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聞聲,不由得心喜,連忙問道:“嗯?知道什么了?”
“絕對有內應!”范文程剛回答完,發現皇太極愕然,隨后有點惱怒的樣子,他便知道,可能讓皇太極誤會了,于是,他連忙補充道,“奴才的意思是,明國皇帝知道內應的事情,知道這個戰事絕對是會贏的。因此,他才會領軍出京,想通過這個事情,來挽回明國這么多次被我大清軍隊進關縱橫馳騁的不良影響。”
一聽這話,皇太極一聽,心中之前對明國皇帝突然變得厲害起來的猜測就少了,心情也好了不少,點點頭道:“不錯,是有這個可能。要不然,朕都不信,那明國皇帝從未打過仗的,還能領兵遠征!”
“那是,要論英明神武,那明國狗皇帝就是拍馬都趕不上主子的!”圖爾格一見,立刻送上一個大大的馬屁。
皇太極聽了一笑,他自己也覺得,要說領軍打仗,就憑明國那個從未出過京師的皇帝,絕對是給他提鞋都不配!
“不過,奴才也有一個疑惑!”范文程皺著眉頭,有點憂心忡忡地說道。
皇太極一聽,便立刻問道:“找不出內應?”
“不是,奴才的意思,明國皇帝親自領軍出征這么大的事情,為何那些晉商竟然沒有一點消息過來?”范文程疑惑不解地說道,“而且,都過去了那么久,為何晉商沒有點動靜,之前約好的物資,遲遲不送來遼東呢?”
皇太極一聽,也是疑惑不解道:“確實不應該啊!要是明國又換了總督,他們不方便輸送物資的話,派個人來遼東說下這個情況,把明國國內的消息都說說,這些事情做起來是很容易的啊!”
說了一句之后,他想起遼東多了二十來萬人,雖然死了不少,可還是有十多萬人的。這么多人,原本就等著那些晉商送糧食物資過來。可是,這遲遲不來,大清的物資存儲就入不敷出了。這樣下去,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他正想著,就聽范文程忽然建議道:“主子,奴才覺得,是否派兵去寧遠那邊看看,一則看看糧食,二則宣揚大清軍威,以此告訴世人,明國皇帝壓根就不算什么,有本事,親自領軍來和我大清決戰好了,看他有膽沒膽!”
這個時候,小麥都已經收割了,就算領軍去了,也基本搶不到多少糧食;不過另外這個作用,皇太極還是很喜歡的。因此他立刻同意,決定出兵寧遠。
至于圖爾格這邊,他因為原本就冷處理了多爾袞,自然就不能大張旗鼓地處理圖爾格。又因此要籠絡他,以此來影響多爾袞的鑲白旗,因此,也沒有嚴肅處罰他,只是不疼不癢的給了個處罰而已,這事就這么算了。
于是,滿清就還是如同原本歷史上發生的一般,于崇禎十二年十月派兵進犯寧遠。
當皇太極的這個決定作出之時,崇禎皇帝剛到京師,便從圖爾格身上的甲級竊聽種子獲悉了這個消息。于是,他也不耽擱,把吳三桂所部的家書,連帶建虜要進攻寧遠的消息,也一同派人快馬送給薊遼總督孫傳庭。
做完這個事情的時候,也就已經望見京師城墻了。不過,更引人注目的,不是那久違了的京師城墻,而是在京師城外的無數百姓,以及文武百官。
崇禎皇帝還沒到京師城下,就看到周皇后和太子帶著文武百官,就已經遠遠地跪下迎駕,所有的百姓也跟著跪下迎駕,山呼萬歲的聲音響徹云霄。
雖然官府有交代下來過,可京師百姓心中也情愿,皇上打了勝仗回來,這也是他們京師百姓的榮耀,他們都樂意這樣迎接。
可以說,京師城內,能動的百姓幾乎都來了,有這么多百姓來迎駕,這盛況之隆,可以說是非常難得一見的。不少官員想著,皇上對于這樣的場景,應該也是非常歡喜的吧,畢竟這可是皇上無上武功的體現!
