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策行三國

第1620章 虞翻論士

更新時間:2019-02-04  作者:莊不周
孫策心中暗喜,卻還有些忐忑。閃舞雖說在座的都是心腹,即使是荀攸也在虞翻的逼迫之下主動表達了稱臣的意思,但他們是不是都像虞翻這么堅定,這么迫切,他心里并沒有把握。或者有人覺得沒必要這么急也說不定。

孫策輕輕地蹙起眉頭,神情疑惑。“仲翔,你究竟在說什么?”他又轉向張纮。“先生,正名……有這么重要?”

張纮起身離席,整理了一下衣擺。雖然他的衣擺一絲不亂,連一點皺紋都沒有,但他這么做卻顯得非常莊重。“將軍,虞長史說得有理,名不正,則言不順,將軍統領五州,造福萬民,誠天下之幸,但鎮北將軍乃權宜之計,兼領豫州尚可算是代父行職,其他各州難免惹人非議。欲使五州為一,必先正名,使各州文武知有所歸,安定民心。”

說完,張纮向孫策深施一禮。“將軍,虞長史乃是謀國之言,臣附議。”

話音未落,郭嘉、龐統離席而起,躬身施禮。“臣附議。”

杜畿眉頭緊皺,沉吟片刻,起身離席。“臣附議。”

周瑜相互交換了一個眼神,回頭看看荀攸和辛毗。荀攸點點頭,率先起身,辛毗也站了起來,向周瑜施禮。周瑜起身離席,與杜畿并肩,荀攸和辛毗也站在周瑜身后,一揖到底,齊聲道:“臣,附議。”

孫策如釋重負,欠身還禮。“得諸君錯愛,策不勝惶恐,愿與諸君并力,為天下求太平,共富貴。諸君請還座,我們再議議當如何正名。”

“喏!”眾人轟然應喏。再次施禮,返回座位。

虞翻再次施禮。“正名之前,敢為將軍說天命。”

孫策點點頭。

虞翻環顧四周,朗聲道:“盤古開天地,女媧生人,伏羲創易,其后三皇五帝、又有三代、至于今不知凡幾千年,論說天命者不知幾許,至于如今,則有三統五行之說。翻五世傳易,浸淫易學近三十載,亦曾膺服此說。然數年前得遇將軍,東海觀濤,茅塞頓開,方知昔日所學縱使不能稱為謬誤,至少也不是全面的。”

虞翻轉身看向孫策,向孫策再施一禮。“多謝將軍,啟我蒙昧,令我知昨日之非。”

孫策哈哈一笑。“那是仲翔自己的悟性,非我之功。”

周瑜等人有些茫然。他們不知道這是虞翻和孫策互相吹捧還是真有所指。論學問,虞翻無疑是在座眾中的佼佼者,也就是張纮能和他相當,其他人的經學水平都不堪與之匹敵,孫策本人就更不用說了,說他目不識丁可能有些過份,但他對經學的理解最多相當于蒙童。虞翻給他啟蒙還差不多,他給虞翻啟蒙?

張纮略有所思,忽然說道:“仲翔所說,莫非是指將軍與爾等東海觀濤,證張平子大地如雞子之說?”

虞翻笑笑。“原來長史也聽說過?”

“聽說過,盛孝章的文章里提過一句。”

虞翻贊了一句:“長史不愧是廣陵名士,春秋名家,能于細微處見精神。不過長史沒有親歷其事,也難知我當日之震撼,說是天地傾覆也不為過。那日之后,我用三年時間反思昔日所學,始有天地初開,云散天青之感。諸位,三統五行,不過表相,真正的天命是什么?是人心,更準確地說,是士人之心。”

眾人面面相覷,不知道虞翻想說什么,但他們知道虞翻雖狂,學問卻是真的好,三年反思,想來必有所得,自己聽不懂是正常的,正說明虞翻的領悟有價值。所以一個個聚精會神,等著聽虞翻的解釋。

孫策也很好奇。當日東海觀濤,郭嘉、楊修等人都在,但他寄予希望最大的就是虞翻。這幾年,虞翻一直沒有任何表示,此刻突然重提此事,想來是真的有了收獲。

“什么是士人?”虞翻頓了頓,給眾人思考的時間。

眾人沉默著,等待著虞翻的回答。自從孫策在講武堂開講,蔡琰做《士論》,士人的定義有了變化,什么樣的人才是士人已經引起了很多議論,此刻虞翻再提此事,想必有所創見。

過了片刻,虞翻說道:“所謂士人,我認為就是有智慧、有能力、有擔當、有堅守的人。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符合這四點,都可以稱為士人。”

張纮興趣大增。“仲翔,你這四有頗是新穎。不知有何據?”

