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龍,勝。”薊王金口決斷。
“喏。”安長御遂傳王命。
“咣——”金鑼奏響,全場寂靜。便有中書仆射荀采,高聲唱報:“中壘右校尉,常山趙子龍,得勝!”
話音未落,歡聲雷動。
萬余觀眾,興高采烈,議論紛紛。長坂坡七進七出,單騎救主。少年成名,位居高位。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哈哈!”張飛亦笑:“子龍勝在身輕。”
“哈哈……”聞此言,眾人皆笑。所謂英雄相契,同場競技,皆為義舉。勝負何必記心。
暖閣之上。王傅黃忠并橫海將軍黃蓋,引國中諸校并幕府將校,皆面露喜色。
論薊人崇文尚武。演武場斗將,太學壇博論,并著于世。然賽馬卻不分文武,乃六藝之一。好比立世之本。時下毋論男女,皆需自幼研習。西林賽馬場,場場爆滿。引國人趨之若鶩。
所謂義賽。便是將門票并博彩所得,悉數用于扶危濟困。薊人樂善好施,一場義賽,足得百萬資。再加王家捐贈,不下千萬之巨。或有人言,薊人富足,何來危困。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尤其流民初來。尚未安定。此時能得善待,必知恩圖報。
競速賽后,還有障礙賽。
與后世障礙賽,亦有不同。除置拒馬、障墻、溝渠等,各式障礙外。還需考驗騎射之術。弓、弩自備。不善弓,需善弩。采用積分與計時雙軌制。
滿分一百。如落桿、脫靶,皆扣一分。賽馬避讓,不敢越過,則扣十分。超時亦扣分。得分相同,用時最少者勝。
與競速賽迥異。場地障礙賽馬。參賽者,清一色,皆是女子。
謂“胡服騎射”。參賽女騎士,依次列隊,盛裝出場。所乘,多是西域胭脂馬。護具、弓弩,一應俱全。亦有西林胡女,身背角端弓,英姿颯爽。
待三通鼓罷。歡呼聲漸止。萬眾矚目,便有一胡女,率先出場。正是落落初成,西林阿招。
阿招,乃雜胡馬賊王之女。少時,隨孤母被上谷烏桓王難樓,販到樓桑。與太史慈青梅竹馬。相伴十余載。少女情竇初開,芳心暗許。太史慈亦心有牽絆,非她莫娶。薊王自當成人之美。
西林阿招,乃出大單于劉備部族,賜劉姓。薊王賜名:劉召。《楚辭·招魂序》:“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胯下胭脂馬,乃出自家槽頭。自幼飼養,頗通人性。
鳴鏑射空。阿招輕輕提韁,胭脂馬迅捷而出。沿直道加速,一躍而起。飛躍攔路拒馬,穩穩落地。滿場驚呼聲,隨之同落。不等掌聲四起。依次順下,障墻、溝渠、皆成功越過。阿招伏于馬背,加速沖出琉璃甬道。張弓起身,一箭射出。
咣!正中靶心銅鑼,轉入中圈。
便有看客驚呼:“剡注!”
剡注,古五射之一。謂矢發之疾,瞄時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周禮·地官·保氏》:“三曰五射。”注曰:“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
疏曰:“云‘白矢’者,矢在侯而貫侯過,見其鏃白(謂射穿箭靶而露其鏃);云‘參連’者,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而去也(先射一箭,后三箭加上第一箭,首尾相連成一線);云‘剡注’者,謂(箭)羽‘頭高鏃低’而去,剡剡然;云‘襄尺’者,臣與君射,不與君并立,襄(攘)君一尺而退(臣與君射,不與君并立,退讓一尺);云‘井儀’者,四矢貫侯(箭靶),如井之容儀也(一射四箭,矢貫箭靶,呈‘井’字形)。”
碧波水池,上架獨木。各有四靶,分置兩側。需縱馬上橋,連射八箭。凡有不中,過橋晚矣。獨木橋,狹而直。高架于水面之上。騎術、射術,凡有不精,或有失蹄,人馬落水。或有失手,脫靶射空。
通常而言,需緩行速射。方可全身而過。不料,阿招縱馬上橋,速度不減。張弓搭箭,連射連中。
“正是參連!”看客面露欽佩。
“何以是參連?”便有同伴不解:“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而去,曰‘參連’。四箭首尾相連,宛如一箭。今四箭射四侯,豈是首尾相連?”
看客手指獨木橋兩側箭靶言道:“只因走馬也。”言下之意,若馬不動,必四箭連珠。正因馬走獨木橋,故四箭中四侯。左右開弓,正中八侯。
“原來如此。”眾人幡然醒悟。
“六藝五射,乃出古禮也。”琉璃暖閣,眾國老欣然點頭。輾轉騰挪間,需活用五射之術,方能事半而功倍。
西林阿招,一路無驚無險,滿分過關。
“西林女子,騎射俱佳。”儒宗撫掌而笑。
“咦?”見出場女騎士,頗為眼熟。蔡邕急忙舉千里鏡細觀。
正是長女蔡琰。
“琰兒亦善騎射乎?”劉少師笑問。
“某,亦未知也。”蔡邕緊張不安。切莫墜馬傷身。
急切間,忽聞鳴鏑射空。
騏驥電射而出。
“黃駥。”家馬令蘇雙,脫口而出。
身旁大廄令張和,急忙去看:“正是主公坐騎。”
須臾,國老亦得聞:“琰兒所乘,乃主公黃駥神駒。”多年前,洛陽擊鞠。麒麟騰空截鞠,便仰賴黃駥之力。
再看周身武備。手弩、袖箭、自動上弦機關馬鞍……
眾國老,紛紛目視蔡少師。眼中深意,不言自喻。
一路有驚無險,滿分過關。只因用時,略長于西林阿招,最后屈居亞軍。
見薊王與有榮焉。
長姐笑問:“蔡琰,文武俱佳。小弟,何時收入后宮。”
“此事,不急。”薊王笑答。
義賽圓滿落幕。一眾看客,意猶未盡。稍后,薊王老宅設宴,君臣同樂。
“大哥。”入天梯時,關羽并張飛,雙雙趕來。
“二弟,三弟,何事?”薊王笑問。
“與子龍、叔至,相約小酌。”張飛憨笑:“老宅夜宴,恐不能至。”
“無妨。”國老大儒當面,眾兄弟頗多拘謹,劉備心領神會。又叮囑道:“切莫貪杯。”
“唉!”二人再拜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