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水滸逐鹿傳

第五百七十九章 盡忠報國

更新時間:2019-06-02  作者:任鳥飛
太原古稱晉陽,別稱并州,也稱龍城。

不過,此時的太原城已經不是晉陽古城——晉陽古城早在宋太平興國四年,就被趙匡義下令燒了,據說是因為晉陽古城具有龍脈。

晉陽古有唐國之稱,唐朝實發祥于此,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后,便以“唐”為國號,并封晉陽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并稱為“三都”、“三京”。

五代十國時期,后唐、后晉、后漢、北漢,或發跡于晉陽,或以此為國都。

晉陽因此名聲顯赫于天下,民間紛紛傳說這是一座“龍城”。

因此,趙匡義在滅掉北漢之后就下令將晉陽古城焚毀了。

三年后,出于防御契丹的需要,趙匡義又命潘美在晉陽故城東北三十里汾河對岸的唐明鎮,修建新城池即太原城,但規模和形制比晉陽古城要小很多。

童貫率宣撫司撤離了太原之后,河東路安撫使兼知太原府張孝純與副都總管、河東宣撫司都統制、勝捷軍總管王稟,一邊組織城內軍民準備迎戰、一邊派人出城聯絡附近諸州郡請他們出兵增援太原。

十天后,完顏宗翰率西路金軍突破石嶺關,迅速抵達太原城下。

自進入宋國境內以來,西路金軍從沒遇到過宋軍的有效抵抗。

但在太原城下,西路金軍遭到了宋軍的頑強阻擊。

首先前來增援太原的是河東名將孫翊。

金軍入侵之初,孫翊帶兵出去跟金軍決戰的時候,漢兒打門投降。

孫翊迫不得已只能輾轉帶領手下大軍來到了太原。

孫翊來到太原城下時,西路金軍已經將太原城圍上了。

張孝純站在城樓上向孫翊喊話說:“敵已在近,不敢開門,觀察可盡忠報國!”

孫翊回答說:“但恨兵少力乏!”,然后就帶領兩千將士殺入金軍當中。

孫翊手下的軍隊雖然不足兩千,但士氣很旺盛,作戰也很勇猛。

完顏宗翰登高觀察戰場形勢,見孫翊軍勇猛難當,遂決定用計取勝。

完顏宗翰下令驅朔州百姓到太原城下,以示孫翊軍。

孫翊麾下多朔人,看到親人被金軍押上了戰場,軍心頓時大亂,接著便發生了軍變。

當時,孫翊正與金人激烈交戰,忽被叛徒從背后所害。

可惜一代名將,就這樣慘死在了叛軍的刀下!

孫翊所率之兵,皆盡為金人所殺。

前來太原增援的還有陜西軍隊,也就是大宋最精銳的西軍——主要有府州知州折可求、鄜延路守將劉光世,另外還有職并軍馬使韓權、晉寧知縣羅稱等等。

其中折可求與劉光世是主力,分別率領兩萬多人馬,共計,宋軍大約有四萬多援兵。

折可求是西北名將折克行之子,在與西夏的多年戰爭中,折克行愛護士兵,多次出奇制勝,戰功甚多,所部被宋人尊稱為“折家兵”。

從唐初至北宋末年,數百年間,折氏家族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

楊家將佘太君的娘家,其實就是這個折家。

宋朝河東路有三個州即府州、麟州、豐州,是民族雜居之地,其中以黨項族為主。

從趙匡時開始,宋朝便對該地區實行特殊政策,也就是因俗為治,任用當地土豪或少數民族酋領為知州或蕃官,加以羈縻,使其互相牽制,從而鞏固邊防安定秩序。

后來,夏州李繼遷反宋,其孫李元昊建立夏國脫離了大宋。

宋朝接受了這個教訓,對位于河東前沿地區的麟、府、豐三州調整統治政策,進一步加強對地方土豪勢力的拉攏。

但是,因麟、府、豐三州的具體情況所以不同,故策略也各有不同。

豐州后來被西夏所陷,王氏便不再世襲,而麟州楊氏也只襲封了三代而已,唯獨府州的折氏一直世襲軍權。

折家在此勢同藩鎮,這對于時刻提防著不要重蹈晚唐藩鎮之禍的宋朝來說,的確是個例外。

宋朝讓折家世襲軍權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其在此長期抗擊西夏。

府州東瀕黃河,西北臨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諸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折氏家族也的確不負朝廷重望,數代與西夏作戰,前后達百余年,立下了累累戰功,而西夏騎兵始終未能東逾黃河。

正因為如此,西夏對折氏家族可謂是恨之入骨。

(后來,折可求被毒死,西夏人趁折氏家族奔喪之機,侵入府州,然后對折氏家族趕盡殺絕,甚至挖尸掘墳,從這一點上也不難看出,折家,有多遭西夏人恨,進而也可以說明其家對宋朝的貢獻有多大。)

折可求率兩萬援兵,自府州涉黃河,經岢嵐州,至天門關,發現有金兵在此據守,于是轉道走松子嶺,來到太原西南的交城駐扎。

而劉光世領兵從鄜延出發,一路向東北方向的太原開進,在交城與折可求相會,分別駐防。

劉光世在北伐攻取燕京之戰中未能及時到達燕京城下接應郭藥師,致使已先攻入燕京城內的宋軍失援而大敗,問責時受到降官的處分。

后來,劉光世在平定河北起義軍中立功,又升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在汾河北岸,宋軍與金軍展開大戰。

兩軍自早上戰到日中,不分勝負,宋軍各路軍打得都很頑強,可以說是寸步不讓。

守到日中,金軍的一支奇軍突然自折可求部的后面殺出!

