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嚅囁了一下,喃喃道:“這些情況,我不知道——”
“呵!”李牧打斷魏征的話,道:“不知道?你為什么不知道?因為不關心,所以不知道!公等眼中的王道,仁道,乃是圣賢書中的道,而非現實中的道。這些事情,我也不知道,但是我關心,我可以去調查。不敢欺瞞諸公,這些事情,都是長孫沖帶著幾個他的同學,親自走訪長安城附近的村落,從百姓口中問出來的!諸公若想知道,隨時都可以問,但諸公沒那個時間,你們都是做大事的人,這點小事,只好讓我的學生們來做了!”
“查舊例,人頭稅的成法是:新生者添入,死亡者開除。但每遇編審時,有司為了博戶口加增之名,不顧民之疾苦,必求溢于前額,應刪者不刪,不應增者而增,甚則人已亡而不肯開除,初生而責其登籍,這多出來的人頭稅,便要平攤在百姓身上。又有奸猾之徒賄賂有司,瞞報戶籍,也使之落在貧苦農民的身上。種種惡習,罄竹難書!”
“百姓種地不如不種,因為種了地,還不夠繳稅的,糊口尚且不足,豐年則有身家之人所得者多,而窮民所得之分甚少,一遇兇年,自身并無田地產業,強壯者流離四方,老弱者即死于溝壑!為民牧者若能愛善而少取之,則民亦漸臻豐裕。若苛索無盡,小民何以為生?”
魏征啞口無言,李牧所言之情況,他雖然沒有深入地調查,但他也知道,李牧既然說得出來,必然有詳實的佐證,絕非是空穴來風。想到這些事情,自己竟然一無所知,魏征便覺慚愧,再也不想跟李牧辯駁了。
李世民嘆了口氣,道:“李牧所言極有道理,振聾發聵,朕必須要反思了。大唐如今的情況,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了。李牧,你既然說有辦法,就把辦法說出來吧,大家集思廣益,查缺補漏,務必讓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
“陛下,臣列舉了人頭稅的種種弊端,是想表達一件事。陛下,人頭稅一來統計麻煩,二來弊端無數,是該取消了!”
“取、取消?”李世民瞪大了眼睛,心道我這個捧哏的,怎么還搬石頭砸腳了!未等他說話,民部尚書,李牧的便宜繼父唐儉站了出來,高呼道:“不可取消,絕不可取消啊!”
李牧看向唐儉,唐儉也不回避,道:“李牧,你可知道,人頭稅乃是朝廷重要稅賦,至少占據三成到四成,數百萬貫,這么大一筆錢,若是免除,朝廷將無以為繼,這不是鬧著玩的!”
李牧正色道:“人頭稅取消,并不會減少賦稅的總數,反而會因為統計的精確,而增加!”
李世民不解道:“這是什么意思?”
“陛下,人頭稅統計有諸多難處,但田地的統計,卻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因為田地就在那里,它是不動的。某地有多少田地,數目可以做到精確。剛剛說的人頭稅的弊端,看似無解,但若變換一下思路,把收人的稅,改成收地的稅,攤丁入畝,一切問題將迎刃而解!”
“攤丁入畝?”眾人咀嚼這四個字,魏征似有所悟,但還不能明確,追問道:“具體是什么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把人頭稅,攤派到田地上。假設有一百個人,一百畝地,每一畝地,承擔一個人的人頭稅,若這一百畝地,是一個人耕種,那么他就要負擔一百個人頭的稅。承擔稅多者,耕種的田也多,田少者,稅也少,此為公平!”
“等等!”魏征忽然想到一個關節,打斷李牧道:“這個政策有漏洞,攤丁入畝看似合理,但人口是逐年增減的,怎么確定稅賦呢?”
“這我也想到了。”李牧面向李世民,道:“所以為了保證這一條能夠施行,為了讓百姓輕徭薄賦,臣請陛下再立下一條規矩。以貞觀五年人口數為基準,往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即便人口再多,也不增加稅賦,讓百姓的負擔減輕!”
“永不加賦!”李世民嚇了一跳,每一年會發生的事情,都是變幻莫測的,每一年會花多少錢,誰也確定不下來。永不加賦這種承諾,是一把雙刃劍,能博得名聲,卻也是一種桎梏,若是說了做不到,多大的名聲都會毀于一旦!
李世民不是優柔寡斷之輩,但面對如此大的事情,也必須三思謹慎而行,他喃喃道:“朕得想想,得想想。”
“陛下可是擔心若永不加賦,朝廷稅收會不夠花么?”
“正是,朕不是要給百姓負擔,但未來如何,誰也不能確定,若是打起仗來,不加賦,朝廷何以為繼?”
“陛下請放心,臣保證,陛下永不加賦,得到的稅賦一定會更多!”
長孫無忌聽了半天,實在是聽不懂了,道:“李牧,不加賦,錢哪兒來?”
“商稅啊!”李牧笑道:“諸公莫不是忘了還有一個稅么?商稅,是唯一一個可以數量疊加,但對百姓沒有負擔的稅了。因為商稅的產生,在于交易。一筆交易,交一次稅,發生的交易越多,稅也就越多。”
唐儉不解道:“這根永不加賦有什么關系?”
“怎么就沒關系呢!”李牧費勁口舌道:“諸公想啊,朝廷少要了稅收,百姓手里的錢就多了。百姓手里的錢多了,他們會干什么?當然是花掉!沒錢的時候穿麻布,有錢了,他們就想穿綾羅了。想要綾羅怎么辦?自然是買啊!買!朝廷就能收稅了啊!”
“而對于商販來說,他們其實是愿意繳稅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如果生產出來了貨物,沒人買,一文不值。唯有賣出去了,他們才能掙錢。繳稅越多,他們賺得就越多,朝廷收的也越多!”
眾人面面相覷,都從對方的眼睛里看到了費解。
李牧嘆了口氣,道:“所以諸公沒有我會賺錢的原因現在明白了么?錢,攢不出來,得花,才是錢!我拿出一百貫買了羊,羊販子賺了錢,羊販子在羊倌手里買羊,羊倌也賺了錢,羊倌得了錢買米,米販子賺了錢……同樣是這一百貫,養活了多少人!但如果把這錢堆在庫房里,羊販子,羊倌,米販,都沒得賺,這么簡單的道理,諸公怎么就是不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