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和亞馬留在澳門這邊勾心斗角,同時間的南京復社書院內,一幫士子也是沒干什么好事兒,他們這已經是連續很多天聚在一起,商量一些在外人看來大逆不道的事兒了。
向來平靜的江南地界,自從崇禎皇帝啟用閹黨馬士英和為吏部天官以后,也就不再平靜了。
前段時間,人稱四公子之一的候方域小朋友人設崩塌很迅速,幾乎是在一個月之內就從世人眼中完美無瑕的奶油小生,徹徹底底變成了天下罪人的典型。
那么候方域究竟干了點啥?
其實他也沒干啥,還是因為馬士英棋高一著,人家馬士英和崇禎皇帝屬于一個類型,對面子都不是太在意,手段卻稱得上陰狠毒辣四個字,稍微用了點勁,就把候方域唬住了。
候方域這小子也是棒棒的,直接把昔日與他那些吟詩作賦的朋友全給賣了,候方域這一賣,在復社自然是混不下去了,思前想后,還是屈尊去找自己平日大肆詆毀的閹黨馬士英求救。
然而這正中了馬士英的下懷,這家伙裝出一副我心胸廣大的模樣接納了候方域,這很是讓候方域心中小鹿亂撞,感覺找到了真愛,開始不遺余力的幫助馬士英噴自己那些昔日好友。
然而也就是在前些時日,神武軍都督周經武和東廠的掌刑千戶李有成一起來到南京,并且帶來了一個驚人的好消息,崇禎皇帝已經下旨,正式將《昏君實錄》一書定性為邪書,這么一來,復社這種東西,自然而然就成了邪教,需要加以鏟除。
不得不說,馬士英等的一直就是這個消息。
得到周經武和李有成來的第一時間,馬士英來了個大變臉,直接把候方域推出去給砍了,再用他的腦袋向周經武和李有成邀功請賞。
你看看我多得力,這可是候方域,復社里面的重要人物!
可憐候方域,先是被自己的好友們棒打,本以為把該說的都說了就可以順利加入帝黨,但馬士英可是個睚眥必報的小人,長久以來,之所以和候方域玩過家家,就只是為了等著京師方面的消息好邀功請賞而已。
張采坐在最里面,下巴粘著一角山羊胡,看起來約莫在四十到五十歲的樣子,他先是拿起桌上的茶杯小抿了一口,才是說道:
今日那馬士英為李有成等人布置的接風洗塵宴就要結束了,料想到了明日這個時候,就該會對大家有所動作了。是成是敗,今日大家要定個法子出來。
早些年,太倉二張聞名天下,稱得上是世間文人士子的楷模,即便是現在這個廠衛橫行的年代,也還是聲名依舊,并未有什么動搖。
復社的眾多士子中不乏文武兼具,才能除露之輩,但包括陳子龍在內的所有人,都對復社創立者之一的張采尊敬有加。
坐在張采下面的宋征輿便是人稱云間三社的大才子,相比于張采有些陰鷙的面容,宋征輿就顯得有些過于清秀,臉上白白凈凈,身上也穿著干凈整潔的白色長衫。
宋征輿桌上放置著一把平日從不離手的折扇,扇子上寫著他自己所做的詩詞,看樣子,似乎是對自己的過人才學也是頗為洋洋自得,他想了想說道:
南郭先生,在下不久前才從那候方域的死咬中脫出身來,這件事,還是您給拿個主意,您要是沒了,這復社也就差不多涼透了。
提及此事,宋征輿還是為自己捏了把汗的。
誰能想到,平日自己與候方域關系最親,常常引經據典、抨擊弊政,但這小子在危急關頭第一個賣的卻也是自己,而且是毫不猶豫,虧得復社里面的朋友帶關系到處尋訪,這才讓他勉強從馬士英手中逃了出來。
張采聞言看過去,也明白這個道理,已經是驚弓之鳥的宋征輿,實際上能來到這個大會就已經算得上是膽識過人,靠這個人說什么有效辦法,自己顯然是高估了他。
之前張采曾有過擔心,怕許多人害怕朝廷報復不敢前來,現在一看,還是自己低估了復社士子們為國的大義之情,他想了想,搖搖頭說道:
不過也還有個好消息,據說那馬士英曾向朝廷舉薦阮麻子,但卻被那昏君御批拒絕,想來這位皇帝心中也還是有些良知。
南郭先生此言差矣!這時,吳偉業忽然出來高聲說道:南郭先生慎言,昏君就是昏君,此人得國不正,又屢行暴虐昏庸之事,如今,正是我等復社學子展露才學,為國出力之時。
不然,煌煌大明三百余年宗社,勢必會毀在這個昏君手中!
諸位言皆甚是,老夫這是實在被氣的糊涂了,才能說出此等大逆不道之言。張采見到自己方才不過是為崇禎皇帝稍微說了句好話,這些士子便是如此激動,當下心中便是大定,話鋒一轉,接著說道:
南京各部院皆是我東林人士,昏君必是見那馬士英獨木難支,才會派鷹犬來南京相助,事到如今,若想了結此癥,得從根子上下手。
是極!吳偉業大叫一聲,說道:這昏君得國不正,我等可從此下手!
如何不正,陛下乃奉大行天啟皇帝詔書繼位,至今已是十年有八,豈能輕易撼動?這時,陳子龍實在是聽不下去,起身憤然說道。
夏允彝也是起身,高聲疾呼:楙中所言極是!吾等為國朝士子,當以身諫上,以成張、于治世之名,而不是在這商議什么皇上得國不正,爾等難道還嫌我大明的天下不夠亂嗎?
張采呵呵一笑,說道:你們二人莫不是怕了?
哼,多說無益。南郭先生,我陳子龍敬你為文壇泰斗,然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便告辭了!陳子龍見到周圍士子轉而抨擊自己,便是二話不說,直接轉身離去。
夏允彝見陳子龍離開,拂袖道:吾與楙中同,這便去也!
到了現在這個時候,無論陳子龍、夏允彝這種真正為國著想的義士,還是為私利著想的貪生怕死之徒,都在這個時候開始有意與復社撇清關系。
繼陳、夏兩人離開之后,又陸續有黃淳耀、候歧、楊廷樞、方以智等人離開,不過離開的有識之士終究還是少數,大部分人依舊信奉法不責眾這一套,留下來義正言辭的商討如何向昏庸的朝廷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