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周全
“哦,”蘇油趕緊躬身:“陛下,臣剛剛是在想,當年開發太湖溇港,從浙南遷移民安置浙東;后來開發南海,又從河北遷流民安置,都積累了哪些經驗。”
“這件事情當屬民政,理應由中樞來負責,不過由于荊湖的糧食,也是洛口倉糧食儲備的重要來源,因此臣不得不置喙一二。”
“樞相的建議,對于減輕人口密集地區土地壓力,減少行政管理難度;對于增加朝廷對荊湖的控制力,增加南海對中國的向心力,增加河北的安定與綜合實力,都是有莫大的好處的。”
“而蔡參政所說得那些問題,又全都對,全都有。”
“不過幸好,參政所說的這些問題,我在移民兩浙和南海的時候,都遇到過,并非不能解決。”
“首先是人口遷移導致的稅收減少問題,這個我認為無需考慮。”
“首先遷移的都是無地之民,他們的遷出,對于地方上地稅收入,并沒有任何影響。”
“而丁稅,雖然國家規定每個男丁都需要繳納,但是落實到地方,實際操作上,平日里生計都困難的這部分百姓,要收他們的丁稅就是個笑話。”
“別說丁稅了,就臣所知,哪怕是大宋的田賦,很多地方都三年才能征到兩年,所以請參政放心,這部分人的遷出,地方政府是樂見其成的。”
“主要的問題在豪強,尤其是占地千頃,連阡連陌的豪強。這些人手下的地太多,依附其上的無地之民也太多,他們肯定會對移民設置障礙,大力反對。”
“其實這個問題也并非不能解決,這部分人的地,和依附其地的百姓,我們完全可以不動,先解決愿意遷移的那部分人的問題。”
“等到那一部分人遷走,當地的空地就會多出來,那些依附于豪強的百姓都不是傻子,他們不可能看不到。”
“那一部分人,自然就會成為填補當地剩余耕地的主力,有這個利益擺在眼前,卻就是豪強們所無法阻止的了。”
“我們再說移民遷移的問題,要搞好,那就必須要有組織。”
“以家族的一個分支為集體,以幾個關系良好家族自愿組成一隊,然后政府負責他們的沿途食宿管理,地方上做好充分的準備,我覺得差不多就可以解決參政所擔憂的流民作亂的問題。”
“民無恒產,則無恒心,這部分人和流民不同,他們是懷揣著希望上路的。臣最早在眉山,夔州,后來在陜西、兩浙、南海,都安置過這樣的百姓。”
“我大宋百姓,是天底下最好的百姓,只要給他們希望,哪怕是一點點的希望,他們就絕對不會選擇走上與朝廷對抗的道路。”
“總體來說,樞相提出的舉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舉措;而蔡參政所說的問題,雖然煩難瑣碎,但只要當政者盡力得法,思路周全,就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因此臣以為,是可行的。”
“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切政治措施的出臺,最好慎之又慎。我們不妨從如今民風最開放,人口最密集,土地壓力最大,遷徙最方便的蜀中做起,先試試成效。如果得利,再行推廣。”
“政令先教而行,應當大加宣傳鼓勵,將朝廷法令,準備工作,激勵措施,明文予以頒布,先看看百姓們的反應。”
“尤其官員必須得力。除了荊湖北路轉運副使劉嗣,臣再向陛下推薦三個人。”
“一是晁補之,他記憶力強悍,當時在我兩浙路幕府,對移民的諸多條例制度,條理分明,成竹于胸;”
“二是司農寺丞,提舉南海路屯田事郟亶。郟公從昆山,太湖,南海,一輩子就是從事的農田水利,移民肯定會涉及到村落規劃,農田水利興建,有他在,必定無憂。”
“三是屯田員外郎李大栓,荊湖北路多丘陵,李大栓是四通商號水利營造司管事,蜀中很多畬田改梯田的項目,都是他的手筆,已經有了二十多年的豐富經驗。”
“有此四人,可保無虞。”
“最后臣要說的,是朝廷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著立竿見影產生利益。第一步只將移民荊湖,當做減輕蜀中土地負擔的舉措。能將人移出蜀中,在荊湖北路扎穩根基,就算是初步成功了。”
“第二步則是鼓勵屯田開墾,只要能讓百姓們有所收成,能夠自食其力,薄有積蓄,不再需要朝廷賑濟,就算是又一次成功。”
“第三步才是禽畜繁育,人口滋生,形成聚落,并且帶動當地的土著化入漢家,成為一體,逐漸形成村,鄉,縣,郡,到了這一步,移民政策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
“因此一開始,朝廷的投入與扶持是必須的,而不是將他們投入蠻荒就置之不理,要他們供給朝廷的賦稅,也不在一年兩年,臣請將開荒免稅七年之政,延長到十年。”
“并且要嚴格監督官員執行,地方官府,不得肆意增加賦稅,將加賦擾民這一條,納入地方官員考績,一經發現,嚴懲不貸!”
