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進宮拜見弘治皇帝時京中不知道多少人在關注著。而他領了一個“督造上清觀”的差事,卻并沒有提張鶴齡之事。這出乎京中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而張皇后自然是知道皇帝微服去張昭府中吃了頓飯,游玩半日。弘治皇帝皇帝回來后還給她說起張昭府邸中園林之精美。張皇后一邊應承皇帝,一邊卻是奇怪。
狐疑之下,她也沒在皇帝面前提弟弟的事。但私下里還是派人去壽齡侯府叫大弟弟最近老實一點,不要和張昭硬頂。至于結果如何她就沒管。
就在京中諸多看戲之人以為張昭是暫時隱忍,這場沖突激烈的大戲暫時看不成之時,局勢即將平息之際,一件另外吸引京師輿論的事情發生!
以張昭過往的“黑歷史”,沒有人會覺得他會對張國舅忍讓。這位張伯爺都在報紙上開罵,豈會輕易罷休?最多就是暫時隱忍而已,肯定會報復回來的。
李東陽給弘治皇帝單獨叫到西苑含元殿中談及設立樞密院時心里頗為詫異。
“樞密院”并非什么新鮮的衙門。
太祖高皇帝時各種制度初立,為節制中外諸軍事先設統軍大元帥府,后改為樞密院,再改大都督府,最終以“權不專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改為“五軍都督府”。
李閣老翰林出身,于典章、制度是非常熟悉的。唐時就出現“樞密院”,到北宋時成為定制,權力責任界限就劃分的很明確。元代一脈相承。
那么,天子如今要重設樞密院是何什么意思?
正月二十二日的上午,站在含元殿東暖閣中的大明首輔李東陽心里茫然,詫異之余,腦子正在高速的運轉。
“陛下,自古無天子任樞密使之陳例。另外,若設樞密院,兩位副使當由誰來擔任呢?”
李東陽當然不會立即表態,而是先提出一點疑問,讓他有足夠的緩沖時間去思考。
這才是一個宦海沉浮多年官僚的基本功
弘治皇帝坐在東暖閣臨窗的塌椅中,溫聲道:“李先生,這只是朕的一個設想。若將樞密使虛位呢?”此事他想了兩天決定先和他的首輔談一談。
皇帝任“天下兵馬大元帥”,這事在古代時并非沒有先例。明成祖朱棣就經常帶隊去草原上砸場子。弘治皇帝的兒子朱厚照后面也干過。但確實比較少見。因為皇帝這個身份首先是政治家,然后才要求是懂一點軍事。
始皇帝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千古一帝。但誰會認為他有軍事才能呢?
弘治皇帝熟稔歷史典故,他當然知道張昭的提議很難在閣臣這里通過的。所以此時說“虛位以待”。
張昭是犯的習慣性錯誤。他的歷史畢竟只是半吊子水平。想想后世,鷹醬的大統領是不是三軍統帥?毛熊的總數記是不是大元帥?他提出來由弘治皇帝任樞密使完全是習慣使然,而且認為是理所當然。否則,還不是如前宋一般,那有何用?
上午的陽光照落在東暖閣里多寶閣下的銅獸上,拉出一道陰影。李東陽試著的道:“那兩位樞密副使以英國公和張子尚擔任?”
弘治皇帝點點頭,“嗯。李先生以為此事是否可行?”
李東陽輕輕的吸一口氣。這根本不用猜,肯定是張昭的主意。這是要進一步的收攏兵權。
以他的才智,自然明白張昭的打算:認可內閣對軍隊的領導地位,所以把軍費給朝廷管。但要相對保持軍中的獨立性。所以有在天子面前提議要把兵部的職權收歸樞密院。
樞密院總覽中外軍事,再將兵部的武選司、職方司劃過去。這基本就等同于杜絕文官們插手軍中事務的可能。只有他們閣臣可以指揮、插手軍中高級將領任命。
同時,張昭一手會將成國公和武安侯這兩個剩余的五軍都督府都督權利剝奪。
李東陽多想了片刻,勸道:“陛下欲行改革之事,老臣自是贊同的。但兵部最重要的職權恐怕有些不妥。劉東山那里肯定會硬頂。”
弘治皇帝也不是強勢皇帝,聽到李東陽如此說頓感頭疼,苦笑著揉揉臉,道:“確實!李先生有解決辦法嗎?”
李東陽知道天子還是表明出某種傾向性,不好拒絕,說道:“請陛下容臣和朝中諸公相商。”
李首輔的個性并非如劉健那般耿直、強硬。他是連在劉瑾手下干活都能忍的人。其實弘治皇帝設樞密院只是換個名頭而已。大明現在最能打的軍隊基本都在張昭的掌控中。
剩下的一點余量:十二團營、邊軍。英國公張輔為天子執掌兵權多年,京中的十二團營肯定能壓下來。
九邊精銳,張昭現在管著遼東、薊鎮、宣府。之前在西北大捷后曾統帥諸部。寧夏、榆林、固原三鎮兵馬都曾是他的麾下。你說張昭壓不壓得住?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在于:張昭要收兵部的權。兵部能同意?
大明會典修成之后,天子接受張昭公開上書的建議,要求各衙門明確自己的職權范圍,公開成文。兵部的職權就明明白白的寫在會典上面。現在要改,難啊!
弘治皇帝舒口氣,拿起茶杯道:“有勞李先生。”
他有種感覺,李先生為首輔時比劉先生為首輔更令他舒心。
且說李閣老滿腹心事的離開西苑去找同僚謝遷、焦芳相商。接著召見門生詢問意見。隨后就有要成立“樞密院”的各種小道消息在京中流傳。
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本來,張昭進宮拜見弘治皇帝,京中很多人以為會發生本朝最牛逼的兩個新貴要發生激烈的沖突,但張昭在皇帝面前壓根沒提這事。搞的眾人意興闌珊。但誰知道張昭又搞出“設立樞密院”的事情來!
兵部。
兵部尚書劉大夏徑直在大堂中召見兵部四司堂官們訓話,“祖宗之法自有成例在,張昭異想天開。在本部手中兵部職權不會消減。他想都別想。”
稍后,聞名天下的名臣劉大夏劉東山上了一封措辭激烈的奏章。不惜以辭職相逼。
《論道報》、《邸報》全文轉載,并在后面附著分析文章。
京師一下子“熱鬧”起來。弘治十七年的開年大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