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州下轄宣化、武緣、郎寧等縣,宣化地處南邊,正好在去欽州、賓州等處的官道上。
吳益縱然極為不悅,卻也知道來人如此緊張,十有八九是軍情,只瞪著對方,口中喝道:“說!”
差人來不及喘氣,連忙從胸口處掏出一份封了火漆口的文書,雙手呈給吳益,稟道:“知州,宣化……宣化有探報!”
饒是吳益早有準備,等到接過文書,才拆開看了一會,面上的表情還是立時就變了。
他原本臉色就不好看,此時更似被潑了糞一般地臭,倏地抬起頭,厲聲問道:“此為揣測,還是確鑿?”
差人忙道:“縣尉派了十余個探子出去,回得來的只有三人,其余皆被飛箭射死,據說碰見的乃是交賊精銳前鋒,后頭還有兵賊不計其數,打著“李”字、“廖”字并許多散亂將旗,遠遠望去,人頭烏壓壓一片,實是難以計算,按著路程,若是急行軍,只消一日便能到得宣化,便是沿途被阻,想來不要兩天也能到邕州了!”
吳益才信誓旦旦地堅稱交賊大部兵力都被困在欽州、賓州兩處,斷言其“哪有余力來我邕州”,立時就被這一封探報給糊了一臉。
然則他御史出身,旁的不行,臉皮是練出來了,只當方才什么都未曾發生一般,馬上整肅面容,轉頭對顧延章道:“如今交賊勢大,暫不知虛實,陳節度臥床不起,邕州城中兵力不足,正要你等齊力對敵,才能扛過此劫!”
登時就把先前說的話當做屁,三下兩下,就吹得遠了。
又差人把南下平叛軍中的王彌遠等副將給召過來,另吩咐都監等人點齊州中兵力、清點糧秣、輜重,再張貼告示,準備招募壯勇,一力抗敵。
吳益一直盼著交賊來攻,今日好容易終于得了確切的消息,實是興奮的情緒多過緊張,眼下坐在堂中,短短片刻功夫,便連發了七八道令下去。
顧延章在一旁聽了半日,見他竟是已經開始吩咐下頭人關閉東、南、西等處城門,只留北門每日開放三個時辰,只進不出,本想要說話,可一考慮到吳益往日行事,立時就閉口不言了。
——若是自己此時提了建議,不被理會倒是其次,若是對方一時發了狠,自家說要做東,他反倒要做西,就是好心辦壞事了。
他等了沒有多久,邕州州衙中有品級的官員已是到得齊,跟隨陳灝南下平叛的副將王彌遠等人也陸陸續續進得來,眾人尚有部分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可一見這架勢,也皆是心知肚明,應當不會有什么好消息。
顧延章坐在一旁,平叛軍中將領見得他,不約而同地圍了過來,在他周圍尋了位子坐下,而州衙中的官員也各自三五成圈,按位各自坐了。
過了小半個時辰,衙中差役拿了名冊來點人頭,數來數去,其余人盡皆到了,僅有一名巡城甲騎不見蹤影。
吳益坐在上首,一言不發,只翻著手中探報。
堂中一應官員陪坐。
又過了一刻鐘,門口才傳來一陣匆忙的腳步聲,一名尋常身量、身著薄甲的人喘著白氣進得門來。
他才跨進門檻,見得里頭眾人到得齊整,已是知道不好,連忙行禮道:“東門處正關閉城門,百姓內外擠作一團,有些生亂,下官正忙于這事,不想來得遲了,還請諸位見諒。”
又對著吳益躬身道:“還望知州海涵。”
這并不算什么毛病,諸人都不放在心上,只等著此人落座。
然則出乎眾人意料的是,過了好一會兒,堂中依舊無人說話。
顧延章坐在一旁,心中升起一股不妙的預感,抬頭看向了吳益。
果然,上首的邕州知州此時黑著臉,也不免禮,也不說話,只直直盯著下頭立定的那名巡城甲騎。
堂中人終于次第察覺出不對來,連忙正襟危坐,有本來在喝茶的,急急茶盞放回了桌上,動作都要小心些,生怕茶盞底碰到木桌面,發出太大的聲響;有本來與同僚在小聲說話的,也俱都閉了嘴;更有原本就老實坐著的,更是恨不得把頭都收進脖子里,不要叫人見得。
一時堂中落針可聞。
吳益等到氣氛差不多了,方才把手中的探報放在一旁,開口道:“我方才下了令,東、南、西三處城門皆要立時閉城,再有西門雖然一日能開三個時辰,此時也早過了開城之時,為何在南門、西門、北門當差的人俱都能按時到得,偏偏你就延誤這樣久?”
那巡城甲騎愕然,登時也不曉得該當如何解釋才好,好一會兒才辯解道:“想來……是東城百姓較多,方才如此罷……”
這種時候,說什么都是錯的。
若是說自己忠于職守,又得罪了其余三城的同僚,好似顯得他們不管不顧,若是說旁的,好像又顯得自家能力不足,旁人都能做好的事情,他卻硬要拖這樣久。
吳益從鼻子里頭哼了一聲,斥道:“今日我著人去通令各處城門,已是說明乃是交賊將至,城中一切按著戰時來,樁樁件件,都要最為警惕,你身為巡城甲騎,衙中傳喚,竟是拖延了這樣久才至,若是當真有了戰事,你這般延誤,會造成何等結果,可是知曉?!”
又冷言冷語地道:“如今正是戰時,你卻如此不把衙門差令當回事,猶自如同往日一般懈怠,今日不罰你,有此做例,將來就要亂我軍心,引得其余人紛紛效仿!”
再道:“你可知罪!”
那甲騎便如同好端端在路上走著,忽然被人拿麻袋罩著打了一頓一般,連反應都來不及,張了嘴,話也說不出來。
堂中人人不敢多言。
吳知州此舉,擺明就是為了立威,若是求情,說不得還要害得那人遭罪更深。
吳益一面說,一面用右手把桌子一拍,揚高了聲音,道:“來人!”
兩名衙役立時進得來。
“將此人拿下,拖出去,杖二十,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