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宴之上,如這般提前安排好衛王國職位的群臣有很多。
六部尚書,九卿,宰相,都安排地妥妥當當,約莫有近兩百人,足以建立起一個小朝廷了。
這些人,要么是前朝的遺老遺少,要么是蔭官,再要么是其他列國的文武百官,他們將就任衛國的官職,幾乎是終身難回。
哭泣者有之,哀嚎者有之,更是自怨自艾的,當然,自我了斷的也有幾個,但無論如何,來參加衛王府的婚姻,自然是必須的。
而主角,除了是衛王外,其次就是高懷德了。
高懷德之父高行周,之祖高思繼,都是亂世中響當當的名將,尤其是其父高行周,追封為秦王,謚號武懿。
自然而然,高府的酒宴,比之衛王府,不差分毫。
那些舊臣武將,幾乎是樂衷于此,對著高懷德不斷地拜下。
“人逢喜事精神爽,高將軍,可真是像年輕了二十歲。”
“那是,老子雄風不減,日御十女,不再話下。”
高懷德扯著嗓子,臉上笑開了花。
此番女兒嫁給了衛王,雖然說搭進了不少的嫁妝,但能跟皇家聯姻,并且還是皇帝的親弟弟,那真是太值當了。
不出意外,他高家的富貴,還能延續個幾十年。
如張令鐸,王彥升,張光翰等同樣封為子爵,但閑置在家中老將們,則滿目羨慕。
與衛王聯姻,別的不提,起碼高家有的一條退路,在整個大唐,粘上皇親國戚的邊。
換句話來說,如今四十五歲的高懷德,屬于皇帝信任的范疇了,很有可能再次被重用。
這就不得不讓人羨慕了。
子爵太多,已經廉價到了極點,也只比男爵勝一籌罷了。
高懷德應付完一群舊臣老將,喝的迷迷糊糊,回到書房時,則立馬清醒:
“處恭,處俊呢?”
“回稟郎君,少郎君在飲酒呢!”
“讓他們過來!”
高懷德臉色微紅,但卻眼眸明亮的很,哪有一次喝醉的跡象。
很快,兩個兒子都來了,喝的有些多,反應頗有些遲鈍。
高懷德不以為意,讓人灌醒酒湯,不一會兒,兩人這才好了點,拱手行禮。
“父親!”
“今天是個好日子,但也不能喝那么多。”
高懷德搖搖頭,看著眼前這兩個三十來歲的兒子,目光又轉到小兒子高處俊身上,不由得嘆了口氣,說道:
“二哥兒,如今家中這小子爵位置,將由你大哥繼承,當然了,只能傳個三代,幾十年的富貴。”
“你今后,怕是得難一些了。”
“父親何出此言?”高處俊不解道。
之前在趙宋時,他為西京作坊使,屬西班諸司使,多不領本職,僅為武臣遷轉之階,平白拿俸祿而無事。
大唐統一天下后,對于這等蔭官閑職,要么是去往五軍都督府任小吏,要么勸退。
不過,鑒于高家的影響力,高處俊則在五軍都督府如魚得水,順暢的很。
“你妹夫將去吐蕃,須得有些親近的人幫手,你去幾年。”
高懷德不容置疑地說道:“官職就是中書舍人,兼任侍衛親軍指揮使。”
“這——”
高處俊懵了,他滿臉不可置信:“爹,這可是吐蕃啊,吃人的地界,妹夫去也就罷了,怎地我也要去?”
“他是你妹夫,你不去誰去?”
高懷德無奈道:“你兄長要繼承爵位,你那職位也無前途,還不如去往吐蕃,也算是高家的分支,開枝散葉。”
高處俊臉色難看。
洛陽那么繁華地界,他寧愿當個普通的富家翁,也不想去吐蕃,當那個侍衛親軍指揮使。
他求救的目光,看向了長兄。
“父親——”“你閉嘴!”
一旁的高處恭見之,剛想開口,就被打斷。
高懷德搖搖頭說道:“吐蕃再苦寒,難道比行軍打仗苦?人家郭守文,跟你們一般的年紀,就打下了吐蕃,隴右,封了侯了,洮州侯。”
兩個兒子聞言,低下頭,滿臉羞愧。
“衛王與我言語,陛下允諾他,就藩后,可封任公爵以下。”
高懷德輕聲道:“處俊,你明白嗎?只要你安分守己,用不了幾年,你妹夫就能給你封個伯爵,這比你大哥日后繼承的男爵強多了。”
“伯爵,可以減等到校尉世襲。”
這番貼心的話,讓高處俊臉色紅白變換,一個伯爵,著實太誘人了。
高處恭眼睛一瞇,忙不迭道:“父親,我去吐蕃吧,我想要伯爵。”
“放屁。你是長子就得繼承老子的爵位。”高懷德沒好話道。
“父親,我去!”
高處俊聞言,忙道:“我愿意幫幫妹夫,畢竟妹夫太年輕,一家人就得幫幫忙。”
“你有這個心思就好!”高懷德滿意地點點頭,一旁的高處恭松了口氣。
翌日。
衛王夫妻來到皇宮,拜見皇帝皇后,以及自己的母妃侯氏。
侯氏喜極而泣,兒子成婚,是她這輩子最高興的事了。
只是,想著用不了幾天就得去吐蕃,她就難受,投目看著臉帶笑容的皇帝,請求在嘴邊又咽了回去。
新婦也是大戶人家,儀表落落大方,有禮有節,侯氏很滿意。
李嘉見之,也點點頭,模樣俊俏,與自己弟弟很般配,性格看樣子也是大方端莊的,這就很好。
幾個女人聊的開心,皇帝則把弟弟拉過來,一邊走著,一邊說話。
“高家如何?”
“岳父言語,說是高處俊將隨我西去。”
李賓成了婚,年滿十六,也成熟了許多。
“那就好!”李嘉點點有,說道:“除了高家的那些牙兵,我會再與你兩千人的御營精銳,皆是無有成家之輩,去了吐蕃,你與他們配婚,這般就徹底穩固了。”
李賓只能感謝。
“你我兄弟,無須多禮。”
李嘉捋了捋胡須,笑道:“除兵丁外,官吏兩百余人,就是兩百戶,還有一些鐵匠、木匠等百工之人,以及些許和尚,道士,讀書人。”
“傳教,亦或者教書識字,都要有的。”
“記住,事有不偕,就去找與隴右府,他們不敢不聽命。”
加起來近兩千戶,數萬人的遷徙,著實是個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