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君臣同樂,薊王多飲微醺。
芙蓉帳暖,春宵苦短。顛鸞倒鳳,稍有恣意:“粉黛弛落,發亂釵脫”;睫眸殘淚,香腮啼紅。
待美人悠悠回魂,已是日上三竿。
侍醫已妥善打理。且為新婦,洗漱更衣。
攙扶下榻。便有婢女,捧盤入內,請美人用膳。
安長御為貴妃。早起侍君。合歡榻上,余下皆號美人:“
夫何妖女之淑麗,光華艷而秀容,斷當時而呈美,冠朋匹而無雙。嘆曰:‘大火流兮草蟲鳴,繁霜降兮草木零,秋為期兮時已征,思美人兮愁屏營。’(張衡·《定情賦》);
夫何姝妖之媛女,顏煒燁而含榮,普天壤其無儷,曠千載而特生,余心悅於淑麗,愛獨結而未并,情罔象而無主,意徙倚而左傾,晝騁情以舒愛,夜讬夢以交靈。(蔡邕·《靜情賦》)
八美,一夜承歡。千嬌百媚,一時艷絕:“其在近也,若神龍采鱗翼將舉;其既遠也,若披云緣漢見織女,立若碧山亭亭豎,動若翡翠奮其羽,眾色燎照,視之無主,面若明月,輝似朝日,色若蓮葩,肌如凝蜜(張衡·《定情賦》)。”
四名女仙,玉容仙姿,素有君寵。四名舞姬,萬種風情,花期正盛。齊聚一室,“一肌一容,盡態極妍”。
更加,兵車大帳,內室不闊。四射艷光,輝映交相。直令人不敢逼視。
延娟、延娛,旋波、提謨,勝于仙。舜華、舜英,伊人、靜女,出于媚。個中滋味,不足為外人道哉。
橫海大營,軍市綿延迤邐。
市中豪商巨賈,如過江之鯽。今日無需日中取火,故多有閑暇。百官攜家眷,軍市游玩。車肆、船肆,綿延水岸。市中所藏,奇珍異寶,奇人異事,層出不窮。直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尤其薊王數次遠征。將北天竺,累世積財,一網打盡,刮地三尺。盡殺奢靡之風。其中三成,犒賞三軍。充填軍市,可想而知。且售價極低。轉手販賣,數倍盈利。
軍市令進言,端午節慶之尾,軍市可否向民開。
又言,畢竟臨鄉多爵民。
薊王欣然應允。第三日夜,軍市民開。南港百姓,亦可入市采買。唯恐蜂擁,乃至人傷。右相進言,五等大夫爵,及以上,方可入營。
薊王從諫如流。
雖不重鑄陽燧。然因有龍舟競渡,故除端午首日,余下二日,皆設午宴,不置夜宴。謂鐘鳴鼎食。百官只需聞鐘登臺,當不誤宴期。多數空閑皆可與家人相伴。
此乃薊王,有意為之。既與民同樂,又豈疏家人。國富民豐,高薪養廉。大丈夫,一展長才。自毋需,委曲求全。
鳳凰四美,初為人婦。且新創未愈,薊王淺嘗輒止。然相識已久,早結宿緣。夫君自當寵溺。南港、王都,頃刻往返。《起居注》早呈增成殿。不及日中,王太后詔命已至。封舜華、舜英,伊人、靜女,四女為鳳凰美人。
鳳凰殿,乃公孫王后所居。王宮增筑九重。亦擴為前、后、左、右,“回”字四殿。前殿為鳳凰署寺。左、右偏殿,皆為
媵妃所居。后殿乃王后寢宮。四殿環抱中庭,乃鳳凰御苑。薊王后妃,皆“以殿為號”。
譬如洛陽南宮玉堂署,便是玉堂殿之署寺。屬少府,玉堂署長,掌玉堂署諸事。
薊宮無宦。宮中各署,乃由少府女官,并宮妃協掌。
故貴妃以上,皆有署寺。薊王三后,皆置本署。如西宮亦設皇英、增成等署。署寺皆置于前殿。少府署長,皆出三科入闈女官。此舉大善。
二宮太皇、三王太后,各行其是,相互無擾。與少府而言,亦可人盡其才。凡為帝后心腹,必入薊王家門。好比歷代中書令,不出薊王宮。此舉,或可比后世,“家丑不可外揚”。
薊王,雖光明磊落,無有隱瞞。然終歸,“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又道,“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中書令,執掌薊王家事。自當休戚與共,豈為他人婦。若禁中秘事,薊王起居,為陰懷不軌之徒所乘。豈非,授人以柄。自找麻煩。
換言之。恐海內大儒,戲言成真。
才女者,采女也。
薊王當引以為戒。
甚善。
翌日午后,龍舟再賽。
薊王攜百官,高臺俯瞰。近水樓臺,百姓觀瞻,亦如昨日那般。
鳴鏑射空。百舸爭流。
十里水岸,山呼海嘯。更有百姓,追逐龍舟,同赴終線。
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昨日拔得頭籌,今日后勁不足。冠軍易主。皆是袍澤,同舟共濟,雖敗猶榮。
日暮罷筵。薊王自歸中軍大帳。與一眾兄弟,帳中小酌。
薊王四位義弟,除關羽娶妻生子,余下皆單身。三弟張飛,及冠數年。老父百般挑選,皆難入法眼。話說,翼德自奪食熊膽,習文練武,閉門不出。除練得勇冠三軍。亦善畫美人。換言之,必有心中所好。若比史實,三弟翼德,言娶妻尚早。
人各有志,強求不得。
中軍大帳,琉璃枝燈,堆光如晝。安長御親自斟酒,史渙舞劍助興。
無外人在場,兄弟閑話家常。四輔將軍,出陣河北。平日聚少離多。便是大朝,關張二弟,亦難趕回。凡有軍令,皆六百里書信傳達。難得三日端午,兄弟齊聚。自當言無不盡,酒不空杯。
嶺南戰事,必然言及。
“孫伯符,周公瑾,已設妙計。料想,不日當可決勝。”薊王言道。
“大哥言,虎父無犬子。弟觀之,孫策勇烈,不下其父。”二弟關羽言道。
“如二哥所言。”張飛嘿聲一笑:“周公瑾與大哥同門。智略足以謀事。”
“三弟所言是也。”薊王遣孫策、周瑜,文武相佐。攻略扶南,牛刀割雞。
五弟黃敘卻問:“待攻滅扶南,又當何為?”
眾兄弟,聞聲落杯。
薊王答曰:“‘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爭也’。”
“喏。”眾兄弟,異口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