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留有遺詔,著李恪柩前即位,其實從遺詔被宣讀的那一刻起,李恪就已經是實際意義上的大唐皇帝了。
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所謂即位不過有皇帝之名,行皇帝之權,真正地昭告天下還需在新皇登基大典之上,而登基大典卻又在先皇守孝期滿之后。
按民間規例,守孝之期當為二十七月,但李恪身為帝王,日理萬機,朝中要務更是一日不能停下,自然不會如民間那邊守孝三年,所以皇室守孝俱是以日易月,二十七月即為二十七日。
守孝期滿,先皇葬入陵寢,之后便是登基大典,而在登基大典之后,立國還不到三十載的大唐終于迎來他的第三位君王。
貞觀二十年,三月初,太極殿。
“大行皇帝奄棄普天,痛貫心靈,若置湯火。思遵大孝,不敢滅身,永慕長號,將何逮及...可大赦天下。內外文武賜勛官一級。諸年八十以上賚以粟帛。雍州及諸州比年供軍勞役尤甚之處,并給復一年。”
黃門侍郎褚遂良宣讀《即位大赦詔》的聲音在李恪的耳邊響起,李恪一時間宛在夢中。
上一次李恪親臨登基大典還是二十年前,還是李世民登基之時,那時的李恪不過爵封長沙郡王,還是一個不為人所重的庶子,站在宮門之外甚至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那時的朝臣誰又能想到今天呢,誰又能想到當初那個看似默默無聞的庶子竟能在二十年后坐有天下。
但現在的一切都是真的,二十載磨礪,幾經生死,李恪成為了名正言順,無可指摘的大唐皇帝。
李恪端坐在大殿之上,坐在曾經屬于他祖父、他父皇的龍椅之上,看著殿下站著的群臣,李恪宛在云端。他現在成為了這個帝國的皇帝,大唐的君王,手握大唐皇權的他現在應該是這天底下最有權力的人,沒有之一。
激動、興奮固然有之,但這只是短暫的,就在這短暫的愉悅之后,李恪環視著氣勢恢宏的太極殿的時候,李恪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甚至比他年幼為質時的壓力還要大地多地多。
大唐皇帝手中掌握著的又何止是無上的權力,同時還有責任,巨大的責任,這責任背后站著的是大唐兩千萬子民和萬里廣袤的疆土,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看著強盛無匹的大唐背后同樣有著許多隱患,這些都是需要李恪去慢慢治理的沉疴,李恪肩上的擔子絕對不輕。
新皇登基,新朝伊始,李恪接受的大唐江山決不能說是百廢待興,但也該有些新的氣象,而這種新氣象最好的體現就莫過于官職人事的
變動的,而這些變動也是將來李恪扛負天下的底氣。
新皇登基,自然當以升遷居多,而升遷的眾人中最多的自然也當是太子的東宮心腹,潛邸之臣。
宰相這邊,尚書左右仆射房杜二人李恪短時間內是不會動的,既是因為他們的能力足可勝任,也是因為他們的先皇老臣,中書令岑文本是李恪恩師,在左右仆射出缺之前李恪也不會動。
至于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長孫無忌、蕭瑀、李靖三人俱是開國元宿,又少問政務,李恪更不會動,變動最大的就莫過于門下侍中了。
門下侍中楊師道于月前染病請辭,回弘農榮養去了,李恪便以原檢校御史大夫、太子少詹事王玄策為侍中,代楊師道之職。
三省之下,六部這邊也同樣變動不小,以原太子左庶子于志寧為戶部尚書,以原太子右庶子馬周為吏部尚書,登為天官,補上了因去歲高士廉病逝,一直空缺至今的位置。
有這些朝中要職,再加上去歲新任禮部尚書的長孫沖,和刑部尚書兼太子賓客高季輔,三省六部中李恪的心腹已經過半,這些人將保證新皇李恪在最短的時間內全掌朝政,保證李恪的每一道詔令可以被不打折扣的執行,不存在所謂的緩慢過渡,這也是李世民和李恪這些年來的經營所得。
在李恪恩赦天下之后,還有一件事情也被提上了日程,那就是大行皇帝李世民的謚號。
皇帝的謚號是后人于他一生的評議,自當由新皇來敲定,也是新皇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
登基大典后,李恪回到了甘露殿,朝中三品以上的文臣也都被傳到了殿中,商議先皇謚號。
“這是臣等議定的謚號,還望陛下閱覽。”中書令岑文本遞上了奏本,對李恪道。
李恪自岑文本手中接過岑文本的奏本,低頭看了下去,片刻后微微皺起了眉頭,顯然對這個謚號并不滿意。
岑文本看著李恪的反應,不解問道:“可是陛下以為此字不妥?”
李恪搖了搖頭道:“朕不是以為不妥,而是以為不夠。”
群臣給李世民定的謚號是“文”,“文”者,經緯天地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文之一字,在謚法中是絕對的上上謚,李世民文治清明,有貞觀之治之功,絕對配得上這個字,但李恪對這個謚號并不滿意,或者說是不夠滿意。
岑文本問道:“那不知陛下何意?”
李世民之功蓋于千古,李世民
之德披于天下,不管是修身還是治國,不管是武政還是文事,李世民在位期間的成就都足以叫千古仰望,如果一定說李世民的名望有什么缺陷的話,那就是李世民弒兄奪位之事,這是李世民唯一的污點。
李世民,李恪一生所敬,李恪身為李世民的繼位皇帝,自然也希望在李世民一生即將蓋棺定論的時候再為李世民多扳回一城。
李恪回道:“岑師以為文湯如何?”
李恪之言一出,岑文本頓時就明白了李恪的目的,云行雨施曰湯,除殘去虐曰湯,李恪要給李世民定湯字,自然不是因為前者,因為文字的謚意中已經包含了此意,李恪看重的是后者的謚意。
除殘去虐所去的不止是前隋暴亂,還有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李恪這是要借定謚之事給玄武門之變定性,定為撥亂反正的仁義之舉,而非兄弟奪權之爭。
李恪之位是李世民傳下,李世民得位越正,李恪的位置也就越正,岑文本身為帝師,自然是要和李恪站在一處的,于是回道:“臣以為文湯甚好。”
李恪有了岑文本這句話,也不再多問旁人,當即道:“好,那父皇的謚號便定‘文湯’,文湯皇帝。”
三五第一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