“士志于道。有智慧,能悟道。有能力,可行道。有擔當,敢行道。有堅定,能守道。圣人生而知之,中人學而知之,皆可聞道,而愚人學而不能,不足以為士;知道而不能行,不可謂真知道、知真道,不足以為士;有擔當,方愿披荊斬棘,為道犧牲付出,怕苦怕累,貪生怕死之人不能行道,不足以為士;有堅守,不為富貴而淫,不為威武所屈,不為貧賤所移,如孟子所謂之大丈夫,乃可謂士,否則一步踏錯,便是小人、佞臣,不足以為士。35xs”

虞翻停了一下。“諸位以為然否?”

杜畿頜首附同。“然則,此與天命何干?”

“因為唯有士人當道,才能實現天下大同。”

杜畿若有所思,微微頜首,眼睛也變得亮了起來。周瑜背后的辛毗和荀攸交換了一個眼神,也露出驚異之色。張纮笑道:“仲翔,快些說,當吊人胃口。”

“人生于世,不論智愚、賢與不肖,皆愿生于大同治世,但能實現天下大同的人唯有士。農夫黔首雖終日辛勞,面土背天,耕桑稼穡,但他們不知道,汲汲一生僅能溫飽。士乃民之精英,他們知道、行道、守道,若人人皆士,大道可行,天下大同可翹足而至。”

張纮點頭附和。“果能天下皆士,大同可不求而至。”

“士乃民之精英,故能順應士人之心的舉措便是符合天命,違逆抗拒士人之心的就是違逆天命。若有道之士流竄江湖,而小人佞臣滿朝堂,則天下大亂,天命失也,必待革命而后能安。諸位以為然否?”

“然!”這次眾人沒什么猶豫,都表示贊同。不管他們是不是符合士的標準,卻幾乎都以士自居,對虞翻這種士人之心即天命的說法自然不會反對。倒是孫策心里有些惴惴。聽虞翻這語氣,怎么感覺比黨人還要激進?

“由古至今,戶口藩盛,士人漸眾。天地之初,無有文字,百姓唯知結繩計事,口耳相傳,無士,唯有圣人。伏羲創易,倉頡造書,乃有文字,先有官學,世卿子弟可學,乃有士人之始。夫子有教無類,士人漸眾,至戰國則游士行于天下,朝秦暮楚,興國亡國但在一言之間。漢興,孝武帝興儒術,光武帝重氣節,大儒列于朝,三萬學生聚于太學,自儒門創建起未有今日之盛也。以此觀之,則上古乃圣人之世,三代乃公卿之世,而今乃是士之世。以此觀之,今勝于古,漸近于大同,言必稱三代乃腐儒之見,不足與論。”

郭嘉“噗嗤”一聲笑了。“以仲翔之見,現在不是末世,乃是自古未有之盛世?”

“奉孝一言中的。”虞翻頓了頓,目光炯炯。“如今士人眾多,為何有道遠竄,柔佞滿朝,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這豈是大同之世應有之相?夫易道唯變,禍福相倚,君主欲得士心,當明士道。明士道者可得士人之心,得士多之利,天下大治。不明士道者雖有士而不明其心,不得其利,反得其害。何也?不明士道,士人越多,危害越大。仕進無門,處士橫議,至乃結黨為亂,黨錮再興,而終至于崩潰。”

眾人相對沉默,尤其是站在孫策身后的楊儀最有感觸。

漢家重儒術,儒門自創立以來,沒有一朝一代像漢朝這樣重視儒術,不僅天下郡縣有學校,僅太學就有太學生三萬人。士人之眾,亙古未有。可是這么多士人卻沒有帶來大同之世,反而帶來了大亂。

這是很多人都覺得無法理解的地方。在此之前,很多人都覺得是朝廷親小人,遠賢臣,重用外戚和閹黨,清流斥退,濁流橫行。現在看來,這個結論恐怕流于膚淺了,虞翻的見解更接近于實際,大漢的崩潰和士人的數量猛增有很大關系。想做官的讀書人太多了,數萬人游蕩在洛陽城,就算把所有的外戚、閹黨清都除掉,也沒有那么多的官職來安排他們。在仕途利祿面前,能行道、守道的人越來越少,私心作祟,門生故吏因此而起,結黨營私在所難免,黨錮之禍幾乎是勢在必然。

