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大典沒有任何意外之事,全程都異常順利。
三屯營之戰,除三明首功直接獲取爵位賞賜之外,其余軍將沒有任何一人得到爵位封賜,其中佼佼者同樣不少。
例如歸降前來三屯營助戰的前大順武威將軍張鼐,這次就得立甲例一等功,因功被升授為永平總兵,常駐距山海關城幾十里外的永平衛城。
雖然永平總兵不過是個雜號,但勝在位置重要,比之一般的各地諸多雜號而言,卻也是在上等之列,崇禎皇帝的用意,實則在用他來牽制吳三桂。
張鼐的永平府隔在山海關和薊鎮、三屯營之間,若吳三桂有什么不善之舉,此地首當其沖,換一個方向來看,這也正表明了崇禎皇帝的用人不疑。
這次敘功大典,崇禎皇帝對藺養成、張鼐這些投降流賊將領不計前嫌,只要立功,一概重用,使得大部分歸降后立新功的流賊將領,都十分擁戴。
至此以后,起碼在名義上,整個永平府都歸張鼐統管,當然兀良哈鎮不算在內,不知身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得知這個消息,又會作何感想。
又有戰死王光恩之弟王光泰、王昌二人,分立甲例一等功、三等功。
王光泰先前為雜號,此次升授為朝廷正選太原總兵,率部西進,移鎮太原城,加封衛指揮使,五軍都督府右都督。
王昌比其兄略有不及,升授為居庸關參將,率部北上,鎮守居庸關。
崇禎皇帝將剛剛光復的重鎮太原和要地居庸關交給這兩位,一是考慮到后世歷史上這兩個都是夔東十三家之一,從歷史上投清都肯為自己擋刀去死的王光恩這一點來看,只要自己用好了,這兩兄弟絕對都值得信任。
另外有漢陽總兵馬進忠,三屯營戰中立甲例一等功,平定諸藩中又立乙例二等功,前功并敘,升授朝廷正選密云總兵,兼管渤海千戶所,加封衛指揮使,五軍都督府右都督。
大典過后,馬進忠將率部北上,鎮守古北口,加固邊衛。
馬進忠同樣是投降后歸降的農民軍,起初他聚眾十萬,號稱“混十萬”,自從被招撫后,先是隸于左良玉部,是左部少有不擾民的隊伍。
此戰馬進忠毅然率部北上援剿,其實也和張鼐一樣,有背水一戰,脫離左良玉那股賊軍的意思,所幸崇禎沒有讓他失望,這次的加封,足以令他感恩戴德。
這些是投降農民軍中表現突出者,其余前來援剿的朝廷軍將,立大功者同樣不少,其中要屬四川參將秦翼明、新戚家軍游擊戚元輔、戚元弼還有常德總兵馬爌為主。
秦翼明立甲例一等功,升授四川副總兵,衛指揮使,率所部白桿軍回石柱協助秦良玉對抗西賊。
秦良玉之孫游擊馬萬年,立丙例一等功,升授四川參將,加封衛指揮僉事,率部跟隨秦翼明回四川。
戚家小將戚元輔、戚元弼二人,各立甲例一等功、二等功,又在平定藩王的戰斗中表現突出,擒斬叛軍六百余級,分立甲例三等功、五等功。
戚元輔升授參將,加封神武右衛指揮僉事,戚元弼則升授游擊將軍,兄弟二人同駐靈壽城,由戚元輔協領真定府西路兵馬、糧餉、軍械等事。
這個時候的戚家三兄弟大哥戚元功,中了武舉人以后,正在跟狀元徐彥琦一同在京師進修,據說現在的他,已經和從前有著天差地別,說起話來,頗有些儒將風范。
常德總兵馬爌,本為雜號,名將馬芳之后,三屯營戰中,身先士卒,奮勇當先,生擒韃清鑲白旗貝勒一員,陣斬正藍旗、正紅旗貝勒兩人,軍中直呼為“小龐德”,添立甲例一等功兩次。
朝廷議后,決意升授馬爌為正選保定總兵,節制保定府各路兵馬錢糧,駐保定府城,考慮到從前諸多功勛與祖宗勛德,特加封太子少保,五軍都督府左都督,兼領中屯衛指揮使。
大典過后,馬爌率本部隨崇禎一同北上回京,順道前往保定府城赴任。
