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高封之后,秦寒實力大有長進,不僅修成了十三冊魔星真身和十四冊雷凌圣體,還把空靈訣也給練成了六冊,九霄真經第二冊也大有長進,距離太極歸宗的境界已經不遠了。
在適應了三合元氣訣大成之后的變化之后,秦寒開始修行《魔星真身·天罡星》,《雷凌圣體·升元雷府》和《空靈訣·無上真人》。
自從崇寧四年趙佶把開封府置為京畿路,北宋共有二十四路行政區劃,分別是京畿路、京東東路、京東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河東路、永興軍路、秦鳳路、兩浙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
秦寒占據了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看似只占據了十二分之一,可這兩處所在已經極為臨近京畿路,應天府和興仁府更是和京畿接壤,可以說兵臨城下,一旦秦寒豁出性命幾十萬大軍齊攻京畿,趙佶未必阻攔得住,在這等情況下,就算秦寒有心休養生息,趙佶也必然不會允許。
趙佶昏庸不假,喜好奢靡不假,可他御下有術,且對于自家江山極為在意,在秦寒兵逼開封的情況下,不管是梁師成還是王黼都休想隱瞞半分,朝中清流如李綱等人也紛紛上書請戰。
坦白說,秦寒想要打下開封,未必有多么困難,可打下了又能如何,以秦寒此時的底蘊,不過是便宜了方臘,或者便宜了正在興起的大金國,這等蠢事,秦寒自然不會做。
所以,秦寒要和趙佶講和,為了講和,秦寒派出柴進和燕青去接觸蔡攸等奸臣,通過他們和大宋講和。
之所以選擇蔡攸,便是因為蔡攸是最合適的人選,蔡攸是蔡京的兒子,可他和蔡京政見不合,一心想要徹底擠掉老爹自己當宰相,留下父子雙宰相的美名。
為此,蔡攸時常進宮,裝扮成戲子,說一些市井銀浪話語取樂趙佶,趙佶對他也頗為信任,可此時大宋風雨飄搖,趙佶連李師師都不想見,更何況是蔡攸。
蔡攸有心立功,可他的能力比起蔡京差了甚多,想了很久也想不到對策,就在此時,柴進和燕青到了,兩人送上厚禮,結交了蔡攸,隨后說明來意。
蔡攸立功心切,也不管別的,直接去見了最受趙佶信任的道家高人,金門羽客林靈素。
有宋一朝,最是崇信道教,尤其是趙佶,多次下詔搜訪道書,設立經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間編成的《政和萬壽道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編纂官更是經過一位文壇巨匠的妙筆,成為萬人傳頌的道家大宗師,通讀道藏,演九陰之術的金系絕頂大宗師——黃裳。
本世界雖然連連升級,可黃裳的名號秦寒卻沒有聽過,如今最受趙佶信任的道家高人便是神霄派創始人林靈素,蔡攸雖然是趙佶寵臣,可若論話語權,還是林靈素更勝一籌。
柴進等人如何接觸蔡攸秦寒不知,可在秦寒醒來半個月之后的一天,秦寒突然到了一處奇異所在,松篁交翠,軒宇清明,十步茅廊,三弓隙地,蒼松古柏,盤舞成陰,正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紫云和任盈盈出現在秦寒身側,眼見這等奇事,不由得問道:“官人,我等到了何處?”
秦寒略一思索,柔聲說道:“此必筍冠道人所為。”隨即朗聲說道:“久聞筍冠道人縮地一術,能令千里輿圖,縮成跬步,今日一見果真不凡,吾已至此,何不出來一見?莫不是不敢見人!”
說完,秦寒身上升起一股兇悍無比的氣勢,點點星辰閃閃雷光在秦寒身邊環繞,三合元氣訣大成,秦寒修行的功法已經合為一體,肉身就是真氣,肉身就是神識,氣血激蕩,浩然正氣和雷凌閃電隨之出現。
筍冠道人名為劉永錫,開封人氏,生長名門,少喜談兵,戰陣上也去過幾次,暮年無意功名,來此深山修養。卻是道法圓明,神通廣大,尤其擅長縮地成寸之術,能在須臾之間把人從千里之外帶到道場之中,比之戴宗馬靈康捷的神行法更勝十倍。
劉永錫在中是一個頗為奇特的人物,只是在第九十八回草草出現過一次,也無甚功勞,連姓名都是在結尾才出現,最終卻名列十八散仙,在秦寒看來,此人就是一個湊數的。
之所以一下就能認出是此人手筆,便是因為劉永錫曾經以此法耍弄過宋江和吳用,且水滸世界的秘籍,除了他這一本,秦寒已經盡數集齊,此時真人出現,他若是給個解釋還好,若是沒有,秦寒必然要給他一個好看。
縮地成寸之法雖然厲害,可這和打斗無關,秦寒龍虎一般的氣血和破解萬物的浩然正氣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克制道術,一旦動手,秦寒有八成把握擊殺劉永錫。
“梁王且住手,貧道并無惡意,只是想帶幾位同道見一見梁王!”一個聲音遠遠傳來,聲音未落,一個年近七旬,身長八尺,精神矍鑠,面貌魁梧,目有余神,須垂銀白,一派仙風道骨的老道腳踏云鶴腳步飄然而至。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筍冠道人劉永錫,劉永錫身后,還有四位道人,一位身著藍綢金絲道袍,騎著一只白羽鶴,一位身著龍虎道袍,腳踏一把寶劍,一位身著紫薇道袍,乘坐一葉扁舟,一位布衣芒鞋,身下一朵祥云。
單看這四人外表,秦寒便知道這四人分別是金門羽客林靈素,龍虎山張天師,紫虛觀羅真人,天臺山陳念義。
當世高門顯貴多有修道者,名山大川也廣有高人,眼前這幾位都是當世翹楚,真個打斗起來,林靈素和張天師均在秦寒之上,尤其是張天師,他若是以陽平治都功印召喚天神下界,除非九天玄女幫忙,否則秦寒有死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