形勢隨即大變。

劉光世很快便望風而逃,折可求部潰敗,羅稱、韓權戰死于陣中,河外兵將十喪七八。

這場戰役,宋軍損失了一萬多人,而金軍在此以逸待勞,大獲全勝,指揮這場戰役的金軍將領是完顏銀術可和耶律余睹。

此時,太原城內,居民僅有兩萬余人,士兵僅有王稟率領的勝捷軍三千人以及一些廂軍。

勝捷軍是童貫的親軍。

童貫在離開太原之前,任命王稟為副都總管即副帥,并留下一部分勝捷軍讓王稟指揮,令他負責守衛太原。

王稟是開封人,字正臣,出生于將門世家,其祖父和父親皆為西軍將領。

平定田虎、王慶、方臘暴亂時,王稟擔任步軍統制,立有戰功,后跟隨童貫北伐,再后來擢升為河東宣撫司都統制,隨童貫駐守太原。

王稟天性豪爽膽大,又英勇善戰,雖然手上只有三千人馬,可每隔一兩天,王稟便率領一隊輕騎出城偷襲金軍。

王稟他們騎著戰馬,手握大刀,沖進金軍營中,左右轉戰,殺敵百人左右,就退回來。

可以說,太原城之所以能守衛那么長時間,有很大程度都是因為膽大的王稟,時不時的以攻代守。

折可求、劉光世敗走以后,大宋那邊就再沒有新的援軍來了。

張孝純不禁有些動搖,認為兩萬多民、三千多兵抵擋不住六萬善戰的金軍,進而動了投降的念頭。

因此,張孝純召集諸監司開會商議,想要開城投降。

王稟得知此事之后,立即率刀手五百人來到知府府衙拜謁張孝純。

王稟讓刀手們列隊于府衙門前。

王稟大聲問道:“汝等欲官否?”

眾人回答:“然!”

王稟說:“為朝廷立功,則官可得!”

王稟又問:“汝等欲賞否?”

眾人回答:“然!”

王稟道:“為朝廷御敵,則賞可致!”

王稟接著又道:“汝等既欲官,又欲賞,宜宣力盡心,以忠衛國。借如汝等輩流中有言降者,當如何?”

眾人舉起大刀回答:“愿以此戮之!”

王稟問:“如稟言降,當如何?”

眾人又舉起大刀回答:“亦乞此戮之!”

王稟又問:“宣撫與眾監司言降,當如何?”

眾人又舉起大刀回答:“亦乞此戮之!”

張孝純見狀大驚,自此以后絕口不復言降事,而城中的兵權從此盡在王稟手中。

為加強城防,彌補兵力不足,張孝純與王稟下令,太原城內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子全部編入守城之列。

張孝純與王稟決心與金軍進行殊死拼殺,堅壁固守待援。

張孝純對城內軍民說:“金人雖在城下,無能為害,太原自古雄藩,城堅糧足,加之兵勇,我非不欲出師,當俟金人糧盡氣失,將驕兵惰,乃候援兵附近,內外相應,使胡騎匹馬不歸,上為朝廷報復,下保汝等血屬,可乎?”,眾皆唯諾。

太原城周長僅十里,他們在土城之外挖掘了一條戰壕,在土城之內又筑起了一道重城。對城內存糧實行軍事管制,不分貧富,均按人頭每日供應。

張孝純坐鎮府中,統籌后勤安排,王稟則每日在城墻上督戰守城,他身先士卒,每日往來馳驅,凡有告急之處,他都親臨支援,他不僅贏得了太原父老百姓的愛戴,甚至連城外的金兵,也都知道城內有一位英勇善戰的王總管。

金軍輪番進攻了十幾天,太原城依然巍峨聳立。

云梯、偏橋、拋石車等各種攻城武器,都被金兵全部用遍,汾河兩岸邊上稍大一點的石頭都被金兵用光,可每次進攻都遭到太原城軍民的頑強阻擊,每次都被擊退。

完顏宗翰對此很惱火,他下令在城外廣筑工事,用鹿角連營把太原城圍困的如同鐵桶一般。

太原城現在就像一座孤島,完全陷入金軍的四面包圍之中,所有的對外聯絡通道都被金軍徹底切斷……

寫了這本書深讀了《水滸傳》以后,大鳥認為《水滸傳》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實至名歸,甚至可以說,如果它只有上半部,它就是中國第一名著。

當然,羅貫中補的后半部也是極有水平的,不愧文學大師。

可羅貫中在《水滸傳》中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那就是他不該污蔑王稟——英雄王稟。

此公乃史上一等一的大英雄,在大鳥心中,此公之輩才是漢人的脊梁。

這樣的英雄是不該被污蔑成小人的,哪怕是為了藝術創作。

羅貫忠錯了。

他如果還活著,應該給王稟道個歉。

在搜索引擎輸入 水滸逐鹿傳 龍之谷中文 或者 "水滸逐鹿傳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水滸逐鹿傳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