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航天員大隊這么多年了,聽過的動員大會不計其數,但梁有成還是第一次如此的心潮澎湃。
“……將那里荒原開墾成良田,將沙漠變成綠洲!”
陸院士的那句話,簡直是戳進了他的心坎里,讓他全身上下的血液都跟著沸騰了起來。
就好像某種刻入骨髓深處的東西,被某個聲音給喚醒了一樣。
那種與生俱來的使命感正催促著他,將秩序和繁榮播撒到更遠的地方!
心潮澎湃的顯然不只是梁有成一人。
陸院士前腳剛剛離開生物圈a,登火計劃將在月內啟動的消息便傳遍了整個研究基地。
倒不是誰走漏了消息,而是這件事情本來就沒有刻意的去保密,甚至于早在陸舟抵達沙漠地區之前,人人日報等媒體便在為這次計劃做鋪墊造勢了。
尤其是央視的科教欄目,更是推出了一期三集的專欄節目,以《人類未來的家園》為名,請到了航科研究所的袁煥民院士,為普通大眾們科普了華國未來二十年的航天計劃藍圖,以及在火星上建造科考站,在拉格朗日點建造空間基地的現實意義和未來的美好愿景。
因此,幾乎就在生物圈a開啟的當天下午,這一消息便被駐扎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記者,通過采訪的鏡頭和話筒,傳遍了全國上下的每一處角落!
幾乎每一張能夠看得見的報紙,頭條上的新聞都是同樣一件事情!
《京城晚報》:生物圈a開啟!人工生物圈研究進入新紀元!
《科技新聞報》:四百天封閉實驗取得階段性成功!二十名實驗者身體狀況一切正常!
《華國農業大學報》:華國掌握全封閉式太空殖民艙技術!我校胡洋教授參與該項目研究!
《金陵大學報》:我校陸院士掛帥總設計師,載人登火箭在弦上!
《金陵日報》:……
密集的消息接二連三的傳來,在如此多新聞的轟炸之下,很快將“華國載人登火計劃”、“生物圈a”、‘陸院士”等等一系列的相關詞條送上了熱搜榜。
就在幾天前,人們還在驚訝于陸舟宣布辭去IMCRC的理事會職務,爭論著他接下來會去哪里,沒想到這場爭論這么快便有了結果。
并且,隨之而來的還是如此驚人的一個消息。
華國將在月內啟動載人登火計劃!
陸院士親任總設計師!
簡直碉堡了!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生物圈是國際合作項目,因此不只是華國的科研工作者和記者駐扎在那里,各國主流媒體早在幾天之前就已經將目光聚焦到了這里。
因此,就在生物圈a取得初步成功的新聞剛剛登上國內各大媒體的頭條,登火計劃將在月內啟動的消息很快同步傳到了外網,并且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可以說是震驚到了不少人。
尤其是對于幾年前曾經在火星栽了個大跟頭的美國人來說,簡直如同遇上了一記晴天霹靂,被驚的不知道該作何反應了。
推特上。
話題的熱度很快取代了近期舉行的棒球聯賽,占據了的頭條!
尤其是NASA最近發布的一條關于地外行星觀測的推文的評論區,幾乎被陷入震驚的北美網友們擠爆了。
“華國人打算登陸火星了?!”
“法克!你們每年燒了那么多錢,到底把錢燒到哪里去了!”
“我覺得其實沒必要驚慌,華國人對火星感興趣就隨他們去吧,反正我們已經上去過了。”
“這種論調并沒法讓人感到安心,那次登火計劃簡直是一個恥辱!當他們的飛船的航天器來接我們的航天員回家的時候,我們的NASA居然因為擔心技術泄露給華國人,主動墜毀了留在火星軌道上的BFS飛船!”
“……這只是華國的一面之詞,里面還是存在爭議的。”
“真是夠了!我覺得登上火星根本沒什么值得驕傲的!關鍵是能不能留在上面,如果他們也只是去上面印個腳印,插個旗子,然后像NASA那樣帶著一堆麻煩回家,我覺得并不值得大驚小怪!”
“這是華國的挑釁!我們應該立即重啟登火計劃!重建‘新弗吉尼亞’!”
爭論的聲音在推特上不斷發酵。
網友的意見似乎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認為華國已經掌握了在火星軌道巡航以及全封閉式生物圈技術,在火星上建立永久的考察站并不是什么難事兒。
而另一派則是持完全相反的觀點,認為雖然華國掌握了在火星軌道上巡航的技術,但想要在火星上建立永久式的基地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雙方爭執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
目前看來,似乎是后者的聲音更站上風一些。
畢竟正如許多人看到的那樣,雖然華國已經不止一次在火星軌道完成了巡航飛行,并且成功返航了地月系統,但沒有一次真正意義上將腳印印在火星大地的表面。
抵達火星和登陸火星的技術難度,終究還是差了一個維度。
即便火種計劃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比起火星上那令人絕望的黃沙來說,還是小巫見大巫了一點。
那里的沙塵暴甚至能夠持續一整年的時間,遮天蔽日的沙塵不止將癱瘓掉一切太陽能設施,更是將讓火星表面的溫度下降到一個極端的數字!
