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電影圈的導演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開始了派系之分。
其實在這之前,最初華夏的導演們都是抱成團的。很多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導演們,在當初拍電影的時候,可能都同處一個劇組,聆聽老前輩們的教導。
比如張大導和姜彣。當初姜彣還是演員的時候,和張一謀一起拍戲,就經常搶他導演的活。甚至有一次,張大導都確定好的女主角,被姜彣以氣質不合適為理由,生生的給換掉了。但在當時,這些都是司空見慣了的事情。
可是如今,再難見到兩位都很有名氣的導演,同處一個劇組的情況了。
其實導演們本身自己是不承認所謂的派系的。這些都是網上,網友以及影評人們自發的評價。
就比如說小剛導演,就被大家劃分到了華夏商業片的導演系別當中,而且說他只會拍商業片,文藝片爛的都沒眼看。而張一謀,則是可以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做到平衡,但需要大場面的支持,而且一不留神,就可能拍成了爛片。姜彣,則是商業導演中的文藝青年,喜歡用鏡頭做各種隱喻。不過網上公認的文藝片導演的代表,還是第六代導演們,諸如賈樟苛等。
對于這種不問當事人的意見就亂分組的行為,當事人自然是不滿意的。小剛導演也是拍文藝片出身的,只不過后來因為文藝片太不賺錢了,資金又實在是支持不上,才拍了一部所謂的喜劇片。結果沒想到大火,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華夏電影開起了商業時代,并且生生造出了一個新的電影門類:賀歲電影。
小剛導演的本意當然還是用商業片的錢繼續去拍文藝電影的。畢竟那個時代的導演,對于藝術的追求還是很執著的。但是架不住商業電影是真賺錢啊。于是這一拍,就是十年。
不過小剛導演大抵還是不服氣的,覺得自己既然能拍出好的商業片,就一定能拍出好的文藝片。于是在接下來的十年里,開始放飛自我,之前用了十年時間積攢下來的觀眾緣,又用了十年的時間敗光。背后的華誼兄弟,也只能咬牙豎起大拇指,忍著肉痛,說”小剛好樣的“。
如果按照這種劃分,陸非凡妥妥的是商業片導演。而在大眾的眼里,普遍的都同意,商業片導演的藝術追求以及藝術造詣,是低于文藝片導演的。
陸非凡雖然不在乎此類評價,但他自己的心中是有著固定規劃的。在票房上證明過自己之后,陸非凡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藝術領域,同樣證明自己。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能夠獲得一些國際電影節的獎項。當然不是那些圈里都懂,只能拿出來糊弄網友的小眾電影節,而是藝術性以及公正性都比較高的那些。就算拿不到柏林戛納,最起碼在東影節,也要有所斬獲才行。
并且陸非凡還想要告訴大家,藝術性和高票房,根本就不沖突。藝術從來都不是曲高和寡,而是雅俗共賞。當所有人都認為這部影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的時候,那些自認為藝術評論家的人再怎么唧唧歪歪,也改變不了大家的認知。
而靠著目前陸非凡手里的電影,想要做到這點,就有些難了。國內的諸如金馬,金雞之類的倒還有可能。但這只是獎項,多數時候還是在分蛋糕,與藝術無關。
所以,長期以來,陸非凡的心里憋著一個大項目。
如果不是因為《泰囧》的立項,陸非凡下一個要做的項目,就是這個了。說他是大項目,是因為陸非凡預計的投資,是一個億。
目前的華夏,除了張大導和小剛導演,還沒有誰能拉到一個億的投資。姜彣那種不算,因為他自己就占了投資公司一半的股份。而且姜彣拍電影大手大腳慣了,很多場景寧愿花錢自己建,也不愿意將就。所以同樣的劇本,別的導演用一半的預算就能拍出來,而他就不行。
陸非凡就更不用說了,如果沒有工作室,就靠拉投資,陸非凡起碼要在商業片領域再打拼幾年,才能有投資商相信他,愿意押一億的資金在他的身上。
但陸非凡等不起幾年的時間,所以這個項目,只能是工作室自己投資。
不過,就算《致青春》賺了一大筆,可依舊不夠陸非凡的預算,再有就是早就定好的《泰囧》的投資了。所以陸非凡的”大項目“,一時半會兒還沒法啟動。