然而,讓他們意外的是,崇禎皇帝其實對這樣的場面已經有了免疫力了。從南陽出發開始,他就見過無數這樣的場面了。最為關鍵的是,他對這次出京所取得的成就還真不怎么看重。他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又豈會是打個蒙古部落,剿滅下流賊就能滿足的。
因此,到達京師城下之后,崇禎皇帝只是帶著微笑,讓他們平身,然后就準備進城回宮了。
看到這個,年少的太子,便再也忍不住,不由得問崇禎皇帝道:“父皇,您不說點什么么,還有,不先去太廟么?”
事實上,他看到這么大的場面,其實就已經非常興奮了,哪怕他知道,這么盛大的場面,山呼海嘯的迎接聲音,都不是沖他去的。
崇禎皇帝聽了,轉頭看向他,微微一笑道:“這又有什么可以說的?朕身為天子,為百姓而戰,本就是份內之事。就小小勝仗而已,何須興師動眾,等他日朕踏平遼東,解救出遼東百姓,讓大明百姓不再擔驚受怕,不用再怕建虜,那個時候,朕便會公告天下,遼東已平,祭拜歷代先皇,建虜已滅!”
聽到這話,不但是太子,包括皇后在內的其他人,都有點驚呆了。
原來,這一次的出征,殲滅河套韃虜,圍剿了所有流賊的勝利,在皇上看來,其實也就這樣,他的目標,是要踏平遼東,覺得滅掉建虜,才值得去太廟祭拜?
這時候,他們忽然有一種感覺,就是覺得和皇上的雄心壯志,似乎不在一個層面上。
而附近的百姓聽了,他們更關注的是皇上的另外一句話:朕身為天子,為百姓而戰,本就是份內之事!
這個話,他們是第一次聽到,同樣非常吃驚。
一直以來,大家都覺得,這天下是皇帝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朱家的。皇帝出征,也是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可是,如今他們第一次聽到了這么一個說法,而且還是皇上親口所說。
仔細想想,好像也是有道理。
皇上親自出征,消滅了河套韃虜,那么陜西那邊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擔心河套韃虜會入關打草谷,他們不用再遭兵災;圍剿了流賊,那么中原百姓就再也不用擔心兵災,日子也能過得安寧。從這個角度來說,皇上不就是在為百姓而戰么!
想到這個,這些百姓也激動了,他們低聲地互相傳遞這句話,再聯系皇上之前所說話的傳言,比如“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話,從而印證出一個結論,當今皇上,就是真正為民著想的皇帝!
于是,隨著崇禎皇帝這次出征歸來之后,他在京師的威望原本就高,如今更是又高了一個層次。如果有人在說皇帝的壞話,比如皇上鐵血無情,比如皇上殺了好多人,抄家了好多什么之類的,就立刻會有京師百姓上去懟,甚至群起而攻之,不管這人是否身穿綾羅綢緞,不管這人是哪個府上,或者外地來的,都沒有例外。
對于這些,崇禎皇帝倒還不知道,他在回了皇宮之后,就立刻審閱奏章。這個苦逼的差事是皇帝權力的象征,也是他通盤掌握全國事情所必須要做的。
讓他擔心的是,果然是沒幾個好消息。其中最壞的消息,就是江南遭受洪水之災,淹沒了好多城鎮,主要是集中在長江沿岸。另外,廣東那邊,又遭了臺風,很多房屋被刮到,百姓失蹤,更不用說臺風來得時候,不少漁民來不及躲避,就再也沒有回來。
南澇北旱這句話,還真不是說說而已。
藩王主要集中在北方,這一次,通過壓榨藩王府的錢糧,還有事先調集了糧食去北方旱災區域,算是勉強能熬一熬的。可是,這南方的水澇,卻又如此嚴重,讓他不得不擔心南方的民情。
看他憂慮的樣子,首輔薛國觀便奏對安慰道:“陛下,南方水澇,其實年年都有發生,不管怎么樣,南方那邊多吃的,不像北方這邊一樣,會發生后續連續的饑荒,擴大災害的影響。”
看到皇帝還是皺著眉頭,似乎一點都沒有因此而輕松一些,薛國觀便再次奏道:“事實上,這次的奏章上來之后,微臣查過這些年南方水澇的記錄,有幾年的情況比今年還糟,最終也都挺過來了!”