除了三屯營之戰以外,在大典的第二天和第三天,主要宣布了藩王之亂期間,各地留守軍將奉公守法,為朝廷平定叛亂的佼佼者。
薊鎮總兵黃得功,奉旨南下平亂,先后平定潞王、秦王、慶王等多王之亂,率部南北轉戰,功勛卓著,議定平亂之首功,加封靖南候,太子太傅,仍駐薊鎮。
宣鎮總兵高杰,但使賊一見宣府軍“高”字旗號,盡皆聞風喪膽,一路望風披靡,逼降叛賊六萬余眾,議定平亂之次功,加封興平候,仍駐薊鎮。
神武軍都督周經武,率先南下平亂,穩定局勢,功不可沒,為此戰從功,加封平南伯,太子太保,五軍都督府左都督。
考慮到神武軍多數為南直隸人士,崇禎皇帝命周經武充任南京守備,率神武軍長期屯駐南京。
除以上三人之外,各地軍將中也有表現突出者。
例如大同總兵白廣恩,大同軍此戰多是跟在薊鎮和宣鎮軍的后面不斷撿漏,竟也立得甲子一等功,白廣恩因此而加封五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
又有天津海防都督張名振,第一時間率天津水師趕到南京,加固水城,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立甲子三等功,加封天津海防總督,太子少保。
京師禁軍三大總兵吳啟華、常世隆、胡海龍,從周經武南下與杭州叛軍作戰,是第一支投入平亂的官兵,同樣立下不少功勞。
三人按功勛高低,分別加封為衛指揮僉事,衛指揮使和衛指揮同知。
京師禁軍六名坐營官表現同樣突出,李逍遙更是激斬叛軍千總一員,添立丙例一等功,被總兵吳啟華點名提功。
兵部議定,升授李逍遙為禁軍千總,統帶兩名坐營官,部下近一千禁軍。
除此之外,南京京營雖然糜爛,卻同樣有人表現突出,京營提督官郭尚友,雖是文士出身,杭州亂起之時,卻投筆從戎,殺賊兩人,立有功勛。
南京京營兩名千總與幾名百總在作戰中異常奮勇,堪為典范,對待這些人,崇禎皇帝各自均有封賞。
大典的最后階段,主要是進行戰后得失統計和陣亡、殺敵匯總。
第一場戰爭,是明清之間一場堪稱轉折點的戰斗,雖然在自家地盤,但卻繳獲了無數清軍的精銳衣甲、輜重和旗牌,甚至三門紅夷大炮也被多爾袞扔下,來不及帶走。
除此之外,清軍沿途劫掠所得,半數多都扔在了三屯營之外,他們撤退匆忙,實際上是被崇禎皇帝親自率領的明軍內外夾擊而擊潰,自然無法攜帶太多物資。
這些牛羊和人口,都已經被崇禎皇帝妥善安置,但清軍沿途皆被其三光,百姓因此流離失所,死難者甚重。
據倪元璐上疏稱,算上兵士升賞,這事后撫恤花費是一筆巨款,可以說有得有失,但這場戰斗勝利的意義遠比得失重要,崇禎可以說是自己賺到了。
可接下來這場曠日持久的諸王之亂,從最起初東林余孽擁戴朱常淓稱帝開始,一直到黃得功平定最后一個稱帝的慶王凱旋回到南京城之后,持續了足有半年多的時間。
雖然崇禎皇帝借助戰勝清虜之威,迅速掃除了各地羽翼未豐的叛軍,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大明朝廷卻是空有損耗,毫無所得。
半年多的時間,叛軍幾乎席卷了整個東南,江南的不少州府同樣慘遭劫掠,官軍獲得大體勝利,但是叛軍也同樣在攻城略地。
這場戰爭只有無盡的內耗,沒有勝者。
雖然平定了內亂,但是崇禎皇帝覺得是自己一敗涂地,因為這兩場戰爭下來,尤其是第二場,對大明朝的影響不亞于萬歷三大征,崇禎已經無力再去管那些流賊了。
否則,剛剛平定下來的內省,勢必又要再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