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最近很不開心。
或者更確切的說,他這半年來就沒開心過。
先是開題報告因為新穎性的問題被打回去重做,又是被金陵計算材料研究所挖走了一員大將。
說真的,他從來都沒有想過,那個濃眉大眼、看起來老實巴交的小劉,竟然會背叛他。
這下好了,本來他的實驗室里有本事的學生就不多,最有本事的走了一個。很多原本都是甩給劉宏去做的事情,現在都不得不由他這員老將親自上場了。
一路坎坎坷坷,課題總算是申請了下來,研究經費也逐步到位。
然而這還沒過幾天,太平洋的對岸便傳來了“噩耗”,受到埃克森美孚贊助的賓漢頓大學材料研究所,研發出了一種籠狀碳分子,成功解決了鋰硫電池的穿梭效應。
這篇論文被刊登在了化學界的頂刊《JACS》上,并且被埃克森美孚高調宣傳,現在整個學術界和工業界的視線,都聚焦在了斯坦利教授和他的論文身上。
受到這一消息沖擊的不僅僅是王海峰,國內幾乎所有在做鋰硫電池項目,尤其是在做“穿梭效應”這塊兒的研究團隊,都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
尤其是從企業那里拿錢的橫向課題,不少企業出于成本考慮,已經削減了關于這一塊的投入。
那些連階段性成果都拿不出來的研究團隊,甚至面臨著被撤資的窘境。
相比之下,王海峰還是比較幸運的。
身為長江學者的他,申請課題走的不是橫向課題,而是走的縱向課題,從國家科研基金那里拿錢。
比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縱向課題不需要計較“盈虧”的問題,受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較小。雖然沒有橫向容易撈錢,各種管理程序麻煩,但好處便是穩定。
至少,不用擔心課題做到了一半,投資人半天看不到成果,掀桌不干了。
但無論怎么說,埃克森美孚在鋰硫電池上搶先建立了專利壁壘,掌握了鋰硫電池正極材料的定價權,對于全球新能源行業來說都是一件噩耗。
對于這樣的結局,王海峰雖然替國內新能源企業的前途感到惋惜,但在內心深處卻又不禁存著幾分安慰。
至于這安慰從何而來……
至少,在鋰硫電池上拔得頭籌的不是陸舟那小子。
畢竟斯坦利教授怎么說也是鋰電領域的大牛,最早的鋰電池模型就是這位做出來的,就算輸給他也沒什么不光彩,臉上貼點金甚至可以說雖敗猶榮。
可若是輸給了陸舟這個晚輩,那才真是讓王海峰覺得,自己那張老臉沒地方擱了。
上完了課之后,王教授正準備往實驗樓走去。
這時,一位穿著西裝的男人,帶著一名助手,向他迎了上來。
看著這位陌生的男人,又看了眼他身后的助手,王海峰皺了皺眉,問道。
“你是?”
那個穿著西裝的男人臉上帶著友好的笑容,伸手遞出了手上的名片。
“您好,我是《科學報》的記者,您可以稱呼我小李。”
“科學報的?”王海峰皺著眉頭,“你找我有什么事兒?”
小李態度恭敬地說道:“是這樣的,我從很多地方了解到,您是電池材料領域的大牛,所以想采訪您一些關于電池方面的事情,不知道您現在是否有時間?”
原本王海峰是不打算接受采訪的,但聽到“大牛”這個詞,他心中不禁有些飄飄然,便隨口說道。
“我很忙,最多只能給你十分鐘的時間,有什么問題的話,你就直接問吧。”
“好的,王教授。”那個小李臉上頓時露出燦爛的笑容,用眼神示意身后的助手記筆記,同時取出錄音筆打開,開始提問道,“關于前段時間刊登在《JACS》上的那篇由斯坦利教授撰寫的論文,請問您有什么看法?”
王海峰侃侃而談道:“目前學術界尚未作出定論,不過這篇論文的作者畢竟是斯坦利教授,以他的學術聲譽而言,可信度還是相當高的。”
小李繼續問道:“那您覺得,這個籠狀碳分子和此前陸教授研究出的HCS1材料相比,哪個更具有工業應用前景呢?”
“HCS1?”王海峰呵地嗤笑了一聲,搖頭道,“兩者根本不具備可比性。如果將前者一盞燈,那么后者大概也就相當于螢火蟲的尾巴,非要說的話,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這么大。”
說到這里,王海峰便想笑。
上頭那么重視那個二十來歲的教授,結果又如何呢?