也許等到《泰囧》上映之后,陸非凡就可以行動起來了。按照自己的投資比例,《泰囧》只要能按照原軌跡,達到陸非凡記憶中的票房,那陸非凡下一個項目的資金就有了,還能多出不少來。
陸非凡現在能做的,就是提前把劇本,預算,以及演員名單確定下來。
所謂的大項目,在記憶中的來源,并不屬于華夏,它的名字叫做《釜山行》。
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在看簡介以及預告片的時候,從未想過這是一部藝術片,而是特效和場面很大的那種商業片。尤其是末日喪尸題材,很少會有藝術片去觸碰。
可是就是這么一部貌似商業片的電影,在上映之后,連破棒子國各大記錄,甚至在上映期間就火遍亞洲,成為年度最具話題度的電影。無論從任何角度去解讀,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尤其是里面對于人性的剖析,深刻到讓人起雞皮疙瘩。而結局更是懸念叢生,讓人印象深刻。
如今才是2012年,距離這部電影的誕生,還差著好幾年的時間。陸非凡并不介意題材的來源,何況截胡一個棒子國的好創意,倒還蠻有成就感的。不過想要拍出效果,僅僅是創意和劇情還是不夠的,最難的是在于改編。
棒子國的很多習慣以及風俗,都是從華夏唐宋時期學來的,所以大家在看他們電影的時候,并沒有看外語片那么出戲。但如今的華夏,無論是人情往來還是風俗習慣,經過許多年的發展,已經極具特色了。在全世界,都找不出一個和華夏相類似的國家來。所以才有一個名字,叫做”華夏特色“。
陸非凡要做的,就是把這部電影改編成具有華夏特色的電影,并且不能降低其藝術性。這甚至比自己原創一部劇本的難度都大。
記憶中有著太多把經典改編成狗尾續貂的例子在,不過這倒是時刻提醒著陸非凡哪里有坑,哪里是可操作的,哪里是應該要避免的,比盲目改編要好的多。
電影的名字,陸非凡決定,就叫《hk行》。故事背景當然是發生在羊城通往hk的列車上。而且原版中的兩位老年姐妹,是分開多年,一位生活在棒子國,另一位來自北韓的背景。而在華夏,陸非凡同樣可以改成,一位早年隨家人去了hk,而另一位則與家人失散,一直留在內地的背景。幾乎不用做什么描述,觀眾就能秒懂。畢竟這些年,光是網絡上曝光的類似的例子,就數不勝數。
這部片子,觀眾在看的時候,既有大長面的爽感,又有緊張刺激的劇情,最后還能引發大家對于人性的思考,其實是很可貴的。但是這對于拍攝的要求,就會變得很高。
首先,對于演員的要求就不低。
其次,也是最燒錢的地方,就在于場面以及特效。
如果清楚陸非凡每一個打算的人,一定會驚訝他的前瞻性。早在當初拍《人在囧途》的時候,這部電影就已經裝在陸非凡的心里了。這才是陸非凡無論如何都要把梁紅玉留在工作室的初衷。等到陸非凡的《hk行》正式開拍的時候,大家就真正清楚了,所謂的特效化妝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職業。
電影中所有的血腥場面,喪尸的變身過程,演員身上的傷口,都需要特效化妝來實現。如果用電腦去合成特效的話,一個是會影響演員的發揮,另一方面,則是會多花數倍的資金,還會造成制作周期的延長。所以陸非凡才更清楚,未來圈里對于特效化妝師的強烈需求。
原本在一開始的時候,陸非凡給自己準備的沖獎電影,是《鋼的琴》。正是這部電影,讓王千原斬獲了東影節影帝桂冠。但是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票房很一般。雖然藝術電影在如今,已經開始不注重票房了。但陸非凡始終都覺得,電影就是拍給觀眾看的,如果票房不理想,就說明了大家依舊還沒找到藝術與商業之間的那個平衡點。
也就在陸非凡糾結的時候,無聊期間重溫了一下《生化危機》,突然就想到了這部同樣是拍喪尸,卻從喪尸中拍出了人性的電影。
這部電影,無論是特效也好,場面也好,對陸非凡來說,都不是難點。最難的地方,就在于”華夏特色“這四個字。而同樣的原因,能否進入國外電影節的視線,博得評委和觀眾們的賞識,依舊關乎這四個字。過于注重華夏特色,就會讓老外們看不懂,而疏忽了這四個字,又會脫離國內的觀眾們。
所以就在魏楓的新劇組進入了一個穩定狀態之后,陸非凡把所有的對外聯絡統統扔給了趙鑫,自己一頭扎進書房,開始了改編劇本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