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兆安義無反顧的帶領最后幾艘洞庭湖水師戰船朝左軍水師撞去。
雖然最終只撞沉了一艘左軍戰船,韓兆安也無憾矣。
而左軍在此次水戰之后也遭到了不小的損失,除了一艘戰船被撞沉,兩艘被擊沉外,還有五六艘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有的甚至影響了正常的航行。
左良玉無心停留命所有水師戰船向下游行去。
可他們沒駛出多遠便在狹窄的江面被攔了下來。
攔住他們的不是別的,就是幾艘巨船殘骸。這幾艘巨船沉入江底,使得吃水極深的左軍水師無法通行。
乘坐小船可以通過,但這樣一來左良玉就得舍棄大量軍隊和輜重糧秣。
這些是他投降清廷的資本,絕不能棄!
無奈之下左良玉只得下令調頭,沿來時的方向航行。
既然已經決定降清,沿長江東下便不是必要的了。
左良玉決定找機會帶領水師從長江支流撤離。
這樣更具備突然性,朝廷圍剿的軍隊很難及時發現。
在左良玉看來,既然洞庭湖水師已經覆滅,袁繼咸便更沒有可能阻攔住他了。
短時間內他也不可能找到足夠的巨船沉江,畢竟九江附近的江面要比靠近下游的位置寬很多。
朔江而上速度自然慢了很多,好在這一江段不需要拉纖,不然左良玉還得派一部分士兵去干這力氣活,少不得落得一番埋怨。
左良玉的心情很不錯,可當船隊來到九江附近的江面時,他的笑容便戛然而止了。
只見江面上橫亙著幾條鐵鎖,看這鐵鎖足有一拳粗,若是座船強行沖擊怕是要受到損傷。
這是怎么回事?
袁繼咸還留有后手?
左良玉不得不下令水師戰船停下來。
古時破解鐵鎖橫江有一招,就是用火燒。
若是能夠把鐵鎖燒斷,座船自然可以通行。
左良玉也準備這么做。
只是這需要時間,尤其是在鐵鎖這么粗且有好幾根的情況下。
偏偏在這個時候江岸兩側突然殺聲震天,出現了不少身著大紅胖襖的明軍。
只從他們打出的旗幟左良玉就能判斷出這些人不是袁繼咸總督標營的士兵,而是黃得功的部下。
黃得功的出現讓左良玉十分震驚。
此人十分勇武,麾下士兵的戰斗力也很強,若是正面交鋒左良玉也沒有信心一定能戰勝他。
何況現在他們的水師戰船就停在江面上相當于一個個靶子。
黃得功也不知道從哪里弄來了幾十門小炮,對著江面上的船隊就進行轟擊。
雖然這些小炮的準星很差,但陸續也有戰船被射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
沒有時間繼續等下去了!
左良玉十分清楚如果他繼續等下去,那么還不等鐵鎖被燒斷,他的水師就會被火炮轟的千瘡百孔。
黃得功是在逼他上岸啊!
眼下左良玉進不能進,退又退不得,確是進退維谷。
思量一番后,左良玉咬牙下令水師登陸。
他選擇登陸的是長江北岸,因為南岸有九江城,如果袁繼咸派出總督標營配合黃得功,那左軍的突圍的難度更大。
這一段長江的水流并不算太急,但要在火炮轟擊下搶攤登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左良玉卻不管這些,軍令一經下達就必須遵循,不論如何他也要沖上岸去。
黃得功見狀大喜。
左良玉果然被逼急了,已經開始自亂陣腳。
黃得功已經在長江北岸布下重兵,且占據了各處險要地段,左良玉要想上岸便得付出極大的代價。
逐漸有戰船被火炮擊中沉入江中,可左軍水師依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他們就像陷入絕境的野獸,朝江岸搏命沖去。
終于左軍水師的戰船依次停在北岸,士兵們以最快的速度跳下船去,與黃得功部明軍展開拼殺。
雙方都使出了殺招,沒有任何留情。
黃得功部明軍因為占據了較好的地勢出現傷亡的情況較少,但也陸續有士兵被火銃擊中,痛苦的倒在地上。
左良玉麾下嫡系各營的火器配備是很好的,雖然比不了重金打造的神策軍,卻也是諸軍閥中數一數二的了。
而相較之下黃得功部的火器配備就有些顯得寒酸了。
士兵們用的還是從崇禎年間老勇武營傳下來的鳥銃,有的已經不能射擊,只能充當燒火棍。
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今火器司的火銃產量有限,造出的火銃連神策軍都不夠用,自然無法優先配給黃得功的軍隊。
左良玉軍隊以火銃開道,火力很猛。
不過黃得功破解火銃有奇招。
他命人抬出數個齊人高的木盾。盾牌上包裹了厚厚一層的氈子,這樣鉛子射到氈子上就會泄去大半的威力,不會傷及士兵性命了。
但這樣一來就給了左軍士兵上岸的機會。他們紛紛抓住這難得的機會跳上岸與黃得功部明軍展開廝殺。
黃得功部士兵數量與左良玉殘軍數量大體上差不多。但因為在南岸也布置了兩萬人,北岸的明軍只有三萬人左右。
隨著左軍士兵陸續登陸,黃得功部明軍的壓力越來越大。
黃得功見狀帶領親兵身先士卒竭力沖殺,將士氣又抬了起來。
雙方打的你來我往,針對江岸展開一輪輪爭奪。時而左軍占據了優勢,時而黃得功又把左軍趕出去幾分。
戰況十分焦灼。
便在這時,黃得功彎弓搭箭瞄準了百步外的左良玉。
但聽嗖的一聲,箭矢破空而出,直朝左良玉射去。
原本黃得功是想生擒左良玉獻俘闕下的,可事態的發展出乎了他的意料。
繼續鏖戰下去非但可能生擒不了左良玉,還可能讓他逃脫。
所以他只能選擇下策,直接射殺左賊。
左良玉此刻在指揮戰斗根本沒有注意到這支冷箭。
箭矢直接射到了左良玉的左眼里,巨大的力道使得箭身貫穿頭顱而出。
左良玉當場倒地,抽搐了一陣便沒了動靜。
主帥突然暴斃,左軍一時大亂。
黃得功部明軍趁勢一舉壓上,將失去的陣地全部奪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