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堅決的、無條件的服從公公對我部的一切安排,我們相信在公公的領導下,我們建州官兵定然能夠在祖國的其它戰線,發揮更大的作用。”阿巴泰率先表態。
“從前,我們是有罪的,但是公公給了我們再一次為國家效力的機會,如果我們不能牢牢把握這次機會,那我們就不是連豬狗都不如了嗎!”德格類對過往痛心疾首。
兩位阿哥不能不如此表態,因為如果不這樣表態,他們就不是跟著魏公公走,而是要跟著他們的阿瑪還有二哥、五哥走了。
那種贖罪,可不是兄弟二人想要的。
“這就對了嘛,”
魏公公隨手叼起當年征日時特意叫人打制的大煙斗,吐了幾個長長的煙圈,語重心長的對阿、德二位阿哥道:“你們一定要好好干,不要讓咱家失望。”
同樣,對于出城的禇英代表龔正六等人,公公也是如此表態。
對周鐵心與禇英擬定的各項條款,公公事后都是予以追認的,但在一些細節上公公認為有待商榷。
而就這些細節問題,龔正六也表示出了強烈的反對。
首先,在三河會議上,公公明確提出要在建州地區“改土歸流”,根據這一指導方針,皇軍大本營擬出方案,擬將原建州左右衛(原海西女真地區)連同葉赫部、原明軍撫順東出諸堡、寬甸地區等設為兩府,一府為忠勇府,一府為定遼府。
忠勇府領兩縣,一為建州縣,一為忠武縣。
定遼府領三縣,一為葉赫縣,一為寬甸縣,一為和平縣。
既然設置了兩府五縣,那么就得有人口充實這五個縣。否則光有個行政區域劃分概念,卻無具體的管治,那豈不是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么。
根據禇英獻上的偽金人口黃冊,原八旗人口連同依附各族、擄掠漢人、朝鮮、蒙古各族等計有三十四萬余,其中披甲人七萬余。這也是奴爾哈赤膽敢發起叛亂的底氣所在。
現在八旗已經名存實亡,阿巴泰部整編加入皇帝親軍,所以雙方在人口這一塊的統計主要是黑圖阿拉以及周邊地區。
魏公公指示,為了充實兩府五縣,他老人家除上書朝廷從沈陽、遼陽以及遼南地區向建州地區遷移人口外,還將有組織的從關內地區移民充實建州地區。
計劃移民10萬到15萬,因事涉建州地區的長治久安,又牽涉多地,所以這一塊的移民魏公公打算請由朝廷負責。
計劃時間為10年,這樣每年只遷移一萬多人動靜不大,耗費相對較少,是朝堂諸公能夠接受的。等到建州兩府五縣的生產生活秩序上了軌道,再進行更大規模的移民遷移。
這次移民的主要目標便是公公一直念念不忘的西北流民了。
遼東問題的解決并不意味著西北流民問題也能解決,公公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讓老天爺發慈悲,將西北地區越來越惡劣的天氣揮手變好。
但遼東問題的解決可以讓公公著手改變西北地區的流民問題。解決流民問題的根本其實就是一個填飽肚子的問題。
公公早前已經大規模從安南等地購糧,但相對于龐大的流民人口數量,這些購買來的糧食也是杯水車薪,并且受限于運輸問題,根本持久不了。
簡單的一個道理,安南的糧食可以用海船運到江南,但如何運到西北呢?