而即便是全封閉式的生物圈,也不可能一整年不依靠外部能源的輸入,完全依靠內部的物資循環來實現人工生態系統的平衡。
也許華國根本沒有意識到火星上的狀況有多么糟糕?
不少美國人都抱著這樣的想法。
畢竟作為上個世紀的航天最強國的國民,這樣的現實實在是太令人難以接受了……
相比起普通大眾的樂觀而言,美國精英階層的反應則是悲觀的多。
雖然華國人能否成功完成載人登火,并按照計劃中的那樣在火星表面建造一座永久式的全循環殖民基地仍然是一件存在爭議的事情,但他們可不會像普通吃瓜群眾們那樣,樂觀地以為華國人沒有考慮到那里極端的氣候環境。
畢竟,當初正是那些華國人,將他們的宇航員從火星上接回來的。
相比之下,他們更驚訝的是另一件事。
那便是華國宣布在月內啟動載人登火計劃……
雖然不知道那些華國人為什么做出這么倉促的決定,但這種去一趟火星簡直就像是訂機票一樣隨意的態度,著實將不少人都給震驚到了。
NASA的臉書社群。
“月內啟動?上帝……他們在開玩笑嗎?這種關系上百億的大型航天探索計劃,沒有半年以上的計劃,就這么倉促的決定好了?”
“也許他們早在許多年前就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就像那個生物圈a一樣,早在我們匆匆忙忙將鞋底扔到火星上去,并撿一個爛攤子回來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為今天的計劃做準備了。”
“謝特……我感覺我們的宇航員就像是小白鼠一樣。”
“充當小白鼠的何止是那幾個宇航員,我感覺整個NASA都成了他們的小白鼠。不是有傳聞嗎?新弗吉尼亞殖民地的黑匣子,其實并沒有和墜毀的殘骸一起留在火星上,而是被他們帶走了!”
這種猜測并非沒有道理。
畢竟當時發生的一系列事情,疑點實在是太多了。
不過說到上一次登火計劃的美國航天員,比較有意思的是,就在華國宣布登火計劃消息的同一時間,那位被霞光號從火星上接回來的前任BFS飛船艦長約翰遜先生,在個人的社交媒體上發表了一篇頗令人深省、且在很多美國人看來都難以接受的推文。
“……我想整個北美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他們的航天技術有多么令人震撼,BFS飛船和霞光號的區別簡直就像是風帆戰艦和鐵甲船。這個比喻足夠形象,因為當我們還在對飛船上的能量精打細算的時候,他們的能量已經富余到可以用來制造同軸旋轉的仿重力室!雖然我覺得這個設計很多余,但當時的我簡直被驚的下巴掉在了地上。”
“我想,我們的差距根本不在航天上,而是在比起航天工程這個寬泛命題更為基礎的一些領域。比如材料,比如能源……就像我們所有人都知道的可控核聚變。”
“我毫不懷疑,早在兩年前甚至三年前,他們就有能力將宇航員送到火星上去,并讓他們舒服的待在上面。至于他們為什么沒有這么做,僅僅只是出于人.道主義的慎重,以及對生命本身的尊重。”
“也許我們的總統先生該好好地反思一下了,這場毫無意義的對抗給我們帶來的除了災難之外,到底還帶來了什么!”
相比起其他人而言,同時坐過BFS和霞光號兩艘飛船的約翰遜,可以說是最了解兩者之間差距的人了。
畢竟整個北美,除了他之外,恐怕也只有另一位還醒著的宇航員,感受過那種深入靈魂的震撼。
那篇推文在發出之后,短短一小時的時間里,便獲得了相當數量的轉發,引起了不少漸漸懷疑這場航天競賽究竟是否有必要再進行下去的美國人的反思。
當然,即便是這樣,仍然不乏一些狂妄自大的人。
比如NASA的特聘工程師、深空之門計劃的負責人之一、麻省理工大學的航天工程學菲爾歌德教授,在面對媒體的采訪時,便措辭強硬地說道。
“這是一次草率的航天計劃!”
“我相信他們在航天技術上取得了某種程度的優勢,但我仍然無法從他們的草率安排中看到任何成功的希望!”
“如果他們真正為自家航天員的生命著想,對生命還心懷敬畏,那最好還是重新考慮一下發射安排,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好好研究下發射計劃。”
“不要將自大當成勇氣,否則這將成為人類史上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慘劇!”。
(你們的點贊是我爆發的動力!還差幾百個贊就省top1了,沖上去咱們明天繼續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