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貞觀八年春,段志玄掛帥西征吐谷渾,擊退來敵伏允后,貞觀八年秋后,吐谷渾賊心不死,再遣大軍叩邊,襲擾涼州。
李世民聞詢大怒,遣老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掛帥出征,侯君集為積石道行軍總管、李道宗為鄯善道行軍總管、李大亮為且末道行軍總管、李道彥為赤水道行軍總管、高甑生為鹽澤道行軍總管,六路其出,欲一舉而定吐谷渾。
貞觀九年七月,唐軍先后于曼都山、赤水源、烏海、星宿川等地大勝,最后決戰于柏海。是役,唐軍大勝,逼死吐谷渾王伏允,俘虜其子伏順,收吐谷渾雜畜二十余萬,西征大勝。
長安城,太極宮,甘露殿。
李靖的西征捷報剛送到長安,李世民正拿著手中的捷報看著,臉上滿是笑意,就在此時,太子李承乾奉旨進殿。
“兒臣拜見父皇。”李承乾站在殿中,看著殿上坐著的,心情頗佳的李世民,俯身拜道。
李世民聽得李承乾的聲音,放下了手中的捷報,對李承乾笑道:“我兒來了,快坐。”
“謝父皇。”李承乾道了聲謝,在李世民下手的位子上坐下。
“不知父皇傳兒臣來此所為何事?”李承乾看著李世民,問道。
李世民揚了揚手中的捷報,對李承乾道:“藥師西征大勝,不日凱旋還京,你身為太子,朕想讓你親自出城一趟,迎接凱旋大軍。”
李承乾聽聞西征大勝,臉上也露出了喜色,問道:“可是吐谷渾軍大敗了?”
李世民笑道:“吐谷渾何止大敗,柏海一戰,我大唐大勝,吐谷渾王伏允自縊,伏允之子伏順被生擒,余者皆降,此戰之后,吐谷渾便算是亡了,我大唐西北去一勁敵矣。”
得知吐谷渾亡國,不知怎的,李承乾心里竟也多了幾分暢快,許也是同李承乾的這條斷腿有關。
當初若非吐谷渾獻上的那匹野性未馴的青海驄,李承乾這條腿也不會斷。
李承乾道:“伏允以吐谷渾一撮爾小國也敢同我大唐相爭,無異于自尋死路,自打伏允率眾西叩涼州之時,他身死國亡便已是定局了。”
李世民對李承乾問道:“吐谷渾已敗,余眾皆被擒拿,我兒以為該當如何處置吐谷渾余眾?”
李承乾想了想,回道:“伏允桀驁,自尋死路,萬死不枉,但吐谷渾百姓無辜,不當受伏允牽連。”
李世民問道:“我兒的意思是?”
李承乾回道:“兒臣以為我大唐可于吐谷渾青海故地,置屬國,以伏順為郡王,吐谷渾可汗,轄制部眾,留守于青海。既可為我大唐西北屏藩,護庇西北,也可彰我大唐仁德,叫天下歸服。”
李世民聽得李承乾的話,思索了片刻,緩緩地點了點頭,嘴上卻未置可否。
李承乾所言確實穩妥,也是常法,叫人挑不出太多的毛病來,只是這法子雖然彰顯所謂仁義,但卻太過保守了些。在吐谷渾故地置屬國,雖然可保西北半壁,但也將大唐的半個西北鎖死了,再難擴土。
李世民知道,李承乾會如此考慮,多半也是東宮中的那些師父教他的。修仁德,而輕武略,既是師教,也是李承乾的性子使然。
李世民也知道,今日若是他問的人是李恪,恐怕李恪給的就不是這個答案了,李恪定會建議李世民取吐谷渾故地,設都督府,節制吐谷渾部眾,如此一來,退則可守,保有青海,進則可攻,爭鋒西域。這興許才是李世民最想要的答案
李承乾看著李世民思索了半晌,并未說話,心中也有些擔憂,問道:“父皇似有不決,可是兒臣說的不妥?”