孫策拓展士人的定義,將農工商和武人都納入士人的范圍,不僅沒有對士形成擠壓,反而給了他們一個迅速壯大的機會。仕途畢竟是有限的,但學問是無限的,士人不再汲汲于仕途為念,并沒有因此失去仕途,卻打開了另一片天地,士人的數量不再成為限制。有印書坊,有幼稚園、郡學、木學堂和講武堂,用不了多久,士人的數量就會得迅速提升。從這一點來講,孫策的功德不亞于夫子創立儒門,有教無類。

“將軍則不然,既明士道,更能養士。使文士著書史,武士戰疆場,醫術治百病,匠士造器物,農士勤稼穡,各展所長,各安其業;興教育,建諸堂,使百姓子弟能受圣人之教,士人日眾,天下皆士指日可待。功不亞于伏羲創易、倉頡造書、夫子立儒門,故士人之心在將軍,天命亦在將軍,不興其誰?”

辛毗忍不住問道:“長史所言,甚是有理。不過我亦有不解之處,還請長史指教。”

“說。”

“將軍明士道,行新政,建諸堂,的確是不世功業,有開創之功,但有開創之功并不等于就有天命。你剛才提及伏羲、倉頡和夫子,伏羲、倉頡久遠,暫時不論,夫子可未曾有天下?如果朝廷西遷關中,荀彧在關中效仿將軍,推行新政。曹操在益州,曹昂在兗州,皆有效仿之舉,就連袁譚在冀州也有繼踵之意,難道他們都得了天命不成?”

“說得好!”虞翻贊了一句。“你們一定也有這樣的疑問吧?”

眾人笑笑。雖說辛毗有故意挑刺的感覺,但他們也的確有這樣的疑問。只有郭嘉搖著羽扇,笑而不語。孫策原本也有些疑問,一看郭嘉這副神情,忽然有所領悟。以虞翻的聰明,他怎么可能在這么重要的場合留下破綻,讓別人抓住。如果有破綻,那只有一種可能:他故意留下的陷阱。

“伏羲久遠,倉頡也不近,這兩人我們都暫且不論,只說夫子。夫子文武兼備,為士之楷模,圣之時者,為何他未得天命,不僅不能用于魯,周游列國也未能立足?無他,未得其地也。魯地多山少田,東有齊,北有趙,南有楚,如何能立國?若他能效舜避丹朱,泰伯避季歷,事則不然。伍員、范蠡之輩,德能不及子路、子貢,亦能乘風云而起,以夫子之德能,遷居于吳,以子路為將,子貢為相,焉知不能立國而有天下?”

辛毗愕然,盯著虞翻看了半晌,咬咬牙,退了回去。眾人見了,也忍俊不禁,暗自感慨虞翻口才好。虞翻繞了這么大一個圈子,最后居然還留了一個陷阱,真是太陰險了。舜避丹朱是孫策早就在宣傳的故事,其意是暗示自己是舜,長安的天子是丹朱,雖然一時不得不避,但將來終究是要有天下的,是為他自己造勢。虞翻在這里又提泰伯奔吳,等于在為孫策造勢之外,又為吳地造勢,契合東南有王者氣的傳說,為吳地立國造勢。

有其人,有其地,再加上天命所歸,不改朝換代都說不過去。至于與孔子并世的夫差、勾踐,誰在乎他們,況且現在東吳也沒有有和孫策抗衡的人。

孫策心里明白,虞翻在為他的陽羨立都計劃打伏筆。不過這個計劃并不容易。在哪兒立都不僅涉及到地理形勢,還有經濟利益。帝都在哪兒,哪怕是臨時的,都會對當地百姓帶來很多好處,名利雙收。只要立過都,哪怕只一天,將來都可以減免賦稅。這可是為本地百姓謀福利的好事,誰敢輕易放棄?

果然,短暫的沉默后,張纮不緊不慢地開了口。“仲翔之意,是正名之外,將軍返回吳地么?”

虞翻點點頭。“請長史指教。”

“仲翔說天命在將軍,我非常贊同。將軍明士道,行新政,使士人各展其長,各得其所,這的確是天下大同的必經之路,非將軍不能當此大任。正名亦是當務之急,使五州一體,知君臣之義,方能同舟共濟,安內攘外。但天下未安,立國于江東,偏居一地,我以為不妥。”

在搜索引擎輸入 策行三國 龍之谷中文 或者 "策行三國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策行三國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