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要這么做?”22號俱樂部,會議進入正題。
正在發言的是來自東海岸的皮爾蒙家族代表,同時他也是克利夫蘭財團的重要成員。
在他身邊坐著的是哈維·費爾斯通和馬丁·費爾斯通父子。
皮爾蒙的意思表達的很清楚,那就是他們為什么要和亞當斯家族作對。
實際上在抵達紐約開會前,在場有小半的人都與查爾斯或他的代表通過電話。
剩余的那些人,不是還不夠資格,就是抱著看戲的心態。
真正愿意站在李子濤身邊的人,準確來講一個也沒有。
相比起他來說,在美利堅擁有深厚底蘊和歷史的亞當斯,無疑更為受人尊重和敬畏。
況且,亞當斯家族不僅有錢,還擁有極大的權利和影響力。
單單從商業上來講,與李氏保持密切合作的克利夫蘭財團內部,就有與亞當斯家族關系非同一般的成員。
在這里,皮爾蒙就是他們的代表。
小約翰·洛克菲勒與亞當斯家族的關系也很友好。
阿斯特家族,在喬納森的父親隨著泰坦尼克沉沒前,阿斯特三世曾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
梅隆家族,雙方在商業上沒有過多的交際。
但是在政府、國會內,曾彼此幫助,共同促成過多次法案的通過。
唯一和亞當斯家族鮮有交際的,要數芝加哥財團。
而他現在已經全面偏向李氏財團,在失去對資金方面的大多數控制權后,也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過,從內心來講麥考密家族并不建議與亞當斯交惡。
任何人都不會輕易的選擇與一個底蘊深厚的老牌家族交惡,況且對方在政商兩界都擁有極強的力量。
“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想聽聽我的答案。”察覺到現場有些沉寂的氣氛,李子濤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既然他們都想聽聽自己的想法,那么李子濤也不會吝嗇
“在我看來,陳舊而又古老的規則是時候被打破了。”李子濤的話讓眾人心頭一震。
打破規則,他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嗎?
難道他以為自己能夠讓美利堅的權利架構重新洗牌,凌駕于所有人之上。
‘這不可能。’就算是偏向他的喬納森和麥考密,也被這個想法嚇了一跳。
一個華人想要推到拍桌重新洗牌,別說什么勢力,概率這些廢話。
從他們的內心深處,就升起發自內心的抗拒。
“權利總是被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就像財富一樣,現在坐在這里的各位加起來,創造的利益大約能占全美的百分之6,
在各自行業里占據的市場更是在百分之20以上,我想沒有人會否認這點。”
“正因如此,你們每個人都該理解,為什么窮人會越來越窮,富人則越來越富。”
“隨著時代的變化和華府對市場的監控管制,政治的重要性再次加劇,這些影響正在發生著。”
“想想看,在這方面有誰能夠與亞當斯家族抗衡。”李子濤稍作停頓,目光轉動看向下方。
“還有杰斐遜,羅斯福,它們會像財團一樣相互制衡,現在的總統就屬于它。”有人反駁道。
“是的,你說的沒錯。”李子濤指著發言人笑了笑,驟然冷漠道:“那么你該慶幸,他們還沒有醒悟過來。”
“當有一天,國會以各種理由,反壟斷,不正當競爭,內部操作等等一系列的原因找上門時,你明白那是什么。”
實際上未來也確實如此,美利堅所謂的市場自由,也是在它所指定的規則內的自由。
而當它想要尋找任何企業麻煩的時候,都能夠在規則內找出成百上千的理由來。
“沒有人會破壞規則,那樣將會讓他失去在美利堅的立足之地。”再次有人反駁。
這次是李子濤認識的熟人,安德魯·梅隆。
他的表情很坦然,臉上保持著長者該有的仁慈笑容,仿佛只是在和李子濤進行一場家庭辯論。
“不,現在沒有不代表未來也不會出現,資本與政治放在天平兩端應該是對等的,現在這種平等正在被打破。”
下面響起竊竊私語聲,眾人交頭接耳的與熟悉的人談論著。
是的,這正是他們所擔心的。
自從大蕭條中,羅斯福政府開始干涉市場,他們受到的桎梏和指責就越來越多。
要遵守的規則也越來越多,從前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了。
不過,大多數人認為,規范的商業體系會讓市場變得更加活躍。
而從美利堅目前的情況來看,他們的看法是正確的。
羅斯福政府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讓美利堅的經濟有了明顯的恢復。
羅斯福也因此輕松連任,成為全美人民心中的英雄。
隨后的戰爭更是讓他成為美利堅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三任總統,任期延長至戰爭結束。
這對那些支持羅斯福的人,底層的民眾來說是件好事。
不過,對于資本家來講,羅斯福并不是一位友善的朋友,對待任何人都是如此。
在這點上,恐怕沒有人比羅斯福自己的家族更有發言權。
自從他擔任總統以來,家族的生意和對外擴張不僅沒有得到支持,反而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而這些命令的來源,正是羅斯福本人。
其他產業同樣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羅斯福傾向于支持更多的小公司逐漸壯大。
他對小公司懷有非凡的耐心和特殊的偏愛,想要繼續按照他的新政,讓這些公司充當鯰魚來攪動市場的活性。
這本沒什么問題,大公司和資本家們對此非常歡迎。
有越多的人加入,就說明這塊大餅會做的更大,擁有更多的‘小魚小蝦。’
他們可以任由這些小蝦米在身邊游來游去,逐漸茁壯的成長起來。
當它成長到需要的時候,再張開血盆大口吞掉對方,讓它創造或吸收的‘養分’全為自己所用。
這也是他們最擅長的方式,每隔一段時間總是能夠有所收獲。
可是,接二連三的‘保護’法案頻繁出現。
華府對小公司的保護和偏袒,也引發了他們的不快。