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公主殿下專門設宴招待自己一人,這待遇有點讓良臣受寵若驚。
當然,要是把這酒席擺在里屋,而不是在這大廳中,左右伺候的宮人也都撤下,格調就更合良臣的意了。
才成親不到一年的壽寧公主,可是活脫脫的貴妃模子,怎么看都跟她娘特別的像。尤其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讓人不自覺就有勇攀高峰的征服欲望。
更何況,初為人婦者,總是別樣的紅。
壽寧,輕熟而高貴的典型,比之瓜爾佳氏要高三個檔次,比之葉赫東哥要高兩個檔次,比之巴巴要高一個檔次,和西李翠兒倒是不分伯仲,姑嫂嘛。
單論身份,“天之貴女”四字,壽寧絕擔當得起。
良臣喜歡遐想,畢竟,想一想又不掉腦袋,有因言獲罪的,沒有因想獲罪的。
當然,他還是分得清想象和現實的區別。
“殿下!”
短暫的遐想后,良臣正了正思緒,清清嗓子,恭敬的上前給朱軒媁行了禮。
人是公主,他是太監,心里再是不愿,面子上的事情總要做。
魏公公眼下可沒跋扈的資格。
他現在最喜歡做的就是以禮服人。
“啊…小魏公公,你…你來了啊,坐,請坐。”既是公主,又是主人的壽寧有些略微緊張,似是不知道當如何應付這場面。
邊上的宮人見了,都微笑不語。
良臣笑了一笑,就他和壽寧這兩天的接觸,這位金枝玉葉于人情世故實際是半點不通的,倒也不能怪她,自幼長于深宮,父母固然疼愛,然因國本之事疏忽于她,以致小公主直到出嫁都是懵懵狀態,只以為外界如她童年所見所想般呢。
要實在說,但凡朱軒媁通半點人情事故,駙馬冉興讓斷然也不會和梁姑婆鬧到這種地步。
為了讓公主殿下能夠盡快適應自己請客的身份,不至好好的宴席氛圍弄得比較尷尬,良臣就坦然而坐,隨口客氣道:“殿下請坐!…奴婢何德何能,能得殿下設宴款待。”
壽寧忙也坐下,坐下之后卻不知道說什么,半響,才想起來,連忙道:“魏公公,你不知道,姑母今日進宮之后,父皇已叫人將那刁奴趙進朝綁了,母妃亦下諭命將梁姑婆發送浣衣局呢。”
“如此最好,那梁姑婆奴婢正愁沒地送呢。殿下有所不知,奴婢眼下領著出外的差事,一窮二白的沒什么家底,實是沒法子替殿下養人呢。”
良臣半開玩笑道,心里也定當了下來,萬歷兩口子既知道了這事,那么肯定也知道他魏良臣見義勇為的事。這樣的話,背后那些想要收拾他這“吃里扒外”的家伙們,多少得顧慮下皇爺和娘娘會怎么想。畢竟,他魏公公救的可是皇爺的女婿。
果然,壽寧緊跟著就說是她母親特意讓她設宴招待良臣的,原因就是因為良臣救了駙馬爺。
還是娘娘會做人啊,到底是成熟穩重型的,知道些人情。
“貴妃娘娘可與殿下說了我的事?”良臣有點害怕鄭貴妃把自己凈身的秘密告訴親閨女。
“什么?”壽寧一臉無知的樣子。
良臣暗松一口氣,當娘的果然還是端得住,明白這種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宮人陸續將菜上齊了,可壽寧卻傻坐在那,不知請良臣動筷。還是一個年長些的宮人看著不是事,輕步上前低聲提醒公主一句,壽寧方反應過來,有些不好意思的請良臣動筷。
宴是好宴,菜也是好菜,可良臣哪里是真來吃這飯的。這頓飯,說白了就是個象征意義,走個過場罷了。
也是壽寧貴為公主,于這府上最大,又有母親的吩咐,這才設宴。換作其他人家,斷不可能由女主人出面招待的,除非是達到通家之好那種程度了。
嘗了幾口菜后,良臣放下筷子,將自己去東宮的事情與壽寧說了。
壽寧點頭道:“我知道,東宮那邊有回貼過來。我那嫂嫂夸你呢。”
“噢,是么?”良臣精神一振,想問公主你的好嫂嫂有沒有夸我能干,話到嘴邊,卻變成了另外一句。
“殿下,恕奴婢多嘴問一句,既然皇爺已知殿下這邊的事,為何駙馬爺卻不歸的?”這件事良臣一直奇怪著,實在是沒道理啊,都“沉冤得雪”了,萬歷這個老丈人怎么還跟自己女婿過不去的呢。
天下間做泰翁的多了,可沒幾個如萬歷這般,把小兩口活活拆開,逼得女婿有家不能回的。
這件事,冉興讓本質上沒有什么錯,是非也弄清楚了,萬歷吃飽了撐的,還拿女婿開涮的。
三個月呢,他不想著女婿的好,總得為女兒考慮下吧。
良臣猜測這中間肯定還有什么隱情,他不知道的事,要不然,萬歷不會糊涂至此。方才接他來公主府的那下人曾言,駙馬爺的事可能還要勞煩他小魏公公一二,因而良臣更要知道發生了什么事。
不然,稀里糊涂的,他怎么去幫這兩小口?
至于西李怎么夸自己,還是不問的好,心中有數就行。
翠兒如此多汁一人,情人眼里自是出西施,肯定把他小魏公公夸上了天。
“此事…”
不想,壽寧那邊卻吞吞吐吐的,說不出一句來。
“到底怎么了?”
壽寧這樣子讓良臣更是好奇萬分,莫非真有什么為難之事。
“是這樣的…哎,不是…駙馬不能回,是因為…”壽寧真是金口難開啊,翻來覆去就這幾句,遲遲說不出個一二來。
良臣看著干著急,看著看著,也是莫名其妙:公主殿下你好端端的臉紅什么?
壽寧突然不說話了,低著頭。
良臣訝然,有什么事你說出來就是,我能幫你的肯定幫,你不說,我怎么知道怎么回事。
作者注,于火炮方面認知,骨頭門外漢,只知照本宣科,不知引用是否得當。有此方面大才者(炮、船),若有空閑,可在書評留一貼,好讓骨頭參考。否則,未免出錯鬧笑話,只能淡化一筆而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