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到這里,女主角只有三個鏡頭,第一個鏡頭是許康升任總督察出門前,她眼神清澈,安靜優雅的替許康正了正衣領給他鼓勵。
第二個鏡頭則是第二件命案發生,許康抽空回家,看到女兒伏案認真做作業,忍著疲憊和女兒聊了幾句話,她的話里只有對父親的安慰與關懷,是個警署人人都喜歡,人人都夸贊的乖巧女孩。
第三個鏡頭是許康連著辦案沒有回家,她親自煲了湯拎到警署看望爸爸。
因為第二天是周末,嘉惠固執的要在那里等待爸爸,警署的人對這個看著長大的聰明伶俐姑娘完全不懷疑,誰也沒有看到她那黑暗蘿莉般陰詭笑容。
而后當天夜里又死了一個人,這個人是嘉惠送湯來的路上所殺,當然目標是她很早就尋覓好,殺人之前也已經做了很多安排。
這次死的是一個老人,一樣是精致的晚禮服,高檔的紅酒,事后專案組的又多了一個人收到照片。
專案小組一共八個人,如果每個人一張照片,那么這個人要殺八個人!
這個時候死者的真正死因查明,原來是四氯化碳,酒精催化了四氯化碳,初步檢查就會誤以為酒精中毒,只有深入檢查了肝臟之后才能確認。
許康忙得一個頭兩個大,盡管越來越多的線索和分析將兇手的范圍越縮越小,卻完全不能鎖定目標。
嘉惠還是每天晚上煲湯去看爸爸,只是她覺得沒意思,這群人實在是太笨,于是在殺了第五個人的時候,她每次出現手腕上都會綁著一根艷紅色的絲帶。
如果說幾個死者有什么共同點,那就是禮服上艷紅色的絲帶,男的在領結上,而女的在腰帶上或在禮服裝飾上。
她都這么明顯的告訴他們,她就是兇手,并且三番四次的對每一個收到照片的警察說:你真笨。
偏偏沒有人意識到,她真的把他們想的太聰明,在殺第六個人前,她先發了照片給他們,給他們趕來的時間。
但他們依然遲到了,雖然她這次成功的逃脫,暴露的細節實在是太多,尤其是當天晚上她又綁著紅絲帶去給許康送湯的時候。
許康被她腕上的紅刺得眼睛發疼,他第二天在一個監控中看到了一抹模糊的身影,自己的親生女兒,哪怕再模糊他也能夠看出來,他不愿意接受這個事實。
許康回家看到女兒安靜做作業的背影,他的心很害怕很恐懼,他試探著和她聊天。
嘉惠發現她這個能夠成為總督察的父親終于反應過來,但她仿佛什么都沒有做,眼睛那么純真無辜,許康決定帶著女兒去看一看心理醫生,被深度催眠的嘉惠依然干凈。
這讓許康有些后悔,聰明的女兒在回家的路上問他:“爸爸,你是不是懷疑我是殺人兇手。”
羞愧的許康不敢直視女兒的眼睛,所以他錯過了女兒那黑暗蘿莉陰詭的目光。
嘉惠又問他:“爸爸,如果我真的是殺人兇手,你會抓我嗎?”
原本已經打消懷疑的許康又開始直視嘉惠,并且很義正言辭的對她:“爸爸身為警察,不會讓任何罪犯逍遙法外。”
聽到這句話的嘉惠已經打算跟許康攤牌:“那小姑呢?”
許康不可思議的瞪大了眼睛,對上了女兒諷刺的目光,他的手開始抖。
他還沒有回答,女兒那諷刺的眼神一閃而逝,又是那么澄澈:“所以,我媽媽死了……”
這句話又像一柄利劍刺進許康的心臟。
妻子死的時候女兒才六歲,她竟然記得這么清楚!
許康的妻子是因為遭受到被他逮捕越獄的罪犯報復而死。
罪犯本來是綁架許康的妻子女兒做要挾,想要逃跑,許康自然沒有允許,最后激怒了罪犯,嘉惠的母親為了救她而死。
那一晚她們母女穿上了精致的禮服,打算參加許康的晉升宴。她發著高燒都強忍著不說,就是想要讓爸爸看到最漂亮的女兒,但等待她的是母親的慘死,是父親的冷血無情。
后來所有的警察,就連她的親戚都說讓她不要恨爸爸,爸爸是個警察,如果讓罪犯逃走,會有更多的人像她一樣失去媽媽。
那時候她也這么說服自己,沒有了母親,她一直以爸爸為榮。
直到后來她姑母犯了罪,她的奶奶跪在爸爸的面前求他救,她一直以為他也會大公無私。
可是丑陋的現實卻狠狠的打了她的臉,也就是那一瞬間,惡魔在她的心里發了芽。
原來所為的大公無私也不過是要分人,是她媽媽和她的分量不夠。
看到他成了總督察,她覺得好諷刺,既然他說她是他最重要的人,那就讓她親自來向世人揭露他虛偽的嘴臉。
最后一個收到照片的是許康,許康的照片是嘉惠的圖片,已經十六歲的嘉惠不再是六歲那么稚嫩,但她穿著十年前被綁架那一夜一模一樣的同款禮服。
嘉惠用自己給許康做了一個局,最終嘉惠輸了,她被無情的父親親手送進了監獄。
一個月后,許康給了嘉惠一份證據,許康的妹妹脫罪,并不是他的緣故,是有人收了賄賂,并且打了許康的幌子。
后來許康自愿成為獄警,他說:惠惠,爸爸愛你,以前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你,以后的每一天爸爸都陪伴你,
劇本看完,云想想不由淚珠滑落,為父愛的偉大,也為堅持正義的執法人員感到心酸,更為嘉惠感到悲哀。
如果她的爸爸不是個警察,她沒有小小年紀那樣慘烈死去母親,有著家人的陪伴,她是不是會成為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孩。
她的悲劇來自于她父親職業的特殊性,來自于她無人傾訴的孤寂。
“你這個年紀,還是第一個看到這劇本情感的人。”這時候一道蒼勁的聲音響起。
云想想抬起頭才看到竟然來了客人,是個看起來五十來歲的老者。
韓靜介紹:“這是你手上劇本的編劇,你叫他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