崇禎皇帝聽了,便向他要了有關資料,仔細地看了起來。
確實如薛國觀所言,往年有臺風波及幾個省份,甚至引發暴雨,不止淹了長江下游的情況發生。可是,崇禎皇帝卻沒什么影響。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奏章,再仔細想想,他便發現,以前的時候,災情發生,都是事后再報,并且在文字說明上本著大事化小的寫法。讓看得人看了之后,就有了南方災情其實沒什么的感覺。
他并不知道,今年的災情,比起以往,不但及時而且強烈要求朝廷賑災,給人感覺南方災情嚴重,和以往的做法不一樣,正是由崇禎皇帝自己的原因引起的。
他當場摘了南陽巡撫的烏紗帽,以及那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話,都是迅速在全國各地傳開了。湖廣那邊,水陸四通八達,更是傳播快速。
那些地方上的官員聽到之后,那敢再有隱瞞災情,為了自己的烏紗帽,為了防止以為被皇帝查出來,同樣摘了自己的烏紗帽,他們寧可把事情往嚴重里說,也不敢大事化小了。
當然了,至于災情如此重大的原因,他們都會歸結為天災太嚴重,而不會說明是自己預防不當。比如事先沒有加固房屋,比如沒有興修河道,鞏固堤壩等等。
南方的災情如此嚴重,崇禎皇帝身為后世人,當然也知道南方的臺風、洪災會有多少。事實上,哪怕有后世的預警機制,每年的百姓損失,還是難以估計的。
南澇北旱,全都是要重視的。否則,遭災的百姓對于朝廷,就會少了一分向心力,嚴重的,就是又有流賊產生。
可是,賑災就必須要有錢才行。崇禎皇帝一查大明皇家銀行這邊,卻發現之前抄家晉商、權貴得來的銀子已經所剩不多了。
北方的旱災,兵災,各地災后重建,特別是邊軍所欠的軍餉,都是很大的耗銀大戶。另外,崇禎皇帝曾有交代,兵仗局那邊,要保持物資充足,打造軍械不能影響,山東、山海關等地對虜戰事的準備,也是一個耗錢大戶。特別是山東那邊,東江鎮要重建,訓練軍卒,造船等等,也是一個耗錢的無底洞。
事實上,崇禎皇帝這一次出征,其實也耗了不少錢糧。不過虧了是全殲了河套韃虜,有無數的戰利品,按價值算起來,差不多能互相抵消了。
但實際上,光是那些戰馬,要消耗的馬料等物資,就又多了一筆開銷。所謂一個騎兵能養好多個步卒,并不是說說而已的。
財政上的難題,又要再次出現,這讓首輔和戶部尚書都非常擔心。可是,他們卻也知道,皇上已經給他們講明過,銀錢上的缺失,決不能通過加印大明皇家銀行的銀票來補充。
當然了,事實上,沒有皇帝親自下旨,他們誰也別想讓大明皇家銀行那邊加印銀票。
如今這個事情重新擺在了明面上,崇禎皇帝卻沒有多少擔心。因為他有法子,能保證銀錢的供應。不過暫時,他不打算公之于眾,馬上行動起來。因為,他想趁這個機會,趁機革新稅制。朝廷國庫的收入,必須要充盈起來才行。
于是,他先發出一道旨意,要求全國各地官員,必須要種植紅薯,并且明旨交代,所種紅薯,不得侵占目前已有糧田。也就是說,種紅薯,必須是要在荒山野地里種植。而到時候收獲紅薯的多少,將會成為地方官員政績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
至于如何種紅薯,徐光啟已經在《農政全書》中寫得很清楚了。不管南北,都可以參考。而這,也是地方官員要熟悉《農政全書》的意義所在:對農事的幫助,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