李世民看著李承乾的模樣,也擔心自己若是如實說了,恐怕李承乾會有心結,李承乾身為大唐太子,若是因為此事而有了心結的話,得不償失。
李世民這才笑道:“我兒所言并無不妥,此事待藥師回京后便可拿到政事堂中商議,到時你也去一趟,若是諸位宰相并無異議,便就依你的意思定了吧。”
“諾。”李承乾拱手應了下來。
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捷報,對李承乾道:“吐谷渾之事已定,剩下的便該是河東了,”
李承乾聞言,臉上雖不動聲色,但心里卻不禁擔憂了起來,只因李世民對北伐薛延陀之事看的太重了。
正如此前昆谷所言那般,此番大唐北伐之戰,是李恪積累功績的關鍵一戰,這一站李恪若勝,便可得滅國之功,到了那時,李恪勢必聲望大振,他的太子之位恐怕就越不安穩。
可以如今的漠北局勢來看,夷男和大度設兩相殘殺,薛延陀國力早已不比當年,若當真李恪北伐,單以薛延陀而論,絕非李恪的對手。
李承乾對李世民問道:“聽父皇所言,父皇可是在擔憂河東和薛延陀?”
李世民搖了搖頭回道:“倒也談不上擔心,河東有你三弟坐鎮,又有李績、張公瑾、蘇定方等一眾宿將從旁相助,河東自然是穩如泰山的,為父只是在想著來日大唐北伐之戰。”
“果然如此。”聽得李世民的話,李承乾在心中暗自嘆道。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對李恪北伐一戰寄望甚重,可越是如此,李承乾便越不希望李恪北伐大勝,危及自己的儲位。
李承臉上乾故作難色,對李世民道:“薛延陀一戰,確實緊要,但兒臣有一話,卻不知當不當講。”
李世民笑道:“你我至親父子,有什么當不當講的,只管說來便是。”
李承乾道:“我大唐西征,雖然大勝,但近年來我大唐外戰過頻,國負太重。再加之前歲和去歲豐糧之地又連遭水澇,入倉之糧不足,百姓深受其苦,朝中百官對此亦頗多微詞啊。”
李世民眉頭微皺,對李承乾問道:“你也如魏征、孔穎達那般不主張北伐薛延陀之事?”
當初李世民轉任李恪為并州大都督時就是未經廷議,此后朝中百官也多有拿此事進諫李世民,請李世民收回成命的,但好在李恪初到河東,便建大功,這才堵住了百官的嘴,但就北伐之事而言,朝中的阻力卻一直不小。
李承乾回道:“大唐兵威雖盛,百戰而無不利,然薛延陀地處漠北之遙,距關中更是數千里,更無沃土良田,縱得之,也難固守,于我大唐而言不過雞肋罷了。而且薛延陀兵容強盛,非吐谷渾可比,若要動之,恐怕牽連過重,縱是勝了,也恐損傷父皇英明。”
李承乾說著,頓了頓,最后又補充了一句:“兒臣雖不通軍事,但對國政略知一二,兒臣以為北事不當以攻伐為重,最緊要的是要使薛延陀懼我大唐強盛,從我大唐之命,才是緊要。”
李承乾所言確也是實情,當年大唐北伐突厥大勝,但因大漠氣候不宜,更難事農耕,故而棄之不用,漠南予了突厥,漠北則予了薛延陀。
如今薛延陀不安,李世民又動了北伐薛延陀的心思,可縱是將來大唐大軍北上,平定了薛延陀,又能如何,大唐多半也不會據守漠北,還是要將薛延陀之地委手旁人。
李世民聽著李承乾的話,也想起了什么,問道:“前幾日薛延陀使節來京,言語中提及和親之事,我兒對此事怎么看?”
李承乾此前講了這般多,等的就是李世民這句,李承乾當即回道:“父皇當年北伐突厥,不過得北境五載太平,而若是準薛延陀和親之議,至少可保北地二十載安寧,兒臣以為此議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