不愿意投誠。
對汨羅來說,他已經沒用了。
怎就一時糊涂,將這最后的保險袒|露給對手看了?并且眼前的男人從來寧殺錯不放過。姜命就聽他接下去道:“你現在將他供出,還能救你兒子一命;否則你以身殉職,我一樣能查找出來。”
他做事喜歡滴水不漏。若姜命不開口,他也能查到,卻怕打草驚蛇。花名冊事關重大,還是穩穩取在手里為妙。
這頭天狐實在狡猾至極。姜命這時終于明白,對方或許是很早以前就盯上了他,只是一直放長線釣魚,要引誘他露出馬腳。
沉悶的天雷一聲響過一聲,震得姜命心里發麻。
汨羅輕輕撫了撫姜子尚的頂發,溫聲道:“知道這是第幾記天雷么?”
姜子尚望著他,眼里也透出了恐懼:“第七十一記。”這位紅衣叔叔給他的感覺越來越危險,以孩童的純真都能感知。
本書來自品&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