還不是被人家搶先了。
小李詫異道:“這樣的比喻……是不是有些太夸張了?”
王海峰不緊不慢地說道:“一點也不夸張,我說的反倒是有些保守了。你是外行,對材料學這個行業可能不太了解。事實上我們這個領域,雖然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有出色的研究成果誕生,但這些研究成果中,具備工業應用前景的甚至不到百分之十。那個HCS1材料,算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從學術角度來看是一個好成果。但對于工業界而言,這技術根本一文不值。你看有人對他的專利感興趣嗎?根本沒有。”
小李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繼續問道:“可是你怎么確定,斯坦利教授研究團隊得到的那個籠狀碳分子,就一定具備工業應用前景呢?是通過論文上的數據嗎?”
“重點自然不是論文,而是埃克森美孚的態度。那種國際上的能源巨頭,可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這技術顯然是假不了。”臉上一副過來人的表情,王海峰用感慨的語氣,繼續說道,“不得不說啊,這空心碳球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向,不只是陸教授的團隊在研究,國內很多研究團隊也在做這個方向,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我自己。”
“我認為,陸教授高調地發表看好空心炭球的言論,并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哪怕你真的看好,留著自個兒知道不就行了?也許人家本來沒有往這個方向研究的想法,被你這么一說,別人覺得挺有道理,說不準就照著你的想法去做了。”
“但是我也能理解,畢竟是年輕人,年輕氣盛了點。等他再大個一二十歲,或許能學會什么叫穩重。”
說這話的時候,王教授一臉惋惜的表情。
就仿佛這場之所以打輸了,一半的鍋都是因為陸舟這個“豬隊友”,把話說得太明白了。
然而事實上,他這話說的卻是有些誅心了。
在那次研討會之前,選擇空心炭球作為研究方向的團隊并不多,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遠遠談不上熱門。
包括王海峰他自己,雖然很早之前就在做碳硫復合材料,但一開始他設計實驗的思路,走的也根本不是空心碳球這一條。
更何況,將研討會上的內容公布出去,和陸舟更是沒有一點關系,是上面決定的。
不過這嘴是長在他身上的,想怎么說,自然也是由他自己做主。
小李眼睛一亮,從王海峰的語氣中嗅到了新聞的味道,立刻追問道:“那您對陸教授的評價是?”
王海峰笑了笑,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樣,悠悠點評道:“是個科研將才,去任何一家研究所,都能大有作為,但缺乏大局觀,難堪重任。”
小李:“為什么這么說?”
王教授呵呵笑了聲:“你看那個金陵計算材料研究所,這都近億美元的資金砸進去了,有砸出個水花來嗎?”
這話雖然有些酸溜溜的,但他說著的時候卻沒有絲毫不好意思。
畢竟HCS1那有限的應用前景,可不是他信口開河,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在記者面前裝了一個大逼,王海峰此刻的心情就像是三伏天里吃了冰棒,只覺得渾身說不出的舒服。
哼著小曲回到了實驗室,他搖搖晃晃的坐在辦公椅上。
這時,他新聘的助教,拿著一本剛寄到的期刊,在進入實驗室之后,徑直向他這邊走了過來。
“教授,這是新到的《科學》,您之前吩咐過我,在收到這本期刊的第一時間就給你送來。那我……就先放這兒了。”
“嗯,放這兒吧,”忽然,王海峰注意到,這助教臉上的表情有些不對勁,不由微微皺了皺眉,“你怎么了?”
“沒,沒什么,”將手中的期刊放在了桌子上,那助教訕訕笑了笑,什么也不肯說,將期刊送過來之后便匆匆走掉了。
從那聲音中嗅出了一絲不尋常的味道,王海峰皺著眉頭,卻也沒說,只是伸手拿起了那本嶄新的《科學》。
然而就在他正準備翻開封面,打算往內容部分看去的時候,他的手忽然停下了。
停下的不只是手上的動作,連同他的視線,甚至是呼吸,也一并像是中了石化術一樣,凝固在了那里。
只見,在這一期《科學》的封面上,被設置了“highlights”的部分,赫然列著一行文字。
那是王海峰,無論如何也不愿意見到的——
HCS2材料:穿梭效應的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