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庸成為了帝王,寧舒成了攝政太后,寧舒是皇后,是一國之母,是孩子的嫡母,理應都該是寧舒抱著孩子朝。請大家搜索(¥網)看最全!的
萱妃高興地哭了,她的孩子繼承了大統,以前所受的苦都不算什么。
不過孩子有兩個母親,宮里有兩個太后,這有點尷尬了。
萱妃極力想要壓下心那股不甘心,但是孩子已經放到了皇后的膝下。
當初因為迫不得己才讓孩子跟著皇后,現在還是熬出頭了,萱妃的小心思又活絡起來了。
寧舒穿著隆重的鳳袍,頭梳著太后妝容,滿頭珠翠,烈焰紅唇,拖著長長的裙擺,抱著敖庸一步走了祭天臺,完成祭天禱告,告訴天,人間帝王已經改變了。
然后經過一系列繁多的儀式,在孩子哭鬧聲,敖庸成了大周新的帝王。
寧舒手臂都抱得麻木了,倒不是多重,而是一直保持一個姿勢。
寧舒開始了苦逼的早朝之旅,一早要起來,而且每次都要穿得特別隆重,很早要起來忙活。
因為皇帝小,朝臣奏說皇輔助大臣,然后各方推舉出了五個攝政的。
寧舒:……
五個,逗我玩呢。
這些權利分散下去容易,到時候收回來那是要廢老命的。
而且其還是自己老爹。
寧舒淡淡地說道:“談尚書不足以做輔政大臣,眾奴行兇,罰俸半年,面壁三個月。”
談老爹愣了一下,跪下來謝恩告罪。
明明是表輔政大臣的事情,怎么太后弄自己的老爹?
寧舒抱著睜著眼睛滴溜溜轉的敖庸,偶爾伸出手扯寧舒的頭發,寧舒不得不面無表情得搶回頭發。
“五個輔助大臣較多,這樣,哀家決定三個輔政大臣,一是立王爺,二是李閣老,三是谷學士。”
立王爺代表的皇家一派,至少保證的是敖家的皇族地位,王爺加皇帝,李閣老代表的是門閥世家,而谷學士是寒門士子,谷學士能走到學士的位置,對他的資源,已經算是跡了。
其實現在是三足鼎立的情況。
其最意外的谷學士,不過能成為攝政大臣,相當于一步登天。
連敖天澤都沒有辦法一言堂,她一個女流之輩,想要為所欲為的幾率約等于零。
而且有人趕著來幫忙,為了權利,只能這樣,這是權宜之計,現在的敖庸什么都做不了,甚至連個字都不會說。
“太后,這萬萬不可啊。”朝臣都跪了下來,當然是某些人落空了,不太愿意。
寧舒顯得很為難,說道:“有什么事情跟三位攝政大臣說,哀家是女流之輩,不太懂朝政的事情。”
確定了攝政大臣,寧舒立刻開始甩鍋了。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內侍太監喊道,朝臣沒有辦法,也默認了三個攝政大臣。
五個攝政大臣,一下減少了兩個,傻白甜太后真有意思。
寧舒的頭皮都被孩子給扯疼了,下了朝把孩子給了奶娘。
談老爹回到府里,跟自己夫人說了情況,被自己女兒殺雞儆猴了。
談夫人頓時愣住了,半年的俸祿不算什么,家里有鋪子,現在女兒是攝政太后,居然拿自己老爹開刀,滿以為談家要崛起了呢。
“要不要妾身進宮去找找太后娘娘?”談夫人問道,這么給自己爹沒臉。
“別去,不用去,一城一池的損失算什么,現在皇還在襁褓,離掌權不知道什么時候,現在坐在龍椅的是你的女兒,談家更不能出風頭。”談老爹搖著頭說道。
“雖然有攝政大臣,但是面還是要過太后這一關。”談老爹說道。
談雨馨被絞殺在冷宮,談老爹立即辭官歸隱,保全了一家老小。
談老爹也是一個果斷的人。
寧舒回到宮里,看到一直不出宮門的扶敏居然來她個宮里。
扶敏連忙朝寧舒行禮,寧舒點點頭,“起來吧,身體好點了嗎?”
扶敏立刻說道:“好多,多謝皇……太后娘娘關心。”
寧舒讓宮女拿了阿膠,“拿去吃吧,這東西對女人好。”
扶敏的臉色無蒼白,而且寧舒感覺扶敏瞬間老了很多,沒有生氣的樣子,寧舒只想說躁起來,這后宮根本沒有人管了。
該跳廣場舞跳廣場舞,該怎么玩怎么玩。
扶敏讓宮女收下了阿膠,行禮說道:“臣妾多謝太后娘娘的恩賜,多謝太后娘娘一直寬宥臣妾。”
“坐下,你這次來有什么事?”寧舒朝扶敏問道。
扶敏咬了咬嘴唇,到底把圣旨拿不拿出來,平心而論,扶敏不想拿出圣旨,太后是攝政太后,她成了太皇太后,還壓著攝政太后一頭呢。
“沒事,臣妾是過來拜見太后娘娘,對了,先皇給了臣妾一本名冊,臣妾覺得應該交給太后娘娘了。”扶敏的宮女將東西恭敬送到寧舒面前。
寧舒放下茶杯,拿過名冊翻開看,是朝廷官員,這些人很不出眾,甚至還有地方縣令的。
“這個名冊是?”寧舒朝扶敏問道。
“這是先皇培養的人才,朝堂被門閥把控著,先皇讓臣妾交給新君。”扶敏說道。
敖天澤對扶敏很看重呢。
“太后娘娘,臣妾想在殿里設一個佛龕。”扶敏說道:“先皇去了,臣妾心里沒著落,吃齋念佛祈禱先皇。”
寧舒聽出了扶敏的畫外之音,扶敏是來示弱的,說自己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會做,估計是想請寧舒高抬貴手。
寧舒微微一笑,“你要過的好了,先皇才放心,你要設佛龕也不是不可以,還是要多出來走走,多和后宮的姐妹交流交流,玩耍玩耍。”
“畢竟先皇去了,后宮的姐妹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下半輩子都在這宮里,沒什么檻是過不去的。”
而且扶敏并未害過后宮的人,沒有什么仇怨,最多是備受敖天澤恩寵。
現在大家都沒有了恩寵,不患寡而患不均,最多被人嘲笑,以前不是備受恩寵嗎,現在還不是一樣。
扶敏也微微露出了笑容,“太后娘娘真當仁慈,謝過太后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