大明開國之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廷采取了“開中法”,就是鼓勵商人運糧,再給予他們買賣食鹽、茶葉等權利。等到九邊衛所基本可以自給自足時,“開中法”自然而然就被淘汰。
但“開中法”解決的對象只是嚴重缺糧的邊軍,而不是西北地區的廣大百姓。
不管哪朝哪代,也永遠不要指望商人能夠解決一省乃至兩省,甚至多省的糧荒。
或許,逐利的商人可以把糧食運到,但那高昂的糧價卻不是普通百姓能夠承擔的了。
唯有中央政權的組織形式,以舉國之力才能實施大規模的賑災。
類似“開中法”的舉措,公公會實施一些,并且他有意在西北重要節鎮設置類似國家糧庫的大糧倉,但這只是延緩,而非根治。
想要徹底解決西北流民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往外遷人。如此,不管是朝廷還是公公,只要給移民提供遷移途中的口糧,以及到了地方后的生活簡要設施,便可以解決吃飽肚子問題。
好比,一口大缸的水滿了,拿根管子接上往另一個空缸里導流就是。
西北,是滿了水的那口缸;
遼東,就是空著的那口缸。
實際上,除了導流移民這個解決方案,還有一個方法也能解決問題。
就是造反,重新洗牌。
明末農民起義的根源除了日益加深的天災之外,便是達到三億的人口帝國存在著嚴重的土地兼并問題。
士紳有地,百姓無地。
把士紳殺了,打土豪分田地,問題也能解決。
但那意味著人口的大量損失,以及對國家元氣的巨大破壞。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都是以千萬人口損失為代價的。
某種程度上,公公也屬于士紳這一階級,甚至,他還屬土豪。
因此,公公不可能搞革命,把自己命給革了的。
那么,大規模的實邊移民就是公公唯一的選擇。
中國人有個奇怪的特性,只要沒有戰亂,哪怕處于溫飽線,哪怕上頓吃了下頓就得隔一頓,但只要餓不死,中國人就不會往外跑。
他們寧可餓著肚子抱著老婆孩子熱炕頭,也斷然不會往他不熟悉的陌生地方去探尋有沒有更好的路走。
但一旦餓到瀕臨死亡,中國人的特性就會立即轉變,他們會拼命的往周邊跑,不管多遠,只要有飯吃,他們就肯去。
在饑餓面前,什么都是假的。只要能有吃的,只要能有屬于自己的土地,中國人是可以背井離鄉的。
所以,公公不擔心他的移民政策會遭到西北人民的抵制,只要他能提供最簡單的保障,可以預計將來至少能有百萬規模以上的西北人口源源不斷的往遼東遷移。
東北,可不是女真人說的苦寒之地,更不是不毛之地,而是寶地。
以奴爾哈赤為首的反動集團從來都沒有認真對待過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他們甚至都沒有認真組織過對土地的開墾。
這源于他們民族特性,源于好逸惡勞,源于不勞而獲,源于搶劫更省力氣。
當然,也和女真人口太少,缺乏開墾土地的工具有關。
魏公公要做的就是增加東北的人口,提供口糧和居住設施,一代兩代以后,東北的人口就會出現爆炸性的增長,那時的東北才真正是屬于大明帝國的東北。
有人,才有領土。
有人,就不會有什么韃子。
近階段,公公主要考慮將原遷往皮島的寬甸百姓重新遷回寬甸地區。這一批人本就是寬甸居民,讓他們從皮島遷回故土,無論是生活還是感情上都不會有什么大的問題。
另外就是將近八千的朝鮮兵和人數差不多的日本夫役,以及向皇軍投降的上萬八旗兵捆在一起,組成一支專門屯田的大兵團。
只要這些人能夠在建州地區墾荒三到五年,他們就可以歸國(釋放)。如果不愿歸國,就分給每人至少三十畝土地,并允許和當地女子結合,從此扎根帝國東北這塊土地之上,成為帝國公民。
公公相信,只要能對這些農業兵不加歧視,采取積極有效的引導措施,這支大兵團就一定能通過他們的雙手為帝國生產出白花花的糧食。
如此一來,因為改土歸流以及屯田政策的實施,原先禇英所期盼的“特權”就自然不存在了。
公公給禇英的優待是可以上奏朝廷任命他為建州知縣,這和禇英所希望的繼承其父奴爾哈赤龍虎將軍的想法肯定天壤之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