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北郡王和沈彤對視,姐弟二人都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無奈。
被執拗老娘和死鬼老爹夾在中間的孩子,太無奈了。
白樺林中馬鈴聲聲,樹枝上的積雪紛紛而落,一聲尖銳的哨聲劃破雪空,哨聲未止,便又是一聲,一聲接著一聲。
燕北郡王笑道:“三長一短,接我們的人到了!”
燕北城,大都督府。
楊勤推開窗子,窗外的雪花有銅錢大小,他望一眼陰沉沉的天空,這場雪不知還要再下幾天。
他憤憤地摔上窗子,在屋里來回踱步。
這兩日,又有小股的韃子闖進村子里搶糧搶牲畜。
這只是小事,無關痛癢,每年冬天都會如此,楊勤不會為了這點小事便大動干戈,何況,現在他的心思并不在這上面。
他的兒子,他的嫡長子,尸骨未寒!
只要想到死得不明不白的楊錦軒,楊勤便覺心肝脾肺無一不是痛的。
楊鋒、楊敏、楊錦程,我要讓你們每一個人全都不得好死!
這時,一個隨從進來,手里捧著一封信。
楊勤撕開上面的火漆,眼睛亮了起來。
楊敏死了!
楊敏死在煤青山,而那夜煤青山壽皇殿曾經走水,險些燒毀大行皇帝的梓宮,楊敏無旨私自進入煤青山,死在壽皇殿外!
時隔一天,魁星樓大行皇帝顯靈,留有圣詔,詔書上的內容已經傳了出來,龍椅上的小皇帝并非皇族血脈,而是楊家不知從何處抱來的野種!
楊勤把這封信前前后后看了三遍。
第一遍一目十行,更多的是震驚;
第二遍不敢置信,看得仔細,生怕錯過一個字;
第三遍驚喜交加,字里行間品味無窮。
楊敏竟然死了!
那道圣詔不知真假,可若是小皇帝的身世真如圣詔上所書,那么楊家罪無可赦!
可是燕北楊家早在楊錦軒被抓到的時候,就已經被逐出門墻了。
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楊錦程在大街上面對萬千民眾親口所說。
一個宗族要將一支子孫逐出門墻,當然不僅是當眾宣布這么簡單,還會有相關文書。
所以,燕北楊家和京城楊家如今已是陌路人,八竿子打不著,誅九族都誅不到的了。
丫鬟端上炭盆,楊勤揮揮手,丫鬟捧著炭盆退了出去。
把這封信疊成方勝,珍而重之藏在胸前的衣裳里。
這封信他還會打開看的,直到京城楊家的人全都死光為止。
“把方先生請過來。”
方先生是去年來到他身邊的,閑云野鶴般的人物,楊勤為了將他收在門下,頗費了一番心思。
方先生名叫方季維,自幼博文強記,但凡經他過目的,無論是詩書還是帳冊,他全都倒背如流。非但如此,方先生尤擅兵書,他能背出的兵書,比楊勤這輩子聽說過的還要多。
這樣一個世間少有的人物,當然也有弱點。
每個人都有弱點,大才如方先生亦是如此。
方先生愛美人,自古才子都愛美人,只是方先生不但愛美人,更愛有才情的美人。
早年,方先生便為了一位有才情的美人,混進考場,為美人的兄長代考。
于是乎,方先生和美人的兄長雙雙被打了四十大板,永生不得踏入考場半步,也絕了仕途。
可惜那位美人并未因此以身相許,反而恨方先生拖了其兄長下水,從此后與方先生恩斷情絕。
之后的多年里,方先生浪跡天涯,才名遠播,忽而一日,他來到白山黑水間的燕北,立刻便引來無數才子想要與他一較高低。
楊勤一介武夫,自是對這種文斗不屑一顧,何況這些人比試的居然是背書!
現在楊勤已經忘了是誰向他推薦的方先生,他也明白了一件事,以方先生這種有特殊才能的人,是不能與一眾讀書人相提并論的。
這樣的人,有更大的用途。
聽說方先生愛美人,楊勤重金買來兩位揚州瘦馬,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一不通。
方先生果然受用,以每年紋銀一千兩的價格進府做了西席。
他要教授的學生是楊錦軒。
當然,這只是一個名頭而已,事實上楊錦軒不缺西席,也無心給自己找個師傅。
方先生不急不燥,每天踩著時辰進府,再踩著時辰出府,他的家離大都督府隔著兩條街,那是一座幽雅精致的院落,在那里,有兩位美人與他相伴。
這一年來,楊勤沒有給過方先生任何差使,方先生也沒來見過楊勤。
今天,楊勤想到京城的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方先生。
方先生不緊不慢地走進來,楊勤道:“方先生過得可還舒適?”
方先生微笑,一雙白皙的手交疊于胸前:“院落精美,美人如玉,自是舒適。”
楊勤拿起一卷畫軸,遞于方先生。
方先生伸手接過,展開來看,畫是一駕馬車。
馬車上垂著明珠,金銀絲的車簾,就連拉車的馬也綴著金鈴。
方先生合上畫卷,笑如春風:“此車甚好,我心好之。”
楊勤又拿起一卷畫軸,遞于方先生。
方先生再次展開,畫中是幾名女子,或立或坐或撫琴或讀書或翩翩起舞,形態各異,但卻全都美不勝收。
“先生覺得此畫可佳?”楊勤問道。
“畫功了了,但美人極妙。”方先生說道。
楊勤滿意地笑了:“本都督將這駕馬車以及這畫上的美人,全部贈于先生可好?”
“那自是甚好,只是無功不受祿,大都督有何事交于在下?”方先生道。
楊勤點點頭,他喜歡與聰明的人打交道。
“先生坐上這駕馬車,寶馬香車,有美同行,先生出燕北入京師,拜于護國公府大公子楊錦程門下,錦程公子好名士,重才學,從此后先生為座上之賓,先生意下如何?”
方先生撫掌:“妙哉,但是錦程公子又如何會收留在下呢?”
楊勤冷然一笑:“如果你是被我驅趕出燕北的,你說錦程公子會否容留于你?”
方先生微笑:“只是驅趕還不夠,我需有見面之禮。”
楊勤問道:“何為見面之禮?”
三五第一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