“國策執行的關鍵,不在大刀闊斧雷厲風行,而在水滴石穿,動靜不大但堅定持久,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便是此理,王相公說治政務安靜,也與之相近。”
“如今大宋局面從容了許多,我們有時間試著來,一步步來了。”
趙頊看了看殿中眾人:“各位對涪國公的意見,有什么看法,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眾臣都是面面相覷,這就是涪國公的理論水平。
別看蘇油才剛剛過了三十四,這娃將大宋地方官職,從小到大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幾乎都輪了個遍!
這尼瑪就是整整十八年地方實務錘煉出來的豐富經驗!
而這還是從中探花入仕起算,要從入成都在張方平手底下打醬油算起,得是二十五年!
再往前推,從在眉山統合江卿勢力開始的話,已經整整二十八年!
換做一般的大臣,三十五歲中進士不算晚,再等到擁有蘇油這樣的經歷,都已經年逾花甲,多數入土為安了。
孫固第一個拱手:“臣贊同涪國公之議。”
韓縝估計在樞密院早都跟孫固商議妥當了的,也緊跟著拱手:“臣也贊同。”
蔡確微微一笑:“涪國公此議,讓臣大開眼界,臣也贊同。不過所薦之人是否得用,尚需考量。請陛下擇日召晁補之進對,還有將關于在兩浙路移民的政策條陳,錄備于中書,以便參考得失。”
王珪到此也無法再堅持,只能躬身:“臣附議。”
趙頊很高興:“好,那就如涪國公之議,不過要以百姓自愿為原則,先試點從蜀中移民荊湖。”
河北,雄州。
此地為古易縣,屬河間,涿郡,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雄杰輩出。
后周顯德六年,世宗親征伐遼,收復瓦橋關,置瓦橋關為雄州,后世雄安新區的“雄”字,即名源于此。
以白溝河為界,分為南北兩縣,南歸義先屬后周,次年屬宋,北歸義則屬遼。
這里是宋遼兩國之間最重要的關卡,當年蘇油考察北地的時候,曾經飛舟阻擋蕭禧大軍,并且化解了他訛詐大宋的企圖。
新任雄州知州竇舜卿,正在視察城防工事。
竇舜卿乃是相州安陽人氏,真正戎馬一生的老江湖。
曾經擔任過府州兵馬監押,青淄路都監,還出使過契丹,對遼國的情況非常了解。
湖北彭仕羲起事時,他為湖北鈐轄兼知辰州,和章惇劉嗣配合得很好,率師取富州,擊降之。
等到任邕州觀察使的時候,又跟沈括做過同僚。
不過交趾之戰沒有遇到,那個時候他早已調任環慶,任路副都總管。
六十多歲了上章求退,且求易文階,趙頊念他勞苦功高,改刑部侍郎,提舉嵩山崇福宮。
宋遼通海之后,兩國關系變得更加“親密”,然而因為有了獐鹿二島這倆“保稅區”和“自由貿易港”的緣故,各方密諜的行動只能用猖狂二字來形容,大宋邊境急需一個老狐貍坐鎮。
經文彥博和蘇油推薦,老頭在七十歲該致仕的年齡,接到趙頊的任